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期末复习专题训练
一.古诗词赏析
1.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1)请简要赏析首联中“穷”“独”两字的妙处。
(2)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此诗分为两部分:“咏雪”部分描写边塞 自然风光,表现作者 的情怀;“送别”部分以景物渲染离别气氛,描写送别的场面,抒发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本诗结尾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3.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中的“绕”字可不可以换成“流”字,说说你的理由。
4.
秋江送客
白居易
秋鸿次第过,哀猿朝夕闻。
是日孤舟客,此地亦离群。
濛濛润衣雨,漠漠冒帆云①。
不醉浔阳酒,烟波愁杀人②。
【注】①冒帆云:指烟像船帆和云朵一样向上升起。②愁杀人:又作“愁煞人”,形容异常愁苦。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濛濛润衣雨,漠漠冒帆云”呈现的画面。
(2)首联中的“秋鸿”“哀猿”在诗中有何作用?
5.
峡口①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此诗是司空曙与好友离别后所作。
(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写眼前之景,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B.“天涯“指距离远,此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命中的离别。
C.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诗人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送友人离开。
D.本诗在选材上比较普通,但诗人想象力丰富,写法上比较独特,善于运用意象来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语言清丽明快。
(2)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于艺术创作,则是通过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结合全诗,说说诗人是怎样用烘托来表达复杂情感的?
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请说说此诗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的原因。
7.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唐】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此诗写于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李白和杜甫在鲁郡再次相逢。分别之时,李白写下此诗。杜二甫即杜甫。②泗水:水名。③徂徕(cú lái):山名。
(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两位诗人在即将离别的日子里痛饮醉别,几乎把池苑楼台游览遍了。
B.“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
C.“飞蓬”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好友即将分离、各自漂泊的境况,含惜别之意。
D.“且尽”写出两个好友以酒抒怀的情景,表达了惜别且缠绵哀伤的感情。
(2)颈联的“明”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分析其妙处。
8.
临江仙 送佑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 ①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释】①钟鼎山林:钟鼎,钟鸣鼎食,古代富贵人家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生活奢侈豪华。山林,指隐居乡野。②裁冰:作诗。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鼎”“山林”运用比喻修辞,分别喻指奢侈豪华的生活、隐居乡野的生活,这句诗指出富贵、隐逸的生活都是梦幻。
B.“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体现了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C.下阕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
D.作者在下阕运用虚写、对偶、设问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弟弟祐之的深厚情意。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的妙处。
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在体裁上属于 诗。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少府将要到蜀州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二人临别时所写。
B.首联以写景起兴。对仗十分工整,点明了送别之地和友人赴任之所。
C.颔联表明诗人与杜少府都是为求官漂泊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
D.尾联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充满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
(3)你认为这首诗的颈联广为传颂的原因是什么?
10.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的“横”与“绕”动静结合地描写青山白水的姿态,以下与之手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
A.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C.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但情感却略有差别,请结合诗句分析这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异同。
二.古诗词赏析
1.
忆秦娥 送牛农师二首(其一)
元 许有壬
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晚云如织。
人生有别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心绪,断鸿消息。
(1)“忆秦娥”和“送牛农师二首(其一)”分别属于这首词的 和 。
(2)词中写“暮云”和“断鸿”有什么作用?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解释“歧路”“儿女”两个词语。
(2)诗的颈联是千古名句,请结合诗句内容对此联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两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女儿般哭哭啼啼。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染,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探究这两首送别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两点)。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首联中的“ ”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使诗歌意境开阔;“ ”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拉近了两地的距离,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2)人们说本诗一洗古代送别诗凄凉伤感的风格,你从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请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和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 ”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 的人生态度。
(2)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赏所,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直入主题,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给人空间的遥远和苍茫感。
B.颈联一改过去送别诗黯然伤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向上的情感,给人以鼓舞。
C.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诗人与友人在离别之时难舍难分,都流下不舍的泪水。
D.全诗格调高昂、笔力雄健、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作。
7.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萧萧”二字用得好吗?请发挥想象,描绘此情此景。
(2)颈联扣人心弦,充满诗情画意。试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此诗的作者是 ,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 ”。
(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送别诗。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分析它好在哪里。
9.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五言律诗的颈联很有特色,对仗工整,它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很多独到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1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 ”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 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 的人生态度。
