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意蕴(yùn) 譬如(bì) 一幅画(fú) 瞬息万变(shùn)
B.违背(wéi) 逝者(shì) 悲哀(āi) 信手拈来(zhān)
C.流露(lù) 含蓄(xù) 擒住(qín) 目不忍睹(dǔ)
D.怆然(chuàng) 深巷(xiàng) 散碎(sǎn) 惟妙惟肖(xiāo)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深巷 寂寥 闲情逸致
B.摄影 含蓄 包罗尽至
C.笼统 冷涩 株两悉称
D.琵琶 附丽 缥渺无踪
3.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循规蹈矩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B.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C.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D.做学问要有耐心,一天天地钻研,一天天地积累,才会有豁然贯通的那一天。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发扬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C.短短6年里,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称奇迹。
D.生态文明进课堂,有利于引导广大中学生护生态、学生态、讲生态、爱生态。
5.下列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名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不求甚解》是邓拓的议论文作品,文章主要是为了议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即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个道理。
B.《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写的著作《随笔》中的一篇文章。
C.《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元曲,其中“天净沙”“山坡羊”“江城子”是曲牌,“秋思”“潼关怀古” “密州出猎”是题目。
D.《简·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二、基础知识综合(本大题共1小题)
下面是小语准备的发言稿的部分内容,请你阅读并完成题目。
诗歌像音乐,旋律优美;诗歌像朝阳,和煦温暖;诗歌是文化,源远流长。茏统地讲,诗歌是一种能唤醒读者情感共鸣,给读者强烈的审美体验,且具有音乐韵律美的文学体裁。好的诗歌不一定得将事物描绘得惟妙惟肖,但所表达的情感一定是含蓄深远的。
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付丽的语言,都要尽善尽美,才能引起美感。写诗时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书写情志,注意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
总之,我们不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及浪漫的情怀,争取能够将生活中唯美的格调信手拈来,谱写成诗。
6.请确认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
(1)意蕴(A.yùn B.yūn)
(2)信手拈来(A.zhǎn B.niān)
7.校对文段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1)茏统
(2)付丽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2小题)
8.班级准备开展一次辩论赛,辩题为“养成好习惯是否主要靠自我约束”。正方的观点是“养成好习惯主要靠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好习惯主要靠外力约束”。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主意我来出】反方有两位辩手缺乏参赛经验,请你为他们的赛前准备工作提一条建议。
(2)【信息我筛选】作为正方辩手,你搜集到了以下材料。比赛中你方能用上的材料有,反方可能用上的材料有。(只填序号)
①孟母三迁 ②祖逖闻鸡起舞
③孙悟空头戴紧箍咒 ④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3)【观点我来辩】“养成好习惯是否主要靠自我约束”,请你以正方辩手的身份阐述观点。
9.2020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由于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将读书活动搬至“云端”,举办了“云阅读”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以下图表数据,概括你所获得的主要信息。
①
②
从以上信息得出的结论是:
(2)学校为“云阅读”活动设计了一张宣传画,请你用一段话描述画面。要求:35字左右,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3)学校邀请嘉宾做“云阅读”演讲,请用连线的方式为他们选择最合适的演讲主题。
