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26张PPT) 高一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26张PPT) 高一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6 10:1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十六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戛尔尼使团访清油画:
目 录
天朝望西·隔雾看花
天朝崩溃·文明碰撞
阵痛觉醒·世变之思
子目一
子目二
子目三
第一子目:天朝望西·隔雾看花
礼单一:(英国礼单)一架天象仪、一些地球仪、机械工具、天文钟、望远镜、测量仪、化学和电机工具、橱窗玻璃、毛毯、伯明翰五金制品、谢菲尔德钢铁等。
礼单二:(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
【英】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中的小斯当东觐见乾隆皇帝
问题: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表明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一子目:天朝望西·隔雾看花
阅读教材第90-91页,一起来完成下列图示
政 治
经 济
军 事
外 交
世界
中国
资本主义
商品经济
船坚炮利
殖民扩张
封建主义
小农经济
装备废弛
闭关自守
第一子目:天朝望西·隔雾看花
材料一:英国:1820年,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50%,英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8%。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急速上升,英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并建立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
材料二:法国:18世纪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并进行了工业革命,广泛开展殖民活动。
材料三:俄国:通过18世纪彼得大帝改革和19世纪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即使还有封建残余,仍是欧亚举足轻重的大国。
材料四:美国: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在美洲简历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美国起步虽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它的农业机器数量迅速超过欧洲各国。至1850年,铁路总长达1.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1.世界
(1)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过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产品市场和原料需求)。
第一子目:天朝望西·隔雾看花
英国占据广阔海外殖民地,印度成为其侵略亚洲(中国)的前沿基地
俄罗斯虎视眈眈,东北,新疆
美国于世界范围赚取权益,积极参与侵华
法国从越南侵入亚洲(中国)
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
世界完全被殖民者践踏的大片土地除了非洲腹地外,便是中国。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1.世界
(3)主要殖民主义国家矛头指向中国
①英国:在美洲、非洲多去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②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③俄国:势力侵及种中国东北和新疆
④美国: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美国资产阶级成了英国侵华的帮凶。
第一子目:天朝望西·隔雾看花
1.中国
(1)政治:君主专制统治很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科技:处在传统状态(宋元领先,明清落后)
(4)军事:使用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5)外交:闭关锁国
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
落后
挨打
第一子目:天朝望西·隔雾看花
鸦片战争的开始,今天看来是必然,当然却又有偶然之处,其实也与英国人贸易不利、执意追回被焚毁的鸦片相关,这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也是两种观念的碰撞,或者从两边切入,才能更全面地了解。
--徐瑾《白银帝国》
鸦片战争的背景
中国 西方
政治 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强化 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占主导
科技 科技落后 近代科技领先世界
思想 僵化的程朱理学占主导,思想专制 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自由平等
军事 冷兵器,军备废弛,八旗和绿营战斗力低下 热武器,船坚炮利
外交 华夷观念,天朝上国,闭关自守 对外殖民扩张,近代外交观念
第二子目:天朝崩溃·文明碰撞
英国
呢绒
棉纺织品
金属制品
中国
茶叶
生丝
药材
表1: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常贸易情况表 年份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对英贸易
总值 总值 出(+)入(-)超情况
1765-1769 1192915 2190619 (+)997704
1795-1799 5373015 5799722 (+)346957
1830-1833 7335023 9950286 (+)2615263
中国:出口>进口
出超(顺差)
英国:出口<进口
入超(逆差)
原因:1、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
2、一口通商、闭关锁国阻碍英国倾销产品
第二子目:天朝崩溃·文明碰撞
乾隆、嘉庆时期,英国先后派遣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加通商口岸,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表2:加入鸦片贸易后,中英贸易情况表 年份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对英贸易
正当贸易 鸦片贸易 总值 贸易总额 出(+)入(-)超情况
1837-1838 220万 340万 560万 310万 (-)250万
第二子目:天朝崩溃·文明碰撞
危害:大量白银外流
损害国人健康
加剧政治腐败
削弱军队战斗力
加重劳动人民负担
威胁清王朝统治
*林则徐上道光帝折指出: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由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第二子目:天朝崩溃·文明碰撞
林则徐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没收来的英美商人的鸦片,总计近240万斤,耗时20多天。
虎门销烟
第二子目:天朝崩溃·文明碰撞
问题探究:
如果不禁烟,中英这场战争能避免吗?
