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五十中学东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阶段练习
历史(开卷)试卷
温馨提示:本卷共四大题,满分70分。历史与道德与法治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图是一幅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图中这些古代文明发生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主要是( )
A.大河流经 B.环海多山 C.平原很少 D.岛屿众多
2.古代亚非地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下列属于两河流域文明的是( )
A. B.
C. D.
3.古代雅典执政官由抽签方式产生。选举程序为两次抽签:10个部落先从其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通过抽签选出100名候选人:候选人再进行抽签,产生10名执政官,这种做法导致( )
A.穷人拥有参与政治的物质条件 B.才能出众的人获得了参政权利
C.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绝对的公平 D.男性公民获得平等的参政机会
4.“2022年‘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期间,在中国举办了多场意大利古代文化展览,为中国民众近距离接触古罗马文明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摘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9日)该“文明”( )
A.在法制上的成就是《汉谟拉比法典》 B.在鼎盛时期建立了森严的种姓制度
C.在雕塑艺术中的杰作有《掷铁饼者》 D.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发展变化
5.在古希腊,将比赛胜利者的雕像树立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成为一种风气。甚至有人认为,没有奥林匹克运动会就不会有希腊雕塑。材料表明古希腊运动会( )
A.促进艺术发展 B.推动文化交流 C.消除政治分歧 D.倡导和平理念
6.马克思曾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史实能证明或反映这条规律的是( )
A.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建立种姓制度
B.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希腊式城市
C.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D.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罗马民法大全》
7.中世纪西欧庄园中有擅长各种工作的人,如木匠、铁匠、金银匠、鞋匠、渔民等,庄园里所需要的绝大多数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具都是由农奴生产制造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西欧庄园( )
A.自给自足特征明显 B.农奴生活质量较高
C.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奢靡浪费之风盛行
8.早在公元6世纪,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契约自由、占有、代理、不当得利、过失责任等制度、原则、概念和术语。这反映了罗马法( )
A.极力维护贵族的利益 B.旨在推动帝国扩张
C.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 D.重视调节社会生活
9.下表是某同学做的学习笔记。可推知他正在学习( )
时间:公元6世纪 内容:《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 目的:稳定帝国的社会秩序, 《法理概要》《新法典》 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影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罗马民法大全》 D.《拿破仑法典》
10.日本平城京和唐朝长安城的宫城都坐北朝南,都有东西两市、棋盘式街道,甚至连名称与走向都相同。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大和政权的建立 B.幕府统治的强化
C.大化改新的影响 D.武士集团的形成
11.13世纪中叶,牛津大学校长罗伯特·哥罗塞特斯特曾对亚里士多德著作提出质疑,并用数学和实验证明自己的哲学观点,其学生也曾进行科学实验和讲学,批评神学。这可用以说明英国早期大学( )
A.引领文艺复兴的潮流 B.摆脱了教会的思想束缚
C.鼓励质疑的科学精神 D.推动了自治城市的出现
12.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他的代表作是( )
A.《神曲》 B.《哈姆雷特》
C.《最后的晚餐》 D.《蒙娜丽莎》
13.观察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其中属于达 伽马船队开辟的航行路线是( )
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A.① B.② C.③ D.④
14.16世纪末,英国的租地农场主成了农业雇工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只和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联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材料反映了英国( )
A.城市开始兴起 B.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C.封建制度形成 D.生产经营的资本主义化
15.由于殖民统治和传染病致使殖民地内的印第安人几乎灭绝,西方国家开始从非洲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在贩卖的过程中,千千万万的黑人或死于炎炎烈日之下,或死于瘟疫,或葬身鱼腹。这体现了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C.非洲黑人反抗斗争的重大意义
D.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和血腥性
二、辨析改错(8分)
16.东西方文明古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在宗教上,古埃及法老被认为是“太阳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
(2)古代希腊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
(3)《儒略历》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
(4)7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了伊斯兰教。( )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文明以农立国的基本特性,以及古代交通和通信条件的局限,注定了古代文明相互之间难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由此决定了古代各个文明独立发展的多元特性。因为古代所有的文明,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因此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又成为必然现象,而且对古代文明的发展,除古代美洲这个特殊的例外,都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也促使了古代大帝国的产生以及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可是,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会随着时间和地区的变远而递减,一般来说只有那些适合输入地需要的文化和风俗,才会被真正接受。
——摘编自晏绍祥、赵轶欧《如何理解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与交流》
材料二 托莱多市地处欧洲西南部,三面环海,南部的直布罗陀海峡连通着地中海和大西洋,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翻译中心之一……托莱多市在中世纪早期就是远近闻名的宗教文化圣地之一,阿拉伯人统治期间带来大量的文化典籍和学者,使它成为一个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杂居的多元文化城市……托莱多建立了托莱多翻译学院,大批学者从欧洲各地纷纷来此学习或者任教,托莱多翻译学院的发展经历了拉蒙德大主教领导下的创办初期和国王阿方索十世支持下发展的黄金时期……译著和著述所代表的阿拉伯文化在欧洲广为流传,启迪了欧洲人的思想。
——摘编自陈赫明地《中世纪阿拉伯文明与欧洲文明交往研究——以托莱多翻译学院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特点。列举中古时期前起源欧洲且地跨三大洲的帝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托莱多市成为翻译中心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阿拉伯文化“启迪了欧洲人的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
18.近代欧洲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孕育并成长起来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采邑是大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以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
