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6届高三上学期“零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6届高三上学期“零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5 16:3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级“零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索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美在意象(节选】
叶朗
为什么欣赏自然美会选择花朵、月亮,欣赏社会美会选择飞机、摩天大楼,欣赏人体美会选择身
材高挑的美女呢?这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着客观的审美性质。
那些平凡的、陈腐的、令人厌恶的“象”,根本不可能激起主体的美感,因而主体不可能进入审美
活动,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意象”。也就是说,审美主体选择的“象”不仅不会遏止消解美感的产
生,而是会促使美感的发生,那么这就使得“象”要具有审美的性质。
同样是花卉,但对于高考落榜的学生来说,再鲜艳的花朵也无法进入他们的审美视野。同是一
部《红楼梦》,看法却各有不同。不仅同一对象,不同的审美主体的审美存在个别差异,而且同一个
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存在审美差异。杜甫“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
天”,而以后对竹子的描写又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些都说明个人的审美经验并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变化的。
审美心理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所构成的审美经验是来自社会文化的,由这种
审美经验提炼而成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更直接地与一定的社会生活、一定的社会价值
意识相联系,因而渗透着这种审价值意识的审美心理经验,必然随着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的发展
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情调和色彩。
唐代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
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在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只有在审美活
动中,通过审美主体的意识去发现“景”(清湍修竹),并“唤醒”它,“照亮”它,使这种自然之“景”由实
在物变成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抽象的感性世界即“意象”时,自然之“景”才能够成为审美主体的
审美对象,才能成为美。也就是说,“清湍修竹”作为自然的“景”是不依赖于审美主体而客观存在
的,美并不在于外物自身,外物并不是因为其自身的审美性质就是美的(“美不自美”),美离不开人
的审美体验,只有经过人的审美体验,自然景物才可能被彰显出来,“彰”就是彰显、发现、唤醒、照亮
(“因人而彰”)。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表述过类似的说法的人有很多。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庄子
的“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萨特也曾说:“这颗灭寂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
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了见证
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的状态之中。”这些表述都是说,美依赖于人的意识,有待于人去发现,去
照亮,有待于人的“意”与自然的“象”的沟通契合。
对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题,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美离不开人的审美
活动,美在意象。这个意象世界不是一种物理实在,也不是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
意蕴的感性世界。用宗白华的话就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
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可见,自然界存在的物理之“象”(物)与情景交融形成在主体头
脑中的抽象的“意象”之“象”是有明显区别的。太阳作为物质实体的“象”,虽然具有审美性质,但未
必能进入审美活动中。太阳在做农活的庄稼汉眼里,是“毒辣辣”的,不是美的。就是说,作为物质
实体的“象”,它只有激发起欣赏者的美感,并使主观情感与之交融形成了“审美意象”时,才是美的。
不同的观赏者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意象”,因此“意象”包含着人的创造性。即使某一物具有审美性
质,若无人欣赏,也不能成为美。美离不开观赏者,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不同的观赏者由于个体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差异,即
使面对同一“象”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同样是秋天的枫叶,在不同人的眼里,则有着不
一样的情怀。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不难想象,杜牧以一种悠然闲适的心情欣
赏这随风飘落的枫叶时,心中的枫叶早已变了模样,比那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呢!此时的枫叶在杜
牧眼里,是一个充满着收获与欢乐的意象世界。而在《西厢记》中则有“晚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
泪”。秋天来了,万物调落,莺莺因爱而感伤,在她的眼里,秋天的枫叶像是被泪水染过一般,是一个
充满伤感心碎的意象世界。而在戚继光那里则是“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又是另
一种意象世界。在国家存亡的危难之际,他抛开个人情愫,充满着忧国的情思,这里的枫叶又呈现
出一种豪迈悲壮的感彩。同是枫叶,但是不同的人们形成的意象世界不同,给人的美也就
不同。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应站在社会历史性的高度,将个体的差异性放到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角
度来加以考察,运用意象论阐释“美”。美带有历史性具体表现在审美的时代差异、审美的民族差
异、审美的阶级差异等方面。
可见,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意”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某个具体的个体(他)只
能选择能够使自己产生美感的,符合他自己的审美经验的“象”来作为情感的寄托,从而达到寄情于
景、情景交融的一气流通的“审美意象”之美的境界。而此时形成的“意象”不同于客观存在的物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