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0张PPT) 高一上学期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0张PPT) 高一上学期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6 10:4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1840年以来列强侵略行径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北、西南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意图
变为半封建、
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
中华民族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
地主阶级 开眼看世界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
任务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
1840
1856—1860
19C60S—90S
1894—1895
失败
中国该何去何从

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舍身求法:戊戌维新运动
百日维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守旧势力阻挠下最终失败。
学习聚焦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企业比较表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
1.背景
⑴ 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⑵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⑶ 阶级: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⑷ 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时间 企业数 资金额(万元)
1863—1894 119 680
1895—1898 274 1432
任务一:根据材料,试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
壹:舍身求法:戊戌维新运动
材料: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问题探究:阅读教材,思考康有为的其政治主张、特点
主张:立宪法、开国会,三权鼎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特点:托古改制(把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壹:舍身求法:戊戌维新运动
拉开序幕
1895年,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
公车上书
宣传思想
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纸。维新思想得到较大宣传,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创办组织、报纸
高潮
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百日维新
失败
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于菜市口。
戊戌政变
未送达御前,
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戊戌六君子”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壹:舍身求法:戊戌维新运动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根据时间轴提示,归纳戌维新运动发生的大事记?
光绪皇帝(1871~1908)
教育 方面 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新式学堂。
行政 管理 裁撒冗员和不必要的机构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工业 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
运动性质
特点:改革范围广;改革力度大;改革操之过急。
问题探究:根据以下材料和教材,思考“明定国是”诏书的性质、意义和特点。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①促进人才培育和新思想的传播;
②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
③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后的103天里,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史称 “百日维新”。
壹:舍身求法:戊戌维新运动
类别 新法措施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精简机构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取消旗人经济特权
鼓励工商业,改革财政
文教 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汰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意义 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目的
有利于维新派参政
有利于开放言路
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培养维新人才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抵御外来侵略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任务二:根据以下材料和教材,思考“明定国是”诏书的目的、性质和意义。
壹:舍身求法:戊戌维新运动
维新派
顽固派
VS
维新人士
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
官僚贵族
人少势微
无兵无权
大权在握
实力强大
材料:在仅仅103天的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就连续发布了110件上谕,使人们颇有应接不暇之感,造成了“朝野上下,颇有民不聊生之戚”的心理恐慌。
——戴鞍钢《1901年:慈禧太后》
2.变法范围广,操之过急
1.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守旧势力强大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4.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托古改制,跪着变法)
3.没有严密的组织,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
壹:舍身求法:戊戌维新运动
1、(2024·贵州·高考真题)清咸丰初年,“国家方讳言洋务,若于官场言及之,必以为其人非丧心病狂必不至是”。戊戌变法前后,相当部分的朝廷官员则认为国家的自强之道、时局要事在于办学堂、设银行、筑铁路、开矿政、立报馆等。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A.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B.自强求富主张得以实现
C.维新思想深入人心 D.洋务企业退出历史舞台
2、(2024·广西·高考真题)晚清时期,国人对西学的认知,经历了从“朝士皆耻言西学”到80年代的“谈洋务者亦不以为深耻”,再到90年代后,形成了“中国人心至是纷纷欲旧邦新命”的气象。这种转变源于(  )
A.阶级矛盾尖锐 B.洋务运动失败
C.立宪运动兴起 D.民族危机加深
A
D

拼命硬干: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的兴起,缘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
学习聚焦
任务三: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概括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19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教会活动更加猖獗。……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因而酿成巨案。该国主教只听教民一面之词,并不问开恤之由……清政府“袒教抑民”导致民冤不伸。——《义和团档案史料》
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直接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贰:拼命硬干: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在中外联合绞杀下失败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根据时间轴提示,归纳义和团大事记
1898年冬
1899年底
1900年6月
1900年8月
蔓延:清政府先抚后剿,运动转向直隶地区
高潮:清政府招抚,
义和团控制京津
结束: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渐息
兴起:开始兴起,
提出“扶清灭洋”
贰:拼命硬干:义和团运动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义和团运动有何积极性?又有何局限性?
①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扶清),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灭洋);
②失败原因是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③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④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贰:拼命硬干:义和团运动
(2024·安徽·高考真题)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D

危机加剧: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学习聚焦
根因: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直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任务四:根据P105页学习聚焦,找到八国联军侵华直因,并思考他们真正目的?
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绘画)
叁:危机加剧: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天津保卫战
慈禧向各国“宣战”
天津陷落
1900.08中旬
1900.07.14
1900.06.10
1900.06中旬
1900.06.21
廊坊阻击战
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根据时间轴提示,归纳大事记
贰:危机加剧: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
材料: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遍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
各国公使、商人纷纷进宫,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过皇帝瘾。
被八国联军炮火轰毁的北京正阳门
天津,被炸死的中国人
北京,八国联军紫禁城阅兵
问题:如何看待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发生的东南互保事件?
卖国 or 保民
中央 vs 地方
叁:危机加剧: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赔款4.5亿
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加剧中国贫困和经济衰败
内容
影响
划使馆区
(北京东郊民巷)
“国中之国”
拆炮驻兵
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完整,威胁国家安全
惩办“首祸诸臣”
禁考禁反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丑条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06-107页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叁:危机加剧: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2024·浙江·高考真题)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曾记述:“这次占领北京的主要特点,是军队大肆进行抢劫,皇宫也遭到了抢劫……我们听到一些传闻,说俄国军官在这方面一点也不落后于他国军官。”该记述发生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C
回顾所学,概述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
农民阶级: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1898年戊戌变法
农民阶级: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洋务运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