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1.1动物的“家”【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认识动物和早期的人类利用自然物筑巢建家。
科学思维目标
●能用口述的方式描述动物的家及建家材料的特点。
探究实践目标
●观察动物的家及建家材料,总结出动物建家材料的共性,并评价用自然物建家的优缺点。
态度责任目标
●在观察动物的家活动中,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动物和人类建家的材料表现出兴趣,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发现。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1~2年级学习内容“12.1 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的第一点“知道我们周围的人造物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观察和区别身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本课为单元起始课,指向学科核心概念“技术、工程与社会”,同时指向“结构与功能”的跨学科概念。
本课情境从自然界中鸟的家引入,课文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从情境引出问题,导向观察自然界中动物的家的样子和建筑的材料。探索板块,以四种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的“家”为例,让学生观察描述,并说一说动物建家用了哪些材料,将学生的探究视角从动物的家引向建家的材料。研讨板块,引导学生将动物建家的材料与人类的建家材料相比,发现动物建家的材料均为自然物,并思考人类用这些材料建家会怎样。学生在思考人类用自然物建家的优缺点的过程中,意识到人类的实际需求促进了材料的优化和升级。拓展板块,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或参观博物馆认识远古时代人类的房屋,进一步认识人类建造房屋材料的发展历程。
二年级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中知晓一些动物有自己的家,不同动物的家也各不相同。他们知道蜜蜂、兔子、松鼠、燕子等常见动物的家在哪里,但对动物建家的材料关注不多,对“自然物”的概念相对陌生。二年级学生喜欢小动物,对自然界中不同动物的家是什么样的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观察动物的家也是兴趣盎然。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描述动物的家及建家的材料。
难点:总结动物利用自然物修建巢穴的共性并推测用自然物建家的优缺点。
(四)教材解读
单元前言围绕单元主题“造房子”,启发学生观察动物与人类共有的建造房子的行为,从而引出“造房子”的主题。选择“造房子”作为单元主题的原因有二:第一个原因,房屋的建造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改造,是“材料发展史”的一个缩影;第二个原因,造房子是学生熟悉并乐于参与的“工程项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容,指导学生亲手搭建一个小房子。同时,也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计单元教学的实践情境,例如为校园内饲养的小动物设计住所、在校园内创建阅读角或搭建栽培植物的小温室等。“你想亲手造个小房子吗?”指向本单元将带领学生设计建造小房子,在建构、迁移“材料”概念的同时体验工程设计与物化的过程,树立环保节能的意识。
房子的简图暗指本单元的主题:造房子。小女孩在一旁观察蚁巢、鸟巢还有人类建造的房屋,指向的是本单元将引领学生观察动物和人类的家,从动物的“家”到人类的家,从自然物到人造物,体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材料是如何对应生活和生产需求而不断演进的。
本课情境:中华攀雀和它的巢,暗含动物有自己的家,从而揭示本课主题。中华攀雀被称为鸟类中的“建筑大师”,它利用植物纤维、兽毛、花絮等材料建造自己的巢。
探索1:通过图片观察并描述鸟巢、蟹洞、蚁巢、松鼠窝等动物的家。在进一步的观察和描述中,学生了解许多动物都有自己的家,不同动物的家在建筑地点、形状、大小、材料等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
图片呈现了四种动物的家。鸟巢:鸟类用干草、干树枝或泥巴搭建巢,用来栖息和哺育幼鸟。蟹洞:螃蟹生活在水边,直接在泥地挖洞为家。蚁巢:大多数蚂蚁在地下土中筑巢,巢中挖有隧道、小室和住所,蚂蚁会将掘出的物质及叶片堆积在入口附近,形成小丘状,起保护作用。松鼠窝:松鼠一般住在树枝上的巢里或树洞中,一般是啄木鸟在树干上啄开的洞,松鼠钻进去之后对它进行扩大和“装修”,就形成了自己的窝。
(五)教学准备
学生:“动物的‘家’”图卡和树枝、干草、石块、泥土等实物,观察记录单、评价表。
教师:动物的巢穴(需提前观察校园环境,寻找合适的动物巢穴)多媒体教学课件、班级评价表。
(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1.聚焦
本课可以出示中华攀雀及其鸟巢的图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说一说中华攀雀的家是什么样的。中华攀雀作为鸟类中的“建筑大师”,其造型独特的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可能会从中华攀雀鸟巢的形状、大小、建造的地点等各个方面进行描述。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均可给予肯定。若有学生提到巢的建造材料,教师亦可给予肯定;若学生没有提到建造材料,可以适时引导:“它们用哪些材料建造自己的家?”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建家材料上。在此基础上,将视野扩展到自然界更多的动物,聚焦问题:动物的家是什么样的?它们用哪些材料建造自己的家?
2.探索
探索活动1是观察各种动物的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如果校园里有丰富的动物资源,比如鸟、昆虫等,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的家是什么样的;如果校园环境不允许,教师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动物巢穴(如鸟巢、蟹洞、蚁巢、松鼠窝等)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描述动物的家是什么样的,初步感受动物的家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探索活动2是组织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家,并说一说它们是用哪些材料建成的,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动物建家的材料。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树枝、泥土、石块、干草等材料供学生观察。同时,可以适当创设游戏情境,例如扮演动物,介绍自己的家,然后请小组合作夸一夸“聪明的小动物”,启发学生从动物的家的地点选择、形状及材料选取等方面体会动物用自然物建家。
动物建家的自然物 各种动物的家的图卡
3.研讨
研讨1是“与我们自己的家相比,动物建家的材料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已经讨论了动物建家的材料及从哪里获取这些材料,为了帮助学生表达,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交流支架。例如团体交流支架:假如我们是某某动物。学生1 :我们的家是怎样的?学生2 :我们建家的材料有哪些?学生3:这些材料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获取?在学生对几种动物的建家材料达成班级共识之后,教师可适时引出科学词汇——自然物。
研讨2是“如果人们也用这些材料来建房子会怎样?”学生对该问题充满兴趣,基于对远古时代人类建家有一定的认识, 学生纷纷表示这些材料是能用来建房子的,但会存在很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具体化,如“如果人类用泥土造房子会怎样?”“如果人类用树木造房子 会怎样?”等,指导学生讨论、分析,从而认识到用上述自然物建造房屋有取材方便的优点,但也存在漏雨、不防风、不坚固等缺点。
4.拓展
查阅资料或参观博物馆,认识远古时代人类建造的房屋,帮助学生认识到早期人类跟动物一样,也是利用自然物建家。同时通过对远古时代人类的房屋发展历史的认识,体会人类对物品的实际需求促进了材料的优化和升级。
(七)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的课堂教学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可以利用班级评价表对小组在“观察”“合作”“交流”等方面起到正向示范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观察、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习惯养成。本节课中,班级评价表中的“会观察”指向的是能利用资料卡、材料等获取信息,“会合作”指向小组能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会交流”指向会倾听和会表达。班级评价表如表1-1-1所示。
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新课后,从“我会听、我会说、我会做”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表所示。实际评价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课堂学习习惯。
班级评价表
《动物的“家”》自我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我会听 安静倾听
我会说 主动交流分享
我会做 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的家和建家的材料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