1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B.首联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C.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D.尾联作结:青春年少,当奋发有为,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13.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惘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赠别词。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动人心法。
B.“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写苏轼和钱穆父久别重逢时的场景。两人虽一别三年,可再见面时依然能够给彼此温暖。
C.“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运用了拟人、对偶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忠君爱国的品格。
D.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
14.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请自选角度赏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一联写景的妙处。
参考答案:
1.(1)一个“穷”字、一个“独”字,把穷路凄凄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同时表现了远行人薛华悲苦的心情,语意双关。
(2)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同时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又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
【解析】
(1)本题考查炼字。“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是多么的惶惶不安。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凄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送送多穷路,違遑独问津”都是表达与朋友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却是诗人仕途失意、内心孤苦的体现。
参考译文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该是多么的惶惶不安。
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
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
不论是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
【分析】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诗的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颔联和颈联使用工稳的对仗句式,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最后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参考答案:
(1)壮丽的 壮逸。
(2)山路蜿蜒,几番回环就看不见友人的身影,伫立凝望着,茫茫白雪已空无一人,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诗句的赏析。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伫立在风雪中远望朋友离去,朋友的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相送,凝视着雪地上的马蹄印,惜别之情极为动人。所以传达的情感是:诗人因朋友离开归京而产生的依依不舍和无限惆怅之情。
参考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分析】这是一首边塞诗。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参考答案:
不可以换,因为“绕”字写出了流水缓缓绕过城东的特征,突出了水绕城的动态美,一个“绕”字更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而“流”字,过于平淡,没有写出地貌特征,更不能表现依依不舍之情。所以不能换。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同时,山的静默,水的不舍,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未见“送别”二字,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而“流”字,过于平淡,不能表现依依不舍之情。所以不能换。
参考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分析】《送友人》是一首由诗仙李白创作的送别诗。诗中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全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四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4.参考答案:
(1)诗人站在江头,看着客人独自乘船远去,蒙蒙细雨打湿了诗人的衣襟,远处农家的炊烟宛若扬起的船帆和飘浮的云朵,缓缓向上升起。
(2)借“秋鸿”象征离别,用“哀猿”营造哀婉的离别氛围,为下文抒发离别之情作铺垫。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内容。“濛濛润衣雨,漠漠冒帆云”呈现的画面是诗人站在秋天的江边,任凭秋鸿依次经过,猿啸声声哀怨,细雨蒙蒙沾湿衣裳,孤烟飘向远方。诗人站在江头,看着客人独自乘船远去,心中不免哀愁满怀。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檬濠润衣雨,漠漠冒帆云”呈现的画面是:诗人站在秋天的江边,任凭细雨蒙蒙沾湿衣裳,孤烟如船帆和云朵一一样缓缓升起,飘向远方。他站在江头,看着客人独自乘船远去,心中不免哀愁满怀。常用“哀猿”写别离和悲苦之情。首联运用“秋鸿”“哀猿”两个意象,营造出悲苦、哀婉的离别氛围,为下文写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哀愁之情作铺垫。
参考译文
秋鸿依次经过,哀猿早晚听说。当天我船客,这里也离群。蒙蒙雨滋润衣服,漠漠冒着帆说。浔阳酒不醉,烟波愁杀人。
【分析】本诗歌是白居易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秋鸿、哀猿、细雨、孤烟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哀愁之情。
【点评】鉴赏诗歌:
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5.参考答案:
(1)D
(2)“花飞欲尽春”既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又渲染了送别时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BC.正确。
D.有误,作者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写出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惆怅心情。“语言清丽明快”错误。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此诗首句写眼前景物,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参考译文:
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
【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更何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送客的惆怅心情。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参考答案: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此诗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乐观豁达,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体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和旷达的胸怀。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围绕本诗内容和感情解答即可。一般送别诗重在表达离愁别绪,本诗却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可以看出重在劝慰朋友,乐观、豁达。
参考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参考答案:
(1)D
(2)①熠熠的海色照亮了远处的徂徕山;②“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有映亮、照亮、使……明亮的意思;③以动写静,以动态的海浪映衬山色,把静态的山色写活了; ④“明”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海蔚蓝明丽的色彩;⑤以开阔壮丽的自然美映衬了真挚美好的友情;⑥表现了诗人面对离别豁达爽朗的胸襟。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BC.正确。
D.有误,诗中充满了豪放不羁、豁达的感情,虽有惜别之意但无缠绵哀伤的情调。故选:D。
(2)本题考查炼字能力。“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有照亮,使……明亮的意思。在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运用了拟人手法,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着徂徕山,这就把山色写活了,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
参考译文:
离痛饮后大醉而别还有几日,我们登临遍附近的山池楼台。什么时候在石门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们在那里畅饮开怀?漾漾的秋波摇荡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徕。我们就如飞蓬一样各自飘远,且来个淋漓痛快饮尽手中杯!
