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的发展与人类整个发展进程紧密相关,这方面,科技也是如此。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也一直如影随形,比如,达·芬奇的绘画里就涉及解剖学,他用一种美术的概念让人们对解剖学获得认知;照相机的出现导致了印象派的出现,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雷诺阿,他的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片。这也导致西方的绘画在某一段时期内,一直跟科技的东西有一种反向思维,艺术家们希望绘画艺术离照片尽可能远一些,画家在创作时更多的是从照片里找到他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但形成的绘画作品还是希望寻找艺术本体的价值。
AI的出现无疑会给人类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认知。艺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非常明显的影响,甚至会是颠覆性的。事实上,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颠覆人类原来的认知方式。未来AI在艺术创作方面会不会超越人类?精神的东西能不能和人本身分离开?艺术创作和精神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艺术创作和精神是不能分离的,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目前我们了解到的AI的创作实际上都是把不同艺术家的风格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最后呈现出一件新的“艺术作品”。这件新的“艺术作品”其实分享的还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AI的“创作”经验和知识的更新,也必须经由人类对它们的数据更新来完成。
AI时代的艺术创作有没有边界?我觉得艺术跟别的领域一样,它的边界也是处于不断地被提出和不断地被打破的过程中。所以,今天我们关于“AI时代的艺术边界”的讨论其实是一个无限的讨论,艺术与科技的相互影响还会继续发展,我们的认知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的提升。
(摘编自张子康《艺术发展的边界在不断拓展》)
材料二:
艺术与科学,都深入现实,源于现实,超越现实,反映客观世界及其真实性、唯一性。艺术、艺术品、艺术家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同样,科学、技术、科学家的概念也有着本质区别。
艺术是“提炼”的“神似”,而AI“艺术品”是“模仿”的“形似”,“提炼”与“模仿”有着本质区别。“提炼”是有生命力的,而“模仿”没有生命力。
人乃万物之灵,有与生俱来的直觉、灵感、感情与智慧。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独创的拥有最高智慧的艺术品,因此都具有唯一性。如无唯一性,我们的“人脸识别”技术便无法应用。如此说来,AI颠覆艺术的可能性便不存在,包括生物学上的克隆人,也不是真正的人类。在我看来,凡可被AI取代者,均不能称之为艺术。如今的AI也只是技术上的应用创新,而非科学创新,如今的智能机器人科学理论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提出的。诚然,智能机器人会淘汰大部分工作,其中包括大量简单重复的、高危的工作。但智能作诗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性的、应制的、与时代脱节的诗作,高水平的、独创性的、蕴含诗人丰富情感的、紧跟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诗作仍然会存在,而且生命力会很强。同样,智能绘画机器人的出现,只会淘汰无独创性的、应制的、与时代脱节的画作,具有独创性的、蕴含人类创作者丰富情感的画作永远有生命力。纵观艺术史,历史对艺术作品的自然淘汰不也是如此吗?我们能读到的经典诗作、画作,必是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诗作、画作,而大部分普通的诗作、画作被历史淘汰了,当然这个淘汰的时间很长。因此,AI的出现,也可以认为是人类主动应用自己的智慧,把自然淘汰的时间缩短。
我相信,未来,艺术会借助科技的手段,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科技手段可以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同样,艺术家的想象力也会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
(摘编自韩倚云《AI时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为代表的科技高速发展,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同时,这些科技也逐步与艺术融合,作为艺术的辅助手段,供给艺术的需要。AI时代的艺术供给,较传统手段更加多样灵活,贯穿艺术产生的全过程,它能为艺术创作、收藏、传播、展示等提供更多元的形式和手段,激发各类主体的艺术创新活力,创造出更多艺术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