图书馆馆长 陪伴,为爱共读
学生家长 和阅读一起跑“马拉松”
知名作家 让书香温暖心灵
心理医生 阅读和写作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
10.请仔细观察国画家黎雄才的画作《驾云松》,写一段解说文字。要求:写出画的意境,至少用上一个成语和一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
11.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回答问题。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④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⑤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⑥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⑦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⑧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的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⑨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⑩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主要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1)(易错题)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的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开头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3)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4)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描传神
张舟子
①北宋画家李龙眠,擅长人物、鞍马和历史故事画。他特别注重写生,追求准确生动的刻画。他的画多不敷色,人称“白描”。金圣叹将这一概念引入小说评论,以“龙眠白画”称赞《水浒传》,认为其语言简洁生动,不多铺张,只抓住主要物象来描写人物及其所处环境。由此来看,白描即是古代的“白画”,是中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它不重铺排,不事渲染,力求以素简准确的笔墨描摹形象,勾画神韵。
②既为描画,首先在于形似。“描”即是摹写,要以准确的词语使轻重合宜,不失其真。比如描写大海的颜色,午后强光照射,海水略微发蓝,但主要颜色稍显灰白,不妨用“烟蓝”。一艘渔船从港口驶出,行至海天相接之处,一路的颜色亦有区别:近海区的蓝很有意境,如雨过云破,可以用“天青”;海色随船行过渡,“青蓝”也随视线而来;行至深海区,海水其实已呈“靛蓝”或是“深蓝”。此时你会发现,寥寥数字,以简淡写斑斓,将海水随渔船渐行渐远而逐渐深沉的蓝色,真实准确地描画出来。如果草率而笼统地用“蓝色的大海”,让海失去了真实的颜色,那就真的是“白画”了。
③当然,得其形似仅为其表,白描的关键还在于传神,即通过精练的词语、贴切的表达,为作品注入神韵。贾平凹说:“如果要描写两山之间有一道细水,‘流’亦可,‘漫’亦可,但若用个‘_______________’字,两山便有了‘窄’的形象,水便有了‘细’的注脚。”再如阿城的《溜索》,写人滑过悬于两岸峭壁的溜索之迅疾,我们常会用“像箭一样飞出去”之类的句子,阿城竟写为“嗖的一下小过去”。一个“小”字,伴着嗖嗖风声,溜出了马帮汉子箭一样的速度和由大而小的身影。
④《湖心亭看雪》中的雪景历来为人所称道,皆得益于张岱出神入化的白描。“天”“云”“山”“水”气韵本就相似,加上所处空间交错,让四个词语仅需简单罗列,不必刻意雕琢,便有了界而未界之感。再用三个“与”字便消融了壁垒,只用一个“一”字便浑然而相成,造就了天地无界、恢宏阔大的意境。此时笔锋急转,“痕”“点”“芥”“粒”四个量词一出,便让文字背后仿佛有了一位山水画国手,苏堤水榭,甚则崇山峻岭,似乎都渺小得只需信笔一画,信手一点。短短四十余字,写尽了惟余莽莽的雪景气象,但说到底也只是词语精练之功,表达贴切之效。
⑤所以鲁迅先生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而已。”可见,要想写出传神的白描,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12.通读全文,你认为学习白描应做到哪两个层次?
13.请说说“白画”一词在第①段和第②段中各自的含义
14.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一句更能体现第①段中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价?( )
A.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B.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智取生辰纲》
15.“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虽是就文学技巧而言,但也可延伸至求学或为人等方面。请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思维导图阅读法(节选)
【基本能力】
阅读的五个步骤
【基本方法】
绘制思维导图的顺序及原则:
1纸张横放。
2由中心“主题”开始画:“主题”必须是涵盖全文意义的文字或图形,图形最佳。
3呈现放射状画出分支,本书以常用且好阅读的“顺时针方向”绘主脉,先顺时针从右边一点钟方向画起,主脉前后关联的关键词或图都往右伸,纸张右边都画满,画到六点钟方向之后,才开始画左边七点钟方向的主脉,当然关键词或图就往左边延伸。
·主脉由粗到细,线条连续不中断。若用彩色笔画,则一脉一色。
·关键词或图放在线条上方,字长=线长,一条线段只放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图。
【实践应用】
科普类文章
动手做自然:果实&种子创作DIY小西氏石栎
小西氏石栎属壳斗科常绿小乔木,干皮灰褐色,纵向细缝裂。多分布在台湾中南部海拔500米左右的阔叶林内。花为白色,呈穗状花序,雌雄同株(在同一棵树上有雌花和雄花,且外观和构造都不相同)。它们多半靠风力传播,通常雄花会先开,等雄花和其他植株授粉凋谢后,雌花再开,目的主要是避免“自花授粉”,影响后代的质量。
所谓壳斗科植物,主要的特征是它们的果实都是由一个“壳”帽和一个“斗”身(坚果)组成。而壳帽和坚果的外形以及壳帽包覆坚果的大小,就成为壳斗科植物辨识的主要依据。比如,小西氏石栎的壳帽包覆坚果基部约三分之一处,外形就像戴着一顶帽子的稻草人,果实的外壳将整个坚果完全包覆住,外表看不到坚果。另一个辨识的重点就是壳帽的外表和形状,壳帽是由总苞特化而成,每种壳斗科植物的壳帽外表和纹路都不相同,有的表面呈同心圆纹路,有的表面呈覆瓦状排列,有的表面有毛,有的表面有刺,而小西氏石栎的表面像是三角形的鳞片,呈覆瓦状排列。很多人认为壳斗科的果实外表都很接近,容易混淆,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并掌握上述辨识技巧,就不会搞错了。
小西氏石栎转转陀螺
材料 小西氏石栎果实1颗。做钳工用的拉钉1支,五金行可购得。各色标签贴纸,文具行可购得。
工具 小型磨刻机,6mm套筒夹,6mm木工用钻头,热熔胶枪,锉刀。
开始DIY 果实钻孔→插入拉钉→贴上贴纸
1使用磨刻机钻空贯穿果实的中心。
2在孔内注入热熔胶。
3在热熔胶未干前插入拉钉。
4待热熔胶干燥之后,用锉刀磨平拉钉的底部。
5在果实表面贴上不同颜色的贴纸。
6小西氏石栎转转陀螺完成。
16.小语想要画一张以“小西氏石栎介绍”为主题的思维导图,她会画哪三条主脉?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壳斗科 分布 外形
B.壳帽 斗身 大小
C.壳斗科 传播 外形
D.分布 大小 壳斗科
17.小语将小西氏石栎转转陀螺制作法画成了思维导图。请分别纠正图中的三处错误。
18.在看完小语画的思维导图后,同学们还有一个疑问:为何小西氏石栎的果实适合做成陀螺呢?请运用材料中的相关知识作答。
六、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
19.小作文
课文《不求甚解》一文中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要有明确的观点,至少采用两种论证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语言流畅。200字左右。
20.请以“蓦然回首时的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A. 譬如(pì);
B. 信手拈来(niān);
D. 惟妙惟肖(xiào);
故选C。
2.【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B.包罗尽至——包罗尽致;
C.株两悉称——铢两悉称;
D.缥渺无踪——缥缈无踪;
故选A。
3.【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在语境中,应该是指骄傲自大的人,使用不正确;
B.寻章摘句:指读书时只摘取漂亮词句,不做深入研究,也指写作只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诘境中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摘词句,而应深入思考,使用恰当;
C.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句中强调读书不要因纠结细节而忽略整体,体现了观其大略的要点,使用正确;
D.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即通达的样子,贯通指前后贯穿通晓。句中形象表达了通过积累最终明白学问道理的状态,使用正确;
故选A。
4.【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A.两面对一面,在“后继有人”前加“是否”;
B.搭配不当,应把“发扬”改为“具有”;
D.语序不当,将“护生态、学生态、讲生态、爱生态”改为“学生态、讲生态、爱生态、护生态”;
故选C。
5.【答案】C
【详解】C项中提及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应该是宋词而不是元曲。
【答案】6. A B 7.茏改笼 付改附
【详解】6.本题考查字音。
(1)意蕴:yì yùn,事物的内容或意义。故选A。
(2)信手拈来:xìn shǒu niān lái,随手拿来。形容写文章时,善于运用词汇和组织材料。故选B。
7.本题考查字形。
(1)茏统——笼统:概括而没有具体分析,不明确。
(2)付丽——附丽:依附;附着。
8.【答案】(1)示例:①收集、整理反方所用的资料,形成观点;②模拟对手进行演练;③可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家中藏书、网络等查找资料。(任意答出一点即可)
(2) ②④①③