【分析】这首送别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诗中的山水形象,隽美秀丽,明媚动人,自然美与人情美﹣﹣真挚的友情,互相衬托;纯洁无邪、胸怀坦荡的友谊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交相辉映,景中寓情,情随景现,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这首诗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充满诗情画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点评】赏析诗歌中的重点诗句,应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诗歌知识。古诗中的表达技巧常见的有:首尾呼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对比、拟人、想象,此外还会引用典故、侧面烘托和反衬等,了解这些诗歌鉴赏的知识,根据诗句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8.参考答案:
(1)A
(2)末二句写景,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体现出景色细腻、柔美的特点;虽是送别词,但不做悲戚忧伤之态,而是想送别后,族弟一路有秀美山水相伴,来消解旅途的孤寂,写得洒脱、豁达。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A.有误,“钟鼎”“山林”运用比喻修辞,分析有误。两处是运用借代的修辞。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的妙处。此句的意思是山色青翠如黛眉,秋水如同镜子清澈无波。柔美之处在于写景。把青山比作翠眉,突出山之青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秋水比作明镜,突出的是秋水的清澈。景色的呈现柔美而多情,细腻而雅洁。这首词主题是送别,照理送别词一般写得较为感伤,儿女情长,但此词却写得从容豁达,想象族弟在路途之上有美景相伴,没有旅途的烦忧与孤寂,较为乐观洒脱。
参考译文:
不管是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还是啸吟山林的隐居生涯,都是一样的,都不过虚无的梦幻。人世间的荣辱得失,不要感到心惊。只需要在清静闲适中自由自在地度过一生:秋来饮美酒,冬到吟佳句,有了好心情,触处皆画境。你该不会忘记,当年风雨之夜,我们窗前相聚;油灯之前,我们闲坐畅谈。如今,你要远去浮梁,这慢慢长途有谁伴你而行,好在还有一路的好风景:傍晚,山峦秀美青翠,宛如佳人的双眉;秋水澄澈透明,好像晶莹的明镜。
【分析】《临江仙 再用前韵送祐之弟归浮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表现了作者闲处过平生的人生态度,以及选择平静闲淡的生活方式;下片回忆了往昔与弟弟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想象族弟归途之中的情景,祝福他有青翠如黛的山、明亮如镜的水相伴前行,表达了与弟弟的离别深情。全词对仗工整,比喻巧妙,运用想象,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9.参考答案:
(1)律诗(五言律诗)
(2)D
(3)示例一:这首诗的颈联蕴含了真挚的友谊可以克服空间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的哲理。
示例二:这首诗的颈联一改过去送别诗中的悲苦缠绵的情调,表达出诗人乐观、开朗、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体裁的把握。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是古代的格律诗,一般包括律诗(四联八句。分为:五律、七律)、绝句(共四句,分为:五绝、七绝)。据此分析,本诗每句五个字,四联八句,故为五言律诗。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BC.正确;
D.有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劝勉友人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并没有悲戚之情。故选:D。
(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示例1: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示例2:两句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参考译文:
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注意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
10.参考答案:
(1)C
(2)相同点:都表达了在离别时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不同点:李诗主要表达“我“与友人离别时的难念难分,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担忧;王诗主要劝勉朋友不要因离别而伤感,要心胸豁达,坦然待之。
【解析】
(1)本题考查动静结合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时需要明确句意。
A.“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了白水的动态,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B.“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C.“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此时此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用敲钟击磬的声音来衬托沉默静寂,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以动衬静,用古寺的钟磬声,衬托出了环境的寂静。没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相同点:本诗的颈联中的“游子意“与“故人情”直接表现了作者在离别之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比邻而居一样。同样表现了作者与友人深厚情谊,不受遥远空间的限制。
不同点:本诗颈联,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与无尽担忧之情。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参考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分析】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漂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二、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
(1)词牌 题目
(2)“暮云”写的是傍晚的云彩,运用景物描写,衬托了词人与友人分离而产生的思念、忧伤之情。“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这里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因与友人分离而产生的孤独之感。这两个意象,形象生动,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忆秦娥”是词牌名,最早见于《忆秦娥 箫声咽》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送牛农师二首(其一)”是词的题目。
(2)本题考查重要意象赏析。“暮云”是景物描写,结合“但悲后会知何日”可知,傍晚的云衬托了词人因思念友人而产生的忧伤情绪。“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这里喻指与友人不能相见的词人。由此可见,一景物,一比喻,都突出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孤独之感。
参考译文:春天的山一片碧绿。诗词写于马上,勾起对朋友、往事的回忆。应当回忆啊。那难忘的卢沟桥畔和如织的晚云下美好的生活。人生常有分别不必叹惜。只是为何日再相见感到悲伤。何日再相见啊。心绪犹如这傍晚之云,我就像失群的孤雁。
【分析】这首词上阕以春山之景引出对友人的思念,并回忆起昔日游玩场景;下阕进一步抒发作者感慨,最后借景抒情,表达了与友人不得见的忧愁。
【点评】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参考答案:
(1)岔路;年轻男女
(2)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尾联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歧路指的是岔路,儿女是指年轻男女。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参考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要注重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赏析。
3.参考答案:
(1)D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抒发的是格调高昂,更显出诗人在与友人惜别之时的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更多的表现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与同情。
【解析】
(1)ABC.正确;
D.有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表达乐观旷达之情。勉励朋友不要在离别的时候伤心,要乐观对待。故选:D。
(2)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思念和祝福。、
参考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点评】如何阅读诗歌:
1.首先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
2.然后再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
3.最后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参考答案:
相同:两首诗歌都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深情厚谊。
不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侧重于安慰朋友不要忧虑,真挚的友谊,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送友人》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难舍难分,也有分别时的洒脱。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 大抱负。《送友人》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相同点:两首诗歌都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深情厚谊。不同点:甲文侧重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抱负。乙文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和难舍难分。