AI时代,艺术供给焕发了新活力,也诞生了新形式。包括京东方在内的不少科技企业都在持续探索科技与艺术结合如何为艺术供给带来更多可能性。他们依托各自的技术积累以及在人工智能、艺术大数据领域的应用探索,构建数字艺术物联网生态,打造了一些和传统体验完全不一样的数字艺术欣赏与交易平台,并通过与传统艺术机构和艺术创作者合作,提供优质艺术及衍生品的产品与服务,这些AI时代的艺术供给让大众能随时随地接受艺术和美学的熏陶,甚至欣赏到一些原本遥不可及的艺术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然,AI时代,数字化艺术品标准也亟待确立。数字化艺术品标准的确立,有助于使未来艺术呈现的形式更加丰富,也有助于更多数字艺术馆的打造。让大众的艺术欣赏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美术馆、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可通过标准化的数字化形式呈现,借助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
(摘编自罗娇《科技为高质量艺术供给提供支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科技对艺术的影响一直存在并发展,我们的认知会不断提升,AI时代艺术发展的边界将无限拓展。
B.材料二认为,艺术能助力科学,科技手段也能开拓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目前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
C.材料三认为,科技与艺术结合能创造更多创新成果,同时数字化艺术品标准也亟待确立,以期出现更多元的艺术呈现形式。
D.三则材料都认为,AI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它创作的“艺术作品”其实呈现的是人类艺术家的经验和知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体系无疑会受到AI时代非常明显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但艺术自有其产生机制,不会被AI取代。
B.材料一所说的“反向思维”,是指某一时期西方绘画希望能尽量远离科技的影响,而追求艺术本体的价值。
C.艺术与科学都能反映客观世界,但他们也有着本质区别,艺术有生命力,而AI“艺术品”则没有生命力。
D.智能机器人只会淘汰掉那些无独创性、感情贫乏、脱离了时代的艺术作品,他并不会影响艺术史的自然淘汰。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需要超乎寻常地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去挖掘有价值的瞬间和现象。
B.当今的艺术早已不仅仅承载于纸上、布上或墙上,它还存在于屏幕之中、光电之中、虚拟现实之中。
C.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仅使得科技有了伦理考量,而且也让科技发现和创新成为无限可能。
D.如果AI艺术突破了既有的艺术边界,那也不是AI艺术的突破,而是人类运用AI的突破与延伸。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给AI时代的“艺术供给”下一个定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心愿
北方
“麻警官,您母亲又闹着要出小区,倒是没在小区里翻垃圾箱捡垃圾。这都第四次了,我们劝不住,疫情的严重性您是知道的,怎么说她就是不听。知道您忙,可我们实在没办法,只能找您了。”
“我早晨过去又说了说,怎么还闹呢?吃喝都给她准备得很充足,口罩也买了。”麻利锋刚上卡点,母亲居住的社区张主任就打来电话。昨天张主任就为麻利锋母亲要出去给他打了半个小时的电话,最后还是麻利锋亲自回去,才把母亲拦住了。
母亲越来越不听劝了。麻利锋最初担心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带她到市医院彻底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数据正常。大夫说人上了岁数,性格发生变化也不奇怪。
父亲在世时,母亲买菜做饭收拾屋子,还要伺候腿脚不便的父亲,每天不得闲,几乎不用麻利锋操心。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似乎就变了,主要表现是话少了,还总爱在小区的垃圾箱里翻捡废品。纸箱、矿泉水瓶、废报纸、泡沫板……只要是废品回收站要的,母亲一样也不会漏掉。起初,听小区门房的梁姨说过几次,好似母亲抢了人家的生意,话说得客气但不好听。麻利锋似信非信,家里见不到任何废品的影子呢。他忙得顾不上,就让老婆去盯了两次,果然看到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地往外捡废品。
母亲被抓了现行后,更加无所顾忌了。梁姨被进出的车辆登记收费拖住了手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目标落入母亲的手中,碍于麻利锋的面子,再生气也不好明目张胆地夺回自己的地盘。
母亲是市五小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五千多。
麻利锋问她,缺钱吗?