(3)示例:我认为养成好习惯主要靠自我约束。习惯是在生活中逐渐养成的,是内在品格的一种外在表现,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约束,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进而养成好习惯。(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提建议。提建议时注意“养成好习惯是否主要靠自我约束”这一论题正方的赛前准备工作。
建议一:围绕正方观点,寻求支持观点的论据。
建议二:搜集反方可能要找的资料,找漏洞,寻找攻破的方法。
(2)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孟母三迁:指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孙悟空头戴紧箍咒:紧箍咒是唐僧用来制服孙悟空的咒语,能使孙悟空头上的紧箍收缩,头痛欲裂。
祖逖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声便起床练习舞剑,常用来比喻有志向的人发奋图强、及时振作、努力刻苦。
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不教一日闲过意思:不让一日闲着就这么过去。国画大师齐白石九十多岁后仍然每日挥笔不辍。一天至少五幅。
围绕正面观点“养成好习惯主要靠自我约束”可知应选“祖逖闻鸡起舞”和“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的故事,围绕反方观点“养成好习惯主要靠他人约束”可知应选“孟母三迁”和“孙悟空头戴紧箍咒”的故事。
(3)本题考查拟写辩论词的能力。正方观点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自我约束”,可围绕这一观点,引经据典,列举典型的事实进行论证。要紧扣中心,条理清晰,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大哲人丁尼金说过:“唯有自律,能把自己引导向最光明的王国!”可见,只有依靠自律,坚忍不拔,才会成就伟业。越王勾践正是严于律己,卧薪尝胆,才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戚家军也是由于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方能横扫倭寇,荡平九洲;中国女排如果没有自律精神,又怎能闪耀奥运赛场?所以,我方认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自律。
9.【答案】(1)①在不同阅读形式中,电子书阅读很受青睐。
②相对于纸质书的阅读来说,电子书和有声书阅读月使用频次较高。
结论:当下,人们阅读的形式更多样化,数字化阅读的形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2)示例:画面中的人或坐、或立在书本之上,就像骑着一只只展翅翱翔的大雁,享受着云端阅读的快乐与闲适。
(3)图书馆馆长——和阅读一起跑“马拉松”
学生家长——陪伴,为爱共读
知名作家——阅读和写作
心理医生——让书香温暖心灵
【详解】(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根据表一中的数字可以看出:在不同形式的阅读中,选择电子书阅读的最多;根据表二数字可以看出:在不同阅读方式的月使用频次中,电子书和有声书所占比例比较高,纸质书比例最低。综合两个表格,可以得出结论:在面临多种阅读方式的选择时,电子书和有声书的选择率高于纸质书,人们越来越喜欢数字化的阅读方式。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描述时要结合主题“云阅读”以及图中内容,注意运用修辞。图中,书在云空中,代表云端阅读;打开的书像一只只展翅翱翔的大雁,代表享受云端阅读的快乐与闲适。理解了画意后进行描述即可。
(3)本题考查对演讲主题的理解。
图书馆有大量藏书,阅读的“马拉松”意味着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所以图书馆馆长应选择“和阅读一起跑‘马拉松’”这一主题;
作为家长,应多陪伴孩子,所以学生家长应选择“陪伴,为爱共读”这一主题;
作家擅长的是写作,应选择“阅读和写作”这一主题;
心理医生是解决人的心灵的问题,应选择“让书香温暖心灵”这一主题。
【关键点拨】点睛:图文转换题常见的题型有描述(或说明)图画的内容,写出图画的寓意,发表读画的感想等。解答时,要认真观察图案以及文字,分别诠释图案、文字的内涵。介绍图案部分时,应抓住图案的构成要素及寓意进行介绍;介绍文字时,应抓住文字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进行介绍;写图案寓意则是透过图画的内容来解释图画表现的主旨。
10.【答案】示例:画的主体是一棵高大的松树,树枝向一侧伸展,四周云雾缭绕,远处是数座山峰,仿若仙境。松树在山间如腾云驾雾一般,将自己的根深深地咬进青山之中,体现出一种自强不息、进取向上的精神。这幅画融静与动、自然与理趣于一体,构思不落窠臼,手法以形传神,具有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性试题,仔细观察图画中松树、山峰的姿态以及山间的云雾,发挥想像,用生动的语言描摹画中的意境,突出画面感。按要求使用成语和一种来形容即可。
示例:画面由一棵松树、一方巨石、数座山峰和云雾组成。画的主体是一棵松树,树枝向一侧伸展,仿佛是腾云驾雾般。松树傍依一块巨石,将根扎到山石深处,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之势。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把松树烘托得更加坚韧和挺拔。整幅画气韵生动,浑然一体,匠心独运,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发人深思。