参考译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送友人》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送友人》题目点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5.参考答案:
(1)辅 望。
(2)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乐观豁达的情感。
示例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劝慰(或者鼓励、叮咛、安慰等)和旷达的胸怀。【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意思是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可知“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使诗歌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拉近了两地的距离,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一般送别诗重在表达离愁别绪,本诗却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这两句可以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劝慰(或者鼓励、叮咛、安慰)和旷达的胸怀。
参考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
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参考答案:
(1)①同是宦游人 ②不舍(惜别) ③豁达(乐观,积极向上)
(2)C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以情感的理解。“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意思是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其中的“同是宦游人”,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宽解友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所以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2)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BD.正确。C.有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所以“诗人与友人在离别之时难舍难分,都流下不舍的泪水”理解有误。故选:C。
参考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参考答案:
(1)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2)示例一: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隐喻友人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诗人则像落日依恋大地一样与友人难舍难分,真切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与离别深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有景有情,扣人心弦,句式整齐,读之朗朗上口。
示例三:这两句描绘“浮云”“落日”之景,衬托与友人分别之情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出依依惜别之意。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 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衬托与友人分别之情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出依依惜别之意。
参考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分析】本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漂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参考答案:
(1)王勃 初唐四杰
(2)C
(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BD.正确;C.有误,错在对诗句内容的曲解,“同是宦游人”理解为“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颔
联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参考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9.参考答案:
“浮云”写云飘忽不定(比喻游子行踪不定),“落日”指太阳缓缓落下(比喻难舍之情),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或与友人难舍难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此句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参考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分析】《送友人》是一首由诗仙李白创作的送别诗。诗中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全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点评】解答赏析题,应先把要赏析的字或词所在的诗句描绘一下,或者分析一下写出了什么情景,然后再回答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参考答案:
(1)这首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2)“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写作背景和重点词句分析。此诗是王勃送别友人而作,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诗歌前四句,写与友人“同是宦游人”的自己,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远远望着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因为这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诗人并未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依依惜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但这首诗与一般哀婉忧伤的送别诗不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又是积极乐观的。
(2)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时从关键词语的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分析时要结合诗句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辅三秦”,写长安城在三秦大地的护卫之中,意境开阔,气象雄伟。“望”指远望,是在想象中“望”。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人并未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依依惜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参考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点评】诗歌炼字技巧:
1.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1.参考答案:
宦游人 不舍、依依惜别 乐观豁达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离别意”写出了两人共同的境遇。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同是宦游人”宽解友人。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12.参考答案:
(1)C
(2)示例:一般送别诗大多表达悲伤的情感,基调低沉,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写出了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C.有误,颔联没有悲伤之情。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先言一般送别诗的特点:悲凉凄怆之气,常流伤感之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一帜,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表明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体现了诗人高远
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因而这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参考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
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3.参考答案:
(1)C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词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C.有误,“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友人已修炼到心如枯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操守。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意思是: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参考译文: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分析】《临江仙 送钱穆父》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4.参考答案:
“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能力。“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意思是“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横”
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参考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分析】《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
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