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百河”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广西顶蛳山遗址出土了密集的螺壳堆积层、大量渔猎工具(如骨镞、蚌刀)及陆生动物骨骸,并发现干栏式建筑柱洞和屈肢葬墓群。这些考古发现可佐证( )
A.新石器时代邕江流域盛行渔猎采集经济
B.岭南地区已经形成成熟的稻作农业体系
C.部落冲突导致了独特的肢解葬习俗产生
D.中原文化对南方聚落布局影响比较深远
2.先秦时期,荀子认为“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而汉代董仲舒强调“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二者的主张都着眼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家思想 C.探索治理途径 D.遏制豪强势力
3.汉宣帝刘询认为“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将汉初的官吏“久任”制度发展完善,实施范围从中央扩大到地方(高级官员),并将其与考核、奖惩制度结合起来,在官僚体系中树立一定数量的模范,还严厉惩治贪腐、平理冤狱。这些举措( )
A.开创了汉代盛世的局面 B.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C.体现了儒法结合的思想 D.维护了官僚体系的廉洁
4.据记载,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刘义隆罢南兖州,并入南徐州,“别置淮南郡都督盱眙(今淮安市),开创屯田”。梁武帝时期,在荆、北梁、秦、司、豫等州都有屯田。东魏孝静帝武定中,高澄纳崔昂之议,在连接梁朝的徐、兖、扬等地广置屯田。该时期这一措施( )
A.加剧了南方地区的人地矛盾 B.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C.促进了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D.意在通过发展农业增强国力
5.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将全国划分为京东路、京西路、河北路、河东路等十五路。熙宁五年(1072年),宋神宗又将京西分为南、北两路,淮南分为东、西两路,陕西分为永兴军、秦凤两路。六年,河北分为东、西两路。七年,京东分为东、西两路。这些变化反映出( )
A.经济重心南移影响区划设置 B.宋代地方行政区划优化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D.宋代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6.唐宋时期,远距离贸易是以盐为主,粮食次之。明清时期,手工业产品中棉布或丝织品在长距离贸易中取代盐而成为主要商品,其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远非盐所能比拟。这一变化( )
A.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B.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C.源于民众消费结构的升级 D.反映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7.《皇朝经世文续编》(1886年刊行)将机器制造、铁路、工矿、银行、邮政、商务乃至人才培养都纳入到“洋务”类目之中。1902年刊行的《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却把“洋务”范畴限定在交涉、教案和出洋三项,其余选项皆被纳入到“时务”之列。这一变化体现出( )
A.洋务运动的破产 B.清政府变革制度的迫切性
C.救亡图存的深入 D.“中体西用”思想获得认同
8.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全面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表现在
A.积极发动工人运动 B.独立探索革命发展道路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提出中国民主革命纲领
9.抗战时期,历史学家尹达针对当时学术界比较流行的中国文化“东来”“西来”说、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停滞性”必需外力推动说,先后写成《中国新石器时代》和《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起源》等论著,论证了中国文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是源远流长的。这在当时( )
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提振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标志我国自主的史学体系形成 D.根本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0.下表信息反映出(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目标(部分)
阶段 科技体制改革目标
1978—1984年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确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强调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
1985—1994年 引入竞争机制,依靠市场调节进行结构调整、人才分流、机制转变。
1995—2005年 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完善创新体系,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A.科教兴国战略激活科技的创新活力 B.科学技术在改革进程中的曲折发展
C.科技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D.科技管理体制完全实现市场化运作
11.有学者说:“罗马法学家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他们有能力在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上创建和操纵这些抽象原则,而且在于他们清楚地觉察到社会生活和贸易的需要,注意到如何采用最简单,的立法取得所希冀的实际结果。”该学者意在
A.说明罗马法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B.称颂罗马法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C.赞扬罗马法学家注重实践的精神 D.强调法学家促进罗马法的发达