如果当初中国准英国人的所请,让他们自由贸易,文明欧洲人是不是就不会贩卖鸦片这个害人的东西?
材料: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战争,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现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与自由,我方则强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原材料和倾销商品的市场。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第二子目:天朝崩溃·文明碰撞
鸦片战争 原因 根本、直接
时间 1840.6-1842.8
双方 清政府与英国
结果
影响
①1842年《南京条约》
(割地,赔款,协定关税,五口通商)
②1843年中英《虎门销烟》,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协定关税,零食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传授权)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开始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子目:天朝崩溃·文明碰撞
条约 内容 影响
《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人民经济负担
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 打开中国东南门户
破坏中国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 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五口通商章程》 领事裁判权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虎门条约》 片面最惠国待遇 利益均沾,扩大侵略权益
《望厦条约》 兵船可至港口“巡查” 破坏中国领海主权
《黄埔条约》 居住传教权 列强在华租界前身
第二子目:天朝崩溃·文明碰撞
概念阐释: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场地和商品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指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
“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一个完整的、不能割裂的概念,每个“半”中都包含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
第二子目:天朝崩溃·文明碰撞
英国人本认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他们在与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还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
——1852年3月《米切尔报告书》
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西方以为的原因:通商口岸少
提出修约,结果被拒绝
“亚罗号事件”
“马神甫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修约遭拒绝
第二子目:天朝崩溃·文明碰撞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根本、直接
时间 1856-1860
双方 清政府与英法(美国为帮凶)
结果 ①1858年中英法美俄《天津条约》,1860年中英法《北京条约》
(公使驻京权,割让九龙,赔款,通商口岸,内河航运权,鸦片贸易合法化,允许华工出国)
②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
(抢占东北100多万km2土地,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
影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中央权力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第三子目:阵痛觉醒·世变之思
统治阶级高层:鸦片战争接近尾声时,道光皇帝询问英国俘虏的三个问题:英吉利到底在哪个方向 从新疆出发,通过陆路能够到达英国吗 英国女王是否婚配
——摘编自《清宣宗实录》
普通民众: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啭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
开明士大夫:
林则徐:“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徐继畲:撰成《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尤重介绍欧美各国。
封建愚昧
麻木不仁
开眼看世界
(一)背景
1、《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阶级高层依旧封闭、愚昧与腐朽。
2、鸦片战争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他们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悔之道。
第三子目:阵痛觉醒·世变之思
(二)代表人物及著作
1、林则徐与《四洲志》
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第三子目:阵痛觉醒·世变之思
(二)代表人物及著作
2、魏源与《海国图志》
该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和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第三子目:阵痛觉醒·世变之思
(二)代表人物及著作
3、徐继畲与《瀛寰志略》
该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第三子目:阵痛觉醒·世变之思
(三)影响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制,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鸦片战争后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局限性。
局限性:
①“师”的对象仍是“夷”,“师”的内容唯在“技”((器物);
②学习西方还只是处于倡导(著书立说)阶段,未付诸实践,只是少部分人的觉醒;
③阶级局限:维护专制。
第三子目:阵痛觉醒·世变之思
“开眼看世界”的意义和局限性:
(1)积极
①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引导当时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
②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③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开端,为洋务派思想奠定基础。
④从此,为抵御外侮、救亡图存而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主流。
(2)局限性
①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
②对西方学习停留在技术或器物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由开始到加深,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社会性质变化】
2、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客观上有利于新经济因素(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生长;【开始近代化】
3、思想上:一些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比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开始学习西方】
4、政局上: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变化:由排斥到抵抗到妥协(签订不平等条约)再到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统治者与侵略者勾结】
5、外交上:被动对外开放,客观上有进步意义;
6、革命阶段上:中国人民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具备民主革命的特征;【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7、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逐步近代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