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明清社会在诸多领域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万明《晚清社会变迁的研究》
明清经济与文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第14课
关键问题
1.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又面临怎样的危机?
壹
经济之发展
一、经济之发展
农业
农业:新品种的引进
新引进和推广种植的作物如甘薯、玉米、土豆等具有耐干旱的特点,不需要很好的水土条件,这使地形崎岖和干旱贫瘠的土地得到了利用。
一、经济之发展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农业
(甘薯)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其种也,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泉人鬻之,斤不直一钱,二斤而可饱矣,于是耄耆童孺,行道鬻乞之人,皆可以食,饥焉得充……
——周亮工:《闽小记》卷3
糊口尚可有余
致富却显不足
问:甘薯、玉米的传入与推广解决什么问题?
一、经济之发展
养鱼
鱼池上盖草屋,养猪和鸡。
鱼吃了猪和鸡的粪便更加肥美
田埂上种植各类果树
农业
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新现象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积累了大笔钱财,成功致富。
开垦新的可耕作土地
养殖业
种植经济作物
其他副业
明朝后期,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和副业,且收入颇丰
商品
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
(2)手工业领域
①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②私(民)营手工业兴盛(注: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明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占主导,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③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④明朝出现五彩瓷;清朝出现珐琅彩和粉彩(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乾隆)。
材料: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1、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之发展
仇英《清明上河图卷》
手工业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思考:
1.机户与织工两者形成什么关系?
2.机户在维持生产过程中需要提供哪些要素?
1.机户雇佣织工进行丝织劳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2.资金、原材料(蚕丝)、纺织场所
机户资金
原材料(蚕丝)
劳动力
(织工)
丝织品
市场
利润
生产流程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的经营方式?
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历史纵横
17 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重点难点,笔记):
(1)标志及特征:雇佣劳动关系、手工工场
(2)出现行业及地区:江南的丝织业出现;
(3)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4)影响: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压倒性优势。
(4)发展缓慢原因: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主导②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③大地主和商人将资金更多投入土地,影响资本扩大再生产④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根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之发展
商业
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3.7万吨和7.5万吨白银,各有2.7万吨和5.4万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万吨。其中,大约一半(3.9万吨)又转手到亚洲,其中17世纪为1.3万吨,18世纪为2.6万吨,这些白银绝大多数流入中国。
摘编于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盛世滋生图》(局部)
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一、经济之发展
商业
安徽望江县农村发现的“西班牙银元”
银锭五十两(等于铜钱五万)
(1)货币:海外贸易刺激白银大量流入,成为明朝主要流通货币
(2)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
商业资本集聚
晚明前往日本贸易的宁波船
一、经济之发展
商业
(3)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如徽商、晋商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王家大院 ◎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
(4)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专业化)
市镇 景德镇 汉口镇 朱仙镇 佛山镇 盛泽镇(苏州) 乌泥泾镇(上海) 合溪镇(湖州)
主要行业 制瓷 交通 交通 冶铁 丝织 棉纺织 木炭
一、经济之发展
局限之处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清】钱泳:《履园丛话》丛话七《臆论》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cù)。——《论南洋事宜》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社会依然普遍重视土地与农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压倒优势。
为何无法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积缗钱以万计”。
——【明】张四维:《条麓堂记》卷28
重农抑商
贰
思想之变化
二、思想之变化
陆王心学
(北宋)程颢
(北宋)程颐
(南宋)朱熹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守仁格竹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阶级:市民阶层扩大
(3)政治:专制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加深
(4)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僵化,文化专制加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5)外部;“西学东渐”,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当按照士、农、工、商的职业基础形成的社会结构开始瓦解,社会开始流动以后,知识分子们也无法继续安于此前的作用……朱子学要求的禁欲,已经无法应对社会的变化。
——【日】上田信《海与帝国》
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
1、背景
二、思想之变化
陆王心学
王守仁
(1472—1529)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致知也。 ——王阳明《传习录》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1)明朝中期,陆王心学形成
思考:王阳明认为理是什么?如何求理?
“心即理也”
致良知
知行合一
二、思想之变化
陆王心学
理在心中
理
天理在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个体。
欲
被欲望蒙蔽
人容易被外在的诱惑所蒙蔽,做出违背天理的行为。
如何找到
内在的良知?
致良知
做个好人吧
致良知:通过进行自我反省,重新认识到内在的天理/良知(良知,对道德的认知)。
盗贼也有良知: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二、思想之变化
陆王心学
思考:同样是对天理的重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何不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外在的“理”(客观唯心主义)
内在的“心”(主观唯心主义)
理是世界本原
身外
心中
理在哪?