11.【答案】(1)C
(2)诗中描写自然的景色与山水画绘出的景色都包含了感情,诗人、画家都需营造意境,寓情于景。作者以广为人知的诗歌意境为例,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坚忍的品质,而当我们在冬天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蓬勃向上,此刻,通过实地观察和近距离接触,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都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写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构成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根据原文第①段为“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说法绝对。
故选C。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诗中描写自然的景色与山水画绘出的景色,在表现形式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包含了深厚的感情。诗人和画家都需要通过营造意境,将自己的情感寓于景色之中,从而创作出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作者以诗歌为例,详细分析了诗歌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进而创造出深远的意境。这种分析不仅展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为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提供了有力的借鉴。通过将诗歌与山水画进行类比,作者强调了两者在营造意境方面的共通性。这种共通性不仅体现在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上,更体现在对情感的表达和对意境的追求上。
因此,作者选择以广为人知的诗歌意境为例,是为了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这种诠释方式不仅有助于深化读者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也有助于拓宽他们对艺术创作的整体认识。通过这种方式,作者成功地引导读者进入了山水画那深邃而迷人的艺术世界。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和开放性回答。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在齐白石的例子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齐白石通过观察虾的习性和特点,不仅掌握了虾的外形,更理解了虾的精神状态,从而在画中赋予了虾以生命和活力。这种深入的观察和理解是仅仅通过书本或他人的描述无法获得的。此外,作者的观点在实际生活中也得到了验证。
以松树为例,我们知道松树具有耐寒和坚忍的品质。但是,这种品质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就能完全理解的。当我们亲身置身于冬季的寒风中,亲眼看到松树在积雪中依然傲然挺立,松针穿透积雪向上生长,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通过实地观察和近距离接触所获得的感受,是文字无法替代的。
因此,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要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对象,无论是自然界的生物还是人工制品,都需要我们身临其境,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对象的本质和特点,从而在创作或研究中展现出深度和真实性。这种观察和研究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也适用于科学研究、人际交往等各个领域。
(4)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诗歌和绘画创作的本质和目的。首先,无论是写诗还是绘画,它们的创作源泉都是现实生活。诗歌写的是生活中的情感、事件和体验,而绘画则描绘的是现实中的风景、人物和场景。这些都为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然而,仅仅描绘现实并不足以构成优秀的艺术作品。诗歌和绘画都需要融合作者和画家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作品不仅仅是现实的再现,更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因此,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意境,往往高于现实本身,它包含了艺术家的情感、思考和艺术创造力。
这种主客观相融合的创作方式,使得诗歌和绘画在表现现实的同时,也传达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体悟。这种情感和体悟的传达,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能够触动和感染读者和观众。