——据(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 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世纪欧洲社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表现产生的影响。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从13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两百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向现代过渡的关键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人性”战胜了“神性”,“人权”战胜了“神权”,为西欧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刘建玮《一读就懂的世界史·欧洲》
材料二 当时,欧洲前往东方的通路为控制整个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势力所封锁,对欧洲人来说,地中海是一所牢狱,而不是一条通途。……欧洲人渴望找到一条“通往香料产地东印度群岛”的新路。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在欧洲的航海事业中遥遥领先,获得了巨大财富。在结束第一次航行回来后,哥伦布急切地想说服人们,他已经发现了宝贵的土地,他准备掠夺这些土地上的财富,并将这里“诚实”而又热情的人们变成奴隶。美洲的发现,确实带来了一场最实质性的变化。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场运动”的精神内核,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运动“为西欧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欧洲人渴望找到“新路”的原因。结合所学,就材料中加横线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阐述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可知,图示文明古国都在大河流域诞生。产生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的是古代埃及,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流域产生了古代中国,A项正确;环海多山、平原很少、岛屿众多,属于古希腊文明的特征,排除BC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C项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C项正确;A项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排除A项;B项是中国的长城,长城是中国文明的象征之一,中国文明诞生在黄河长江流域,排除B项;D项是雅典的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文明的代表,古希腊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属于海洋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只要是男性公民,就可参加抽签,就有可能被选中,这体现出男性公民获得平等的参政机会,D项正确;穷人没有参与政治的物质条件,排除A项;抽签选定的人不一定是才能出众的人,排除B项; 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绝对的公平,这种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为中国民众近距离接触古罗马文明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因此,古罗马文明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发展变化,D项正确;两河流域文明在法制上的成就是《汉谟拉比法典》 ,排除A项;古代印度在鼎盛时期建立了森严的种姓制度,排除B项;古希腊在雕塑艺术中的杰作有《掷铁饼者》,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在古希腊,将比赛胜利者的雕像树立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成为一种风气。甚至有人认为,没有奥林匹克运动会就不会有希腊雕塑。”可知,奥林匹克运动会树立雕像的风气促进了古希腊雕塑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对希腊雕塑的影响,未体现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消除政治分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对希腊雕塑的影响,不能说明倡导和平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依据题干“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利用基督教维护其统治,体现了题干的内容,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能体现“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故选C。
7.A
【详解】据题干“中世纪西欧庄园中有擅长各种工作的人,如木匠、铁匠、金银匠、鞋匠、渔民等,庄园里所需要的绝大多数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具都是由农奴生产制造的。”可知,这反映出当时的西欧庄园自给自足特征明显,A项正确;农奴生活质量较高说法错误,农奴生活质量不高,且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西欧庄园自给自足经济形态,排除B项;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阶级矛盾的信息,题干反映的是西欧自给自足的经济,排除C项;奢靡浪费之风盛行在题干中未体现,反映了西欧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早在公元6世纪,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契约自由、占有、代理、不当得利、过失责任等制度、原则、概念和术语”分析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法重视调节社会生活,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极力维护贵族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旨在推动帝国扩张”,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笔记“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和所学知识可知,528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建了法典委员会编纂法典,先后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及《新法典》。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排除B项;《拿破仑法典》是法国拿破仑颁布,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日本平城京和唐朝长安城的宫城都坐北朝南,都有东西两市、棋盘式街道,甚至连名称与走向都相同”和所学知识可知,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所以,以上现象是大化改新的影响的结果,C项正确;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日本地方的国司和庄官逐渐演变为军事贵族,由此形成了武士集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13世纪中叶”“对亚里士多德著作提出质疑”“其学生也曾进行科学实验和讲学,批评神学”可知,中世纪大学鼓励质疑的科学精神,C项正确;文艺复兴兴起在14世纪中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世纪大学仍然受到基督教会和国王的影响,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城市居民常用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的手段取得城市的一定的自治权,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大戏剧家,《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的代表作,B项正确;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人物,他的代表作是长诗《神曲》,与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不符,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极负盛名,与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新航路开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7年,达 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到达印度西海岸。故③属于达 伽马的航海路线,C项正确;①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航线,排除A项;②是迪亚士到达好望角的路线,排除B项;④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据材料“租地农场主成了农业雇工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只和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联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实质上是出现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农村,而非城市,排除A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是在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西欧即将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者踏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材料中“传染病”“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或死于瘟疫,或葬身鱼腹”体现出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和血腥性,D项正确;材料中不是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排除A项;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是新航路开辟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非洲黑人反抗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