假如此刻教室着火了
反复观察火情,
寻找逃生方法
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
2、陆王心学
特点:1、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2、以内心为准则,隐含平等、叛逆色彩。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认识论
方法论
哲学范畴
世界本原 实质 影响 理在心外
理在心中
格物致知(向外求)
致良知、内心反省(向内求)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理是世界的本原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二、思想之变化
李贽
李贽(1527-1602)
(2)明朝后期,李贽提倡个性自由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焚书》卷3《同心说》
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焚书》
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藏书》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3、李贽
(1)主张:
①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②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评价:
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②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儒学正统思想;
③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李 贽
材料1: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 贽
材料2:“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
——《藏书》
离经叛道,被称为“异端”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二、思想之变化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3)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抨击君主专制
王夫之
黄宗羲
顾炎武
明末清初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从明亡中反思
专制帝王是天下之大害抨击君主专制
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民主思想);“工商皆本”“天下是非决于学校”
(2)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3)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循天下之公”;古代朴素唯物思想;重视工商业
〖评价〗
进步性:思想启蒙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民主色彩;
局限: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突破传统儒学;未推动社会转型,影响有限。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经世致用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共同之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社会责任,提倡工商皆本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课堂探究】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思想源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政治:这是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3)经济: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
(4)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叁
文化之萌新
三、文化之萌新
小说
明清时期,一方面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4页
三、文化之萌新
小说
(1)背景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①元末明初
施耐庵、罗贯中各自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三、文化之萌新
小说
②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③清朝中期
曹雪芹创作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三、文化之萌新
小说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故事插图 赵五虎合计挑家衅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明朝中后期,市民群体不断扩大,更多平民百姓的生活故事成为小说的素材与原型。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三、文化之萌新
戏曲
当代实景昆曲《牡丹亭》选段
游园惊梦剧照
传 奇
昆 曲
明代 汤显祖
《牡丹亭记》
清代 孔尚任
《桃花扇》
雅 部
三、文化之萌新
戏曲
清代画师沈容圃绘制 《同光十三绝》
京剧:
清道光年间,徽班进京后,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地方戏的艺术成分,从而形成京剧。
花 部
【课堂探究】明清时期小说得以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形成了要求表现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
(2)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3)社会识字率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4)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
(5)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1、小说
三、小说与戏曲
肆
科技之沉淀
四、科技之沉淀
①经验总结性著作多;
②以实用科技为主;
③西方近代科技传入。
时间 作者 著作 特点/地位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 (传教士)
永乐
清朝 康熙
乾隆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永乐大典》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四库全书》
“东方医学巨典”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西学东渐)
古代最大的类书
古代最大的丛书
特点:
科技
1、传统科技
(1)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2)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局部)书影 《四库全书》(局部)书影
【知识链接】
①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
②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
四、科技
《本草纲目》书影 《农政全书》书影 《天工开物》书影
《康熙皇舆全览图》
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
《永乐大典》(局部)书影
《四库全书》(局部)书影
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四、科技之沉淀
科技
尔等惟知朕算数之精,却不知我学算之故。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奋而学焉!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明】魏濬:《利说荒唐惑世》,出自徐昌炽编:《圣朝破邪集》
根据两则史料,指出魏濬与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魏濬认为西方的地图绘制方法具有欺骗性,采取否定敌视的态度。
康熙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学习西方科学,但将其视为自己的统治方式
在专制统治和日趋僵化的理学思想禁锢下,现代科学技术并未能在明至清中叶的中国生根发芽。
2、西学东渐
(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
◎利玛窦
四、科技
本课小结
科技
小说与戏曲
思想领域的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明至清中叶的
经济与文化
农业新现象
手工业进步
商品经济繁荣
发展
局限
小农经济占主导、
专制统治强化
陆王心学
明朝后期,李贽提倡个性自由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世俗化、平民化,反封建,反专制
总结性的著作多,实用为主,西方科技传入
繁荣、发展但日薄西山
实战演练
A
1.(2023·江苏卷)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解析】根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斤,东北输入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用粮”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手工业较北方发达,农业产量高,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就大量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材料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北方粮食亩产不及南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
1.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此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
A.商业发达已出现商帮
B.农副产品的商品化
C.政府不再重农抑商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
2.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 )
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出现
C.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D.明代手工业者生活困苦
B
3.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
D. 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A
4.(2022·山东学业水平·8)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是由于( )
A.程朱理学衰弱
B.商品经济发展
C.农耕经济的强化
D.西学的传播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