因此,无论是写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构成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这种意境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它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超越现实的魅力和力量。同时,这种意境也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追求和探索的目标,它体现了艺术家的艺术水平和创造力。
【答案】12.应做到形似,关键是传神。13.第①段中的“白画”指白描,第②段中的“白画”指白费功夫,也可以指描画得不真实、不准确。14.B 15.(示例一)在学习中,既不要卖弄,也不要不懂装懂,要求真务实。
(示例二)在交际中,要为人真实,不自夸,真诚待人。
(示例三)在生活中,要低调、质朴,寻找生活最本真的美好。
【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北宋画家李龙眠的“白描”技法,引申到文学艺术中的白描手法,强调简练而生动的描写艺术。作者通过实例,阐述白描不仅要求形似,更在于传神,通过精炼的词语传递深刻的神韵和感情。文章结合《水浒传》及张岱的作品,展示了白描的艺术魅力,强调了“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的创作理念,对文学创作及人生都有重要启示,倡导真实和自然。
【详解】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②段中“既为描画,首先在于形似”、第③段中“当然,得其形似仅为其表,白描的关键还在于传神”可知,学习白描:首先是形似,关键是传神。
1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第①段中的“白描”,结合“白描即是古代的‘白画’,是中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它不重铺排,不事渲染,力求以素简准确的笔墨描摹形象,勾画神韵”可知,“白画”指白描。第②段中的“白描”,结合“如果草率而笼统地用‘蓝色的大海’,让海失去了真实的颜色,那就真的是‘白画’了”,可知“白画”指白费功夫,也可以指描画得不真实、不准确。
14.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
结合首段中的“金圣叹将这一概念引入小说评论,以‘龙眠白画’称赞《水浒》,认为语言简洁生动,不多铺张,只抓住主要物象来描写人物及所处环境”“它不重铺排,不事渲染,力求以素简准确的笔墨描摹形象,勾画神韵”可知,金圣叹以“龙眠白画”称赞《水浒》,主要是因为语言简洁生动,不多铺张,力求以素简准确的笔墨描摹形象,勾画神韵。而A句中“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是对镇关西被打之后的描绘,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B句“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语言简洁,没有铺张描绘,以素简准确的笔墨描摹了杨志的形象,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故选B。
1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虽是就文学技巧而言,但也可延伸至求学或为人等方面。“有真意”在做人方面可理解为:为人真实,真诚待人;要低调、质朴。在求学中可理解为:要求真务实。“去粉饰”“勿卖弄”在做学问中可理解为:不要卖弄,也不要不懂装懂。据此分析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如:与人交往,要以诚相待,不要虚伪的夸耀对方,更不要卖弄自己。
【答案】16.A 17.①绘制思维导图时,应该由中心“主题”开始画,图中的小西氏石栎果实应放在全图的中心位置。②按照陀螺的制作顺序,此图中右边一点钟方向,首先应绘制制作的材料,然后依次是工具和相关制作过程。③一条线段只放一个关键词,图中将制作程序2、3进行合并,不符合“字长=线长,一条线段只放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图”的绘制要求。18.①小西氏石栎的果实由一个“壳”帽和一个“斗”身(坚果)组成,接近于陀螺上大下小的外形。②小西氏石栎的外壳包裹着坚果,坚果的果实一般比较硬,作为陀螺,适合旋转,有较强的稳定性。
【分析】这篇阅读材料介绍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特别是如何画出以“小西氏石栎”为主题的思维导图,强调了其在科普类文章阅读中的实践应用。文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绘制思维导图的原则、介绍小西氏石栎的特征与应用,以及对小西氏石栎转陀螺的DIY制作方法。通过详细的步骤和具体的描述,使得复杂的信息能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同时,这也突显了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能力和思维导图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
【详解】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介绍某种植物应从它的分类、分布与生长习性、形态等方面去介绍。