16.(1)正确
(2)错误,将希腊改为印度
(3)《十二铜表法》
(4)穆罕默德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是一个文明古国,金字塔是文明的象征,法老是埃及国王的名称,在宗教上,古埃及法老被认为是“太阳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故题干说法正确。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说法错误。古代希腊实行的是民主政治,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故题干错误,将希腊改为印度。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故题干错误,将《儒略历》改为《十二铜表法》。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故题干错误,将释迦牟尼改为穆罕默德。
17.(1)特点:文明具有多元性;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借鉴;文明相互影响程度随时间和地区变化而递减;文明交流具有选择性。
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2)原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宗教文化圣地,多元文化汇聚;阿拉伯人统治带来大量文化典籍和学者;得到统治者支持。
史实: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文化、航海等方面的发展;阿拉伯人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罗马的著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3)认识:人类文明交流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交流应平、开放、包容;不同文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由此决定了古代各个文明独立发展的多元特性”可得出,文明具有多元性;根据材料一“因此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可得出,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借鉴;根据材料一“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会随着时间和地区的变远而递减”可得出,相互影响程度随时间和地区变化而递减;根据材料一“一般来说只有那些适合输入地需要的文化和风俗,才会被真正接受”可得出,文明交流具有选择性。
帝国:结合所学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可知,中古时期前起源欧洲且地跨三大洲的帝国是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
(2)原因:根据材料二“托莱多市地处欧洲西南部,三面环海,南部的直布罗陀海峡连通着地中海和大西洋”可得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根据材料二“托莱多市在中世纪早期就是远近闻名的宗教文化圣地之一……使它成为一个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杂居的多元文化城市”可得出,是宗教文化圣地,多元文化汇聚;根据材料二“阿拉伯人统治期间带来大量的文化典籍和学者”可得出,阿拉伯人统治带来大量文化典籍和学者;根据材料二“托莱多建立了托莱多翻译学院,大批学者从欧洲各地纷纷来此学习或者任教,托莱多翻译学院的发展经历了拉蒙德大主教领导下的创办初期和国王阿方索十世支持下发展的黄金时期”可得出,得到统治者支持。
史实:结合所学阿拉伯人的贡献,可从把东方的文化、技术等传播到西方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文化、航海等方面的发展;阿拉伯人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罗马的著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3)认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文明交流的作用、文明交流的方式、借鉴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人类文明交流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交流应平、开放、包容;不同文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18.(1)特征:庄园制度(或农奴制度),封君封臣制度。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2)表现: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封建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采邑是大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以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制度;根据材料“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封君封臣制度。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根据材料“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可归纳为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2)表现:根据材料“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可归纳为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产生;根据材料“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可归纳为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响:可从经济对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积极影响分析,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革”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了封建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
19.(1)精神内核:人文主义。说明: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如但丁的《神曲》、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等;促进了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鼓励人们追求现世幸福,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
(2)原因:传统东西方商路受阻;对东方财富的渴望。理解:哥伦布发现美洲,一方面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人口迁移、物种交流和商品流通等,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另一方面,哥伦布的目的是掠夺财富和进行殖民扩张,给美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如屠杀印第安人、掠夺资源等,这体现了早期殖民扩张的血腥性和残酷性。但从全球史观来看,这一事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即可)
【详解】(1)精神内核:根据材料一“‘人性’战胜了‘神性’,‘人权’战胜了‘神权’”和所学可知,人文主义是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提出的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故“这场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
说明:本题结合所学可从文艺复兴对文学艺术、思想解放以及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角度回答。例如,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如但丁的《神曲》、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等;促进了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鼓励人们追求现世幸福,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二“当时,欧洲前往东方的通路为控制整个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势力所封锁,”得出传统东西方商路受阻;根据材料二“欧洲人渴望找到一条‘通往香料产地东印度群岛’的新路。”得出对东方财富的渴望。
理解:本题可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全球史观的角度组织阐述,符合要求即可。哥伦布发现美洲,一方面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人口迁移、物种交流和商品流通等,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另一方面,哥伦布的目的是掠夺财富和进行殖民扩张,给美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如屠杀印第安人、掠夺资源等,这体现了早期殖民扩张的血腥性和残酷性。但从全球史观来看,这一事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