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观念: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知道化学变化伴随的一些常见的现象。
科学思维:通过教材实验1-1,体会科学地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教材实验1-1、小组讨论和生活经验等总结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
科学态度与责任:能利用物质的变化等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自然界、生产生活、实验中的常见现象,认识化学变化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及重要应用,感受大自然中化学变化的神奇。
素养目标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物质世界,千变万化
情境导入
讨
论
橙子榨汁、橙子腐烂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橙子
橙汁
发霉的橙子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实验1-1 (1)
变化前 的物质 变化时 的现象 变化后 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液态的水 (1)产生大量气泡 (2)试管口有大量水蒸气产生,遇冷玻璃片凝结成水滴 气态的水(水蒸气) 无新物质生成
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特殊现象等。
实验1-1 (2)
变化前 的物质 变化时 的现象 变化后 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固态的石蜡 固体熔化 液态的石蜡 无新物质生成
实验1-1 (3)
变化前 的物质 变化时 的现象 变化后 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1-1 (4)
变化前 的物质 变化时 的现象 变化后 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颗粒状大理石和稀盐酸 固体减少,有无色气泡放出,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新物质生成
特征:
只是形态等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
定义: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
定义:。
特征:
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实验3和实验4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生成沉淀
颜色改变
吸热、放热、发光
放出气体
伴随现象只是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手段,不是依据。
总结
1.伴随有颜色改变的,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2.伴随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思考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质区别: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思考
1.你能举出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吗?
水果榨汁、玻璃破碎、汽油挥发、冰雪融化、金属压成薄片……
2.你能举出一些化学变化的例子吗?
铁生锈、纸张燃烧、食物变质、火药爆炸……
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反应发生时需要的条件。
反应前
发生的现象(有无沉淀、气体生成,是否有发光、发热或颜色变化等现象发生)。
反应中
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
反应后
气球被扎爆
轮胎爆炸
原因:
液体迅速汽化产生大量气体或者物体中的气体被强烈
压缩或急剧膨胀。
没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共同点:
变化类型: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打发令枪时子弹的爆炸
蜡烛燃烧
化学变化中一定会伴随着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石蜡受热熔化
固体变为细小的粉末
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火药中强氧化性的氯酸钾与还原性的磷、硫发生反应有二氧化硫气体生成
蔬菜是绿色的,酒精有特殊气味。这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物质在颜色、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导热性、溶解性等方面的性质,都属于该物质的物理性质。
颜色:眼睛看
气味:鼻子闻
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物质的燃烧,这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酸碱性、毒性,都属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燃烧发热、发光,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你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例子是物理变化?哪些例子是化学变化吗?
棒冰上面有雾气
铁融成铁水
冰箱里的饮料拿出后有水珠
水沸腾时上面有雾气
水结冰
物理变化
放鞭炮
以粮食为原料酿酒
铁生锈
食物腐烂
化学变化
1.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
2.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
实验1-2
闻气体时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提示:
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现象:
(1)燃着的木条在氧气瓶中燃烧得更加剧烈。
(2)燃烧的木条在二氧化碳瓶中熄灭。
3.取一根小木条在空气中点燃,分别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据此我们可以区分、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现象: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2.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
思考与讨论
铁是白色固体,有光泽。这属于铁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物质的状态、光泽性,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
铁在空气中易生锈属于铁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铁在空气中易生锈,铁被氧化,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化学性质。
“酒精挥发”:酒精具有挥发性;
“糖溶于水”:蔗糖能溶于水;
“沥青凝固”:沥青在常温下为固体;
“樟脑球变小”:樟脑易升华;
“焰火燃放”:火药具有可燃性;
“纸片燃烧”:纸片能够燃烧。
判断下列描述是物质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挥发性
溶解性
形态
沸点
可燃性
可燃性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项目 变化 性质
叙述 往往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 往往用“易”“会”“能” “难”“就”“可”等
举例 汽油在燃烧、汽油挥发了 汽油可燃烧、汽油易挥发
联系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性 质
决 定
变 化
反 映
变化和性质的区别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变化
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特征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定义