12.14世纪至15世纪上半叶,英格兰地区关于通航权和河岸权的冲突不断加剧,以鱼堰、磨坊、水坝等妨碍河流通航的行为被视为对国王治下公共秩序的危害。该现象主要源于( )
A.社会经济发展 B.封建王权加强 C.城市自治运动 D.重商主义政策
13.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展现了凡人在神灵面前无力的困境。然而,伏尔泰却把俄狄浦斯塑造成一个战胜神灵的英雄。该剧在当时受到追捧。这折射出,当时( )
A.英雄主义思潮逐渐显现 B.公众着力批判古希腊文化
C.戏剧成为主要娱乐方式 D.反对教会神权成时代诉求
14.1910年墨西哥爆发大革命,领导人恩里克斯认为玉米是墨西哥毋庸置疑的“民族美食”。他说:“中下层的印第安人和混血的梅斯蒂索人……凭着简单的玉米饼,像马儿一样不知疲倦地工作,在独立战争和改革战争中英勇作战,这足以证明玉米有着并不逊于小麦的价值。”据此可知,这位领导人( )
A.认为玉米营养价值高于小麦 B.否定新旧大陆物种交流意义
C.借助饮食文化塑造民族认同 D.号召普通民众参加独立战争
15.1925年,苏联政治家布哈林说:“我们的经济架构乃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构建,绝非消费者为了迎合经济的既有模式而存在。倘若经济的发展未能切实关照到消费者的真实需要,那这样的经济模式注定难以长久维系。”这说明布哈林( )
A.主张提升消费者层次 B.用市场理念思考问题
C.反思新经济政策弊端 D.反对优先发展重工业
16.下图为1973—2017年美国金融业和制造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比重情况。这一变化( )
A.受到了美苏两极对峙影响 B.体现了凯恩斯主义持续影响
C.重塑了全球产业竞争格局 D.冲击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时期,中原对于居四周及文化上与内地文化不相同的民族称之为“夷”,自称为“夏”或“华”。西周之后,华夏礼乐文明日益完备,与周边民族差距不断拉大,从而助长了华夏族文明的优越感。汉朝天子为天下“夷狄”之首,周边“夷狄”为足,华上夷下,尊卑有序。唐太宗对各民族“爱之如一”,开启了“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紧张,据有中原的王朝往往更加凸显其是华夏文明的承载者,“华夷之辨”的争论就越发激烈。乾隆的“华夷”观念又有所突破,进一步分析天下“大一统”与“华夷之辨”的关系,“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从而摆脱了“华夷之大防”的观念。
——摘编自段超、高元武《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民族观逐渐转变为近代民族观,民族自在逐渐走向民族自觉。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始此,知识界对“中华民族”不断扩充的解释体系一方面破解了“华夷之别”的传统话语,另一方面打破了“中华民族”等于“汉族”的表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从王朝中国的“驱除鞑虏”转向“五族共和”的话语表述,继而在辛亥革命后,以“中华民族”作为政治共同体来表述中华民国。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知识精英界展开了关于“中华民族”知识话语的系统论述。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这种觉醒的民族精神又极大地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所有中国人团结抗战的巨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杨文炯《从民族自在到民族自觉——近代至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国家认同的熔铸》
材料三 经过各民族长期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曾经自在发展的各民族在自觉阶段的多元一体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知共觉的基础上再次升华,逐步迈向自为发展的阶段。
——摘编自李静、高恩召《从自在、自觉到自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夷观念发展的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自觉的表现。
(3)综上,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频繁的贸易战是19世纪晚期的一个重要特色,主要有法国——西班牙贸易战、法国——意大利贸易战、法国——瑞士贸易战、德国——俄国贸易战、德国——西班牙贸易摩擦等。这一时期,基本上表现为贸易小国对大国输出农产品、低端产品,从大国进口工业制成品、机器等,而大国则相反……关税是19世纪晚期欧洲贸易保护的基本手段和贸易战的主要制裁工具,而方兴未艾的非关税措施展现了制裁措施的非对称性。有着“欧洲银行家”美誉的法国,是意大利最大的资本投资来源国,法国很好地利用了这一优势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制裁,将大量资金从意大利银行和企业界抽离,开展抵制意大利信贷运动。相反,贸易小国难以采取有效方式进行反击。
——摘编自朱华进《非对称性:19世纪晚期欧洲贸易战的一个特质》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欧洲大陆经济民族主义泛滥,对外贸易成为高度政治化的领域,特别是贸易战。相当一部分超越经济范畴,成为大国政府的外交工具,国际经济关系明显受制于政治关系。国家间贸易冲突骤增,甚至是贸易战,一旦在其中渗入大国政治外交元素,往往能将这一元素放大,以多种形式对其外交关系形成冲击,影响大国关系的重塑。
——摘编自朱华进《贸易战与19世纪晚期欧洲大国关系——以1888—1898年法意贸易战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晚期欧洲贸易战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说明。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那里一直是这样教学生写历史著作的:明知材料不充分,也得把它看作是充分的,因而,写的东西明知不对,也得认为是正确的。这些事情考茨基当然是干得很出色的。其次是他的文人生活方式,就是为稿费而写作,而且写得很多。因此,什么叫做真正科学的工作,他一无所知。
——1885年7月24日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