不缺。
为啥捡垃圾?那不是垃圾,是能回收利用的废品,找点事干。
麻利锋劝说多次无效,也不能整天看着她老人家。
“老妈,无论如何都不能出门呀!”麻利锋下卡点后急急忙忙赶回家,母亲趴在客厅的窗台上看着外面,他进门也没搭理。麻利锋从母亲的视线角度看去,正好有三个垃圾箱,“正在疫情爆发期,您的身体又那么弱。”
“我没糊涂,电视里天天在播。你也要小心点,小杰真的不能回来了?在武汉没人管咋办呢。”母亲依然没有回头,神情十分失落。
“肯定不能回来的。快三十岁的大小伙子还要怎么管?昨天不是给您打电话报平安了吗?您不用担心。我天天上卡点,可比您孙子辛苦多了。”
“妈知道你们辛苦,要不我才不在家闲坐着,没感染上病毒还坐出毛病来了呢。中间那个垃圾箱里扔进去两个牛奶箱,还有——”
“哎呀妈,看在我苦口婆心饿着肚子说了半天的份上,就算是人家把金条扔进垃圾箱,您也不能下去捡,太危险了。”麻利锋把母亲架到了沙发上,有些急赤白脸,母亲却笑了。
“赶快回去吃你的饭,我又不是小孩子,你比社区那几个女人的话还多。不放心的话,你干脆把老娘绑起来,让我等死算了!”母亲的脸沉了下来。
麻利锋登时泄了气,怏怏地走了。再强硬下去把母亲惹毛了,还真不好收场。安葬了父亲后,他就建议母亲搬过去跟他一起住,母亲说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动员了好几次也不听。
“老太太已经出小区了,我和门口的社区工作人员怎么劝都不听,你赶快回来吧。”麻利锋昨天没说通母亲,早上出门前就叮嘱老婆一定要过去盯着,果然时间不长老婆就打来电话抱怨,“非要去超市不可,买啥我替她去买还不行么。”
麻利锋头疼了:“唉,就让她出去一次吧,五六天没——”
“你以为你是警察就可以让家里人随意进出?老太太真要出了事你负得起责吗?”麻利锋话没说完,老婆开火了。
麻利锋刚赶到小区大门口,就见母亲戴着口罩从不远处走来,身后跟着两个超市的工作人员,推着装满牛奶、方便面的小推车。母亲冲他欢乐地挥着手,麻利锋憋着一肚子气,大声冲母亲嚷嚷:“不让您出门就是不听,尽给人找麻烦!”
“他们几个整天守在小区门口很辛苦,我就是想给他们买点吃的喝的。”母亲轻声细语地说。社区人员愕然,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其中一位年轻的没忍住,眼圈红了。
“老妈,您做得对!”回到家,麻利锋帮母亲脱大衣,在右边的衣兜里发现了一张工商银行的回执单,是母亲给武汉捐助了四万元的凭证,时间正是今天,超市旁边就有工商银行的营业点.麻利锋悄悄塞回去,转身给母亲竖起了大拇指。
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是市五小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五千多”,这里交代母亲的职业和收入,进一步引起读者对母亲出门捡废品原因的猜测,也为后文母亲捐物捐款埋下伏笔。
B.“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地往外捡废品”,形象描绘出母亲捡废品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表现老人为捡废品而不顾形象的特征。
C.得知母亲出社区是给社区人员买吃的喝的,“其中一位年轻的没忍住,眼圈红了”,这是感动,也是愧疚。因为之前他们还在一味地责怪母亲“多事”。
D.结尾“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是为儿子终于理解并赞赏自己而喜悦,也为自己捐款行为而自豪,这种描写有“无声胜有声”的感人效果。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人物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本文的对话朴素平易,既能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也可以直接反映小说人物的质朴品质。
B.文章题目为“母亲的心愿”,但文中并未直接表现“母亲”的心愿具体是什么。疫情前与疫情期间,她的心愿是不同的。
C.小说结尾作者采用突转的方式展现了母亲的形象,让母亲此次行为与之前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凸现了母亲的形象。
D.小说以日常的小事和人物间的小冲突为切人点,展现了“母亲”及麻利锋、社区人员这些平凡而又尽职尽责的普通人形象。
8.小说直接以社区张主任给麻警官打电话的语言描写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故事叙述方式,将情节简单的故事变得内容丰富。请你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运用了一种怎样的故事叙述方式,并谈谈其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潮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半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0.材料二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掇幽芳而荫A乔木B风霜C冰雪D刻露E清秀F四时之景
1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遂书以名其亭焉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修之来此
C.山水之乐 乐其地僻而事简
D.山行六七里 山之僧智仙也
12.下面有关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分别交代了“醉翁亭”“丰乐亭”得名的原因。
B.选段中的乙文对四季景物进行了描写,甲文则侧重于由远及近的描绘。
C.甲乙两文最大特点是借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
D.甲乙两文所表达的主题不同,甲文主要表达饮酒之乐,乙文主要表达丰年之乐。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2)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14.有人说《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丰乐亭记》则让人跟着乐,两文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请据节选部分内容,推测概括欧阳修“乐”的理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16.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填写诗文名句。
经典诗文,总是传递着作者的某种情感。我们从“不以物喜, ”中感受到古人的气节和胸襟;从“长风破浪会有时, ”中感受到作者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从“ ,在乎山水之间也”中体会到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观旷达情怀。