根据【实践应用】中“小西氏石栎属壳斗科常绿小乔木……所谓壳斗科植物,主要的特征是……”可知,这部分内容主要围绕壳斗科展开,对壳斗科植物以及小西氏石栎所属壳斗科的相关特征进行了介绍,所以“壳斗科”可作为一条主脉。
根据【实践应用】中“多分布在台湾中南部海拔500米左右的阔叶林内”可知,明确介绍了小西氏石栎的分布情况,所以“分布”可以作为一条主脉。
根据【实践应用】中“小西氏石栎的壳帽包覆坚果基部约三分之一处,外形就像戴着一顶帽子的稻草人……另一个辨识的重点就是壳帽的外表和形状……而小西氏石栎的表面像是三角形的鳞片,呈覆瓦状排列”等内容,可知,详细描述了小西氏石栎的外形特点,因此“外形”可作为一条主脉。
B.“斗身”只是在介绍壳斗科植物特征时简单提及,且“大小”只是外形中的一个方面,不能单独作为主脉;
C.“传播”只是简单提及,不是主要内容;
D.“大小”不适合作为主脉,且逻辑不如A选项完整和清晰;
故选A。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根据【基本方法】中“由中心‘主题’开始画:‘主题’必须是涵盖全文意义的文字或图形,图形最佳”可知,此思维导图的主题是小西氏石栎转转陀螺制作法,小西氏石栎果实作为制作陀螺的核心材料,能代表主题,应放在全图中心位置,但图中未放置在中心。故中心主题位置错误。
②根据【基本方法】中“呈现放射状画出分支,本书以常用且好阅读的‘顺时针方向’绘主脉,先顺时针从右边一点钟方向画起”以及【实践应用】先介绍材料“小西氏石栎果实1颗。做钳工用的拉钉1支,五金行可购得。各色标签贴纸,文具行可购得”,接着介绍工具“小型磨刻机,6mm套筒夹,6mm木工用钻头,热熔胶枪,锉刀”,最后介绍制作过程。可知,按照顺时针从右边一点钟方向开始的绘制要求以及文本介绍顺序,应先绘制材料,再绘制工具,最后是制作过程,而图中一点钟方向首先是工具,顺序错误。
③根据【基本方法】中“关键词或图放在线条上方,字长=线长,一条线段只放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图”可知,图中“孔内注入热熔胶,在未干前插入拉钉”这一线段,将制作程序中的第2步“在孔内注入热熔胶”和第3步“在热熔胶未干前插入拉钉”合并为一个关键词,不符合一条线段只放一个关键词的绘制要求。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根据【实践应用】中“所谓壳斗科植物,主要的特征是它们的果实都是由一个‘壳’帽和一个‘斗’身(坚果)组成”可知,小西氏石栎属壳斗科植物,其果实也具备这一特征。陀螺通常具有上大下小的外形,小西氏石栎果实由“壳”帽和“斗”身组成的结构,在外形上与陀螺有相似之处,这种结构特点使其具备了做成陀螺的基础外形条件。
②根据【实践应用】中“小西氏石栎的壳帽包覆坚果基部约三分之一处,外形就像戴着一顶帽子的稻草人,果实的外壳将整个坚果完全包覆住,外表看不到坚果”可知,小西氏石栎外壳包裹着坚果,坚硬的坚果使得整个果实质地相对坚硬,在作为陀螺旋转时,能够具备较强的稳定性,不容易在旋转过程中变形或损坏,所以适合做成陀螺。
19.【答案】例文:
以我的读书经验而知:“固执一点,咬文嚼字”就是读书时只注重细枝末节,过多地做烦琐、牵强的解释,过度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儿,这样读书,就把书读“死”了,既不能真正地把握整体,领会精神实质,又不能学以致用。“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指要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正领悟书的精神实质,从而对自己知识的增多、写作的提高、灵魂的洗礼、情操的陶冶、精神的高尚、品质的纯洁等一方面或多方面都有质的飞跃。比如阅读《西游记》时,我没有咬文嚼字阅读书中描写、诗词,而是前后贯通地读了石猴出世、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情节,了解了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路斩妖除魔西天取经的过程。
【详解】本题考查小作文。
课文《不求甚解》一文中的“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论述的是读书方法,作者不提倡读书时“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提倡“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通读《不求甚解》一文,作者的观点有几个核心: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本题需要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谈一谈自己是如何“不求甚解”读书的。
示例: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读书要不抠字眼,不要固执,而是了解大意。强调的是要用正确的读书方法读书。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后来老师指导阅读这部名著,让我们可以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读书,我采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读完这本书,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20.【答案】例文:
蓦然回首时的微感动
冬天逝去后还有春天,春天过完后还有夏天,岁月的列车一直没有停歇。我们有时只顾匆匆行路,又有谁回顾过身边已逝的美好?