材料二 贵能分析,又贵能综合。须能将一件事解剖开来,从各方面去看。……由外面看来,像是绝不相同的两件事,或两件以上的事,要能将它合起来看,能窥见其大源,能看成其为一事之多面,这种才智即便是史才。……须能见其全,能见其大,能见其远,能见其深,能见人所不见处。……这样的见识即便是史识。要之,果尚专业,务近利,则其人决不足以治史。能崇公业,图远利,其人始得入于史。……要能不抱偏见,不作武断,不凭主观,不求速达。这些心理修养便成了史德。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比较以上两则材料在论述史家修养上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代人应如何继承与发扬古代史家修养。
三、材料题
20.铜鼓声远,历史回响——以铜鼓为例谈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材料 铜鼓作为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民族文化的代表产物,它体现了先民的智慧,浓缩了先民的文化习俗和民族精神。铜鼓有着27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集冶炼、铸造、工艺、美术、书法、音乐、舞蹈、艺术等多项技术为一体的艺术精品。现今存世的各类铜鼓,其铸造年代久远,不仅可以把它看作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而且还体现了各民族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铜鼓精湛的制造技艺体现了各民族在不同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审美价值。当前广西是世界上铜鼓藏量最多的地区,仅广西东兰县,据统计就有六百多面传世铜鼓,被誉为“铜鼓之乡”。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怎样保护铜鼓文化并予以传承发扬,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陈虹《壮族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严谨。)
参考答案
1.A
2.C
3.C
4.D
5.C
6.D
7.C
8.B
9.B
10.C
11.C
12.A
13.D
14.C
15.B
16.C
17.(1)趋势:夏商时期,夷夏观念产生;西周时期,夷夏有别观念发展;西汉时期,以夏化夷,民族交融;唐朝,华夷一家;宋朝,华夷之辨加深;清朝夷夏一体。
原因:历代王朝的治理;统治者的治国智慧;国力的强弱;民族交融;“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2)表现:清末,突破华夷之别,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民国初年,民族平等运用到国家政治结构中;五四运动以后,系统论述中华民族概念;全民族抗战时期,强化抵御外辱的精神动力。
(3)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8.(1)特点:贸易战频繁,涉及国家众多;贸易战主要围绕法、德两个贸易核心国家展开;贸易战具有非对称性,大国利用经济优势对小国进行制裁,而小国难以有效反击;国家之间利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进行贸易战,关税是主要手段。
(2)观点:贸易战高度政治化,成为大国外交工具,并重塑国际关系。
说明:
背景角度:
19世纪晚期,欧洲国家普遍完成工业革命,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民族主义泛滥,欧洲大陆整体从自由贸易转入贸易保护主义,频频引发贸易摩擦和贸易战,如法国以贸易战惩罚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1882年),将经济制裁转化为外交威慑。
表现角度:
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战,往往与两国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紧密相连,当两国关系紧张时,贸易战就会加剧;贸易战还往往成为大国干预他国内政、争夺势力范围的手段,如法意贸易战。
影响角度:
贸易战超越了经济范畴,对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两大敌对军事集团的形成。
19.不同点:①恩格斯侧重于批判不良治史作风,从反面指出史家应避免的问题;②钱穆则从正面系统阐述史家应具备的史才、史识、史德,构建治史素养体系。
当代人的继承和发扬:①治史的态度要科学严谨,警惕功利主义和主观臆断。②史家个人注重内在修为和综合能力。③树立长远格局,具备史识眼光,不局限当下,从历史纵深看现实问题。④秉持客观公正,充分尊重客观历史,求真精神。⑤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精神相结合,更好推动史学发展,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
20.示例: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铜鼓文化作为南方少数民族的精神纽带,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是维系民族认同、凝聚群体力量的核心载体,其传承与保护持续强化着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上,铜鼓是民族权威与团结的象征。在广西河池、东兰等地,铜鼓曾作为部落权力的标志,仅在重大祭祀、战争动员等集体活动中使用。据史料记载,壮族先民以铜鼓为媒介举行“祭鼓仪式”,通过共同敲击铜鼓、吟唱古调,传递对祖先的崇敬与对族群的忠诚,这种仪式将分散的个体凝聚为紧密的文化共同体。明清时期,苗、瑶等民族更将铜鼓视为“神器”,每逢节庆,全族围绕铜鼓歌舞欢庆,铜鼓之声成为强化民族归属感的精神号角。当代社会,铜鼓文化的传承活动进一步激活民族凝聚力。广西东兰县依托600余面传世铜鼓,定期举办“铜鼓文化节”,吸引周边各族群众参与铜鼓演奏、铸造技艺展示等活动,使年轻人在实践中深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同时,政府推动铜鼓制作技艺进校园,开设民族文化课程,组织学生参与铜鼓纹饰绘制、模拟铸造等体验,让传统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这些实践不仅传承了技艺,更通过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打破地域与年龄界限,让民族认同感在互动中不断增强。
总之,从历史上的仪式载体到当代的文化实践,铜鼓文化始终是民族凝聚力的具象化表达,其传承与保护的过程,正是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与升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