中华诗词,常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情感。如苏轼的“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景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李白的“ ,将登太行雪满山”借冬景表现了诗人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的愁苦。刘禹锡的“ ,病树前头万木春”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不久前发布了《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②截止2024年6月,③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④占整体网民的52.4%,⑤超过网络外卖、网络文学和网约车的用户数量,⑥跃居数字生活榜单前列。
《白皮书》显示:今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作为新生事物,微短剧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这种快速“拔节”也带来成长的烦恼。在流量追求下,格调不高、千篇一律,过度强化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这样的作品 A 。这也说明微短剧实现艺术张力的手段还很有限,在题材和主题上仍然缺少开拓。
微短剧走好精品化之路,( 甲 )。开门见山的“6秒原则”,几组镜头、几个场景、几句台词的紧凑叙事,让观众津津乐道,这类微短剧独特的艺术特色,应当保持下去。其次要增加营养。微短剧需要抓住用户心理,要用艺术的方式解答问题、升华情感,而不能只做问题和情绪的“放大器”。近年来,《我的归途有风》《你的岛屿已抵达》《恋恋茶园》《东坡先生赶考记》等各种素材的微短剧作品,从厚植内涵、传递向上向善力量方面作出探索,赢得大量关注和点赞。由此可见,都往一个题材上挤是“劝退”观众的毒药,( 乙 )才是繁荣创作的必然要求,更是观众群体的切实需求。
作为百姓 B 的新文艺形式,微短剧塑造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文化新业态,激发着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显示着蓬勃朝气。现在,编剧人才扶持、人工智能赋能、IP培育运营等产业新貌令人欣喜,相关支持措施落地生根,都为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能量。微短剧如同一位翩翩少年,还有不够成熟的一面,在观众的陪伴和反馈中成长,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多处运用引号,其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这种快速“拔节”也带来成长的烦恼。
B.开门见山的“6秒原则”。
C.只做问题和情绪的“放大器”。
D.都往一个题材上挤是“劝退”观众的毒药。
2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把微短剧比作“翩翩少年”,请分析其作用。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
23.按要求完成作文。
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无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这段文字触动你怎样的思绪?请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透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 2.D 3.B 4.①运用例证法。第一段运用达·芬奇绘画涉及解剖学,印象派代表人物雷诺阿很多创作都参考了照片的实例,论证“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一直如影随形”的观点。②多用疑问句(设问)拓展论证思路。第二段连用三个问句,最后一段用问句开头,自问自答,既引发思考,强化了下面的论述内容,又拓展了论证思路。 5.AI时代的艺术供给是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贯串艺术全过程,能为艺术创作、收藏、传播、展示等提供更多元的形式和手段,激发各类主体创造出更多艺术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的艺术辅助手段。
6.B 7.C 8.①交代了“抗疫”的社会背景。“疫情的严重性您是知道的”点明故事发生在“抗疫”特殊时期。
②制造悬念。一开篇就制造紧张气氛,母亲“又闹着要出小区”“都第四次了,劝不住”等引发读者对老太太“出格”行为的好奇,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③引出小说中心人物及主要矛盾。这次“您母亲”“倒是没在小区里翻垃圾箱捡垃圾”,而是“又闹着要出小区”。 9.插叙。①对情节起到解释说明作用。文章把母亲前前后后的事情都有机融合进来。通过插叙的方式让我们明白,疫情前(退休后),母亲为何捡废品。②更好的突出人物的形象、性格。通过插叙,不仅让主人公母亲形象更加突出丰满,也展现了一群尽职尽责的普通人形象。③更好地突出主题。通过插叙,以小见大,展现时代大背景,突出普通人团结一致“抗击疫情”大主题。
10.BDF 11.A 12.D 13.(1)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2)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盛世。 14.①处地之乐,滁州泉水甘甜,景色优美;②处时之乐,幸生于此太平盛世;③处人之乐,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的,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5.A 16.描写这样的图景:天色已晚,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
17. 不以己悲 直挂云帆济沧海 醉翁之意不在酒 人有悲欢离合 欲渡黄河冰塞川 沉舟侧畔千帆过
18.A:屡见不鲜
B:喜闻乐见 19.第①处,将“了”改为“的”;
第②处,将“截止”改为“截至”;
第③处,将“规模”改为“数量”。 20.B 21.既突出微短剧这种新文艺形式显示着蓬勃朝气,同时指出微短剧作为新文艺形式还有不成熟的一面;形象贴切地表现出微短剧的特点现状。 22.示例
甲:首先应保持艺术特色。乙:丰富微短剧的素材库。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