镜头一:正是下班高峰期,公交车上早已没有了座位,许多年轻人不是插着耳机听流行歌曲,就是倚在车窗上休息。车门开了,又上来了三五个人,只见一位满头白发,走路还不稳的老人一步步扶着栏杆向车厢走去。一位年轻人纵然起身想把老人扶到自己的座位上。意想不到的是老人将年轻人推回了座位,笑着说:“你们上班够累了,我怎么好意思让你们为我站着。”说罢,老人从包中掏出一把小折叠椅,找了块空地坐下了。公交车没有变,可为什么这天的公交车格外温暖?
镜头二:街道口有一个卖煎饼的妇人,看起来四十多岁,鬓角有几丝白发,可她一笑起来,嘴角的皱纹就会全部暴露出来。我喜欢上学前来这里买一个煎饼,说她的家庭很困难,全家靠她养活。我喜欢看她那熟悉的动作,把饼往台上一摊,不时用铲子转一转,拿着鸡蛋轻轻一磕,摊平,放入火腿、香菜。“要去上学了吧?再给你根油条。”说着,她已将饼和油条一并装入纸袋内。她的笑容从未消失,每当我伤心时,就来和她说说话,她总能让我抛下杂念,乐观看待生活。
镜头三:每天早上,妈妈总会起得很早,待我坐在餐桌前,一杯热腾腾的牛奶,以及可口的饭菜都会到位。“你现在学习紧张,必须要喝牛奶,不喝身体跟不上的。”“今天天气冷,往外边多穿点,等太阳出来了再脱,知道吗?”妈妈的关心总是那么无微不至,面面俱到。从前的我会嫌妈妈唠叨,可我终于明白了她。妈妈,感谢您为我做的一切。
冬天的雪花走了,还有连绵的春雨;春雨走了,还有夏天的繁花……
美好一直都在,感动一直都在。
【详解】“蓦然回首”是对生命本质、生存内核无限逼近的追索,是对生活由感性体验至理性反思的一次飞跃,可以感悟自己的往事,也可以叙述别人的往事。蓦然回首时才发现生活如此美好,才发现父母如此爱我,才发现时光流逝,才发现初中生活这样精彩,这样的立意,境界一般。蓦然回首时发现的,应该是为常态生活所遮蔽,而经“第三只眼”所察觉出来的。如:蓦然回首时发现寒冷也是种温暖,蓦然回首时发现真正的雍容是朴素的,蓦然回首时发现眼见未必为实,蓦然回首时发现荒野消失,蓦然回首时发现童心凋零……要使“蓦然回首”的一瞬富有冲击力,必须在此之前做好足够的铺垫。学会蓄势,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更需要提醒的是,在蓦然回首时的一瞬,应注重细节描写,以期于细小处展示文章的魅力。
【关键点拨】半命题作文,就是限定一半的内容,留出一半的内容由学生填写的作文形式。由于它处在“命”与“非命”、“限制”与“非限制”之间,考生对题目还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大。对于考生来说,这种命题形式比全命题作文的灵活度要大得多,从本质上说它只限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组织、结构的自由留给了考生。想要写好此类作文,关键是要拟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在拟题时,首先必须进行选材上的思考,然后根据所选材料再去拟定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此后的构思写作同命题作文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