特征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定义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区别与联系
课堂练习
1.下列均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
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剩饭变馊,铁锅生锈
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C
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石蜡受热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B.木炭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C.水银的熔点低属于物理性质
D.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化学性质
课堂练习
C
课堂练习
3.下列关于铁的叙述中:①纯净的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②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③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④铁在1538 ℃由固态变成液态,在2861 ℃时沸腾变为气态;⑤铁熔化变成铁水。其中属于描述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描述铁的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描述铁的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描述铁的物理变化的是 。
①④
②
③
⑤
谢谢观看!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素养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4.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基本观念。
5.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评价任务
1.完成学习任务一(检测目标1)
2.完成学习任务二(检测目标4、5)
3.完成学习任务三(检测目标4、5)
4.完成学习任务四(检测目标2、3)
5.完成学习任务五(检测目标2)
6.完成学习任务六(检测目标3、5)
课前学习任务
【课前任务一】知识回顾:化学是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的一门基础学科。_________和_________学说的提出,门捷列夫等化学家发现_________,使化学研究和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
【课前任务二】课前预习
1.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2.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看课件思考:橙子可以榨橙汁,也可能发霉变质;纸张可以剪成窗花,也可能燃烧成灰烬;钢铁可以制作成高压线铁塔,也可能生锈;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树木做成桌椅,也可能当作燃料燃烧。能否将上述变化分类。
【学习任务二】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① 液态的水 气态的水(水蒸气)
② 固态的石蜡 液态的石蜡
思考:实验中要特别注息保护眼睛,戴好____________,如不慎有少量试剂(尤其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试剂)溅入眼睛,要立即____________冲洗,边洗边眨眼睛,必要时去医院就诊。
【学习任务三】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③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④ 颗粒状大理石 二氧化碳气体等
【思考】
实验1-1的(1)(2)的共同特征是: 。
实验1-1的(3)(4)的共同特征是: 。
【总结】
1.物理变化是: 。
物理变化的特征是: 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是: ,又叫 。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新物质生成。
【学习任务四】
【阅读思考】
1.物理变化没新物质生成,会伴随什么现象?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经常伴随什么现象?
【学习任务五】
3.点燃一支蜡烛,观察蜡烛被点燃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联系?
【学习任务六】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酒精的性质。
【阅读思考】
1.化学性质:物质在_______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铁放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木材可以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等。
常见的化学性质有: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____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难溶于水。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等。
观察实验,并归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气体名称 氧气 二氧化碳
物 理 性 质 颜色(标准状况)
物态(标准状况)
气味
化 学 性 质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的变化
是否支持燃烧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实验探究】观察实验1-2,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二氧化碳,仔细观察他们的颜色、状态和气味 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取一根燃着的火柴慢慢地分别放入这两个集气瓶中 燃着的木条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燃着的木条在二氧化碳中熄灭
注意: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本课小结
请根据本课所学内容,画出你的思维导图吧!
课后任务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海水晒盐
C.铁丝弯曲 D.玻璃破碎
2. “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云南建水人早在3500多年前就攀握了制陶技术。下列陶瓷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
C.高温烧制 D.磨光上釉
3.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生成白色粉末
C.打磨后镁条变亮 D.放出大量的热
4.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的用水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电解制氧 B.纸巾吸水
C.加热煮沸 D.冷却制冰
5.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 氧气具有氧化性 B. 硫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C. 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D. 镁带是银白色的固体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铜用作导线 B. 氢气用作清洁燃料
C. 氧气用于炼钢 D.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7.下列有关氨气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比空气小 B.极易溶于水
C.有刺激性气味 D.能与酸反应
8.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钢铁生锈;③电灯通电发光发热;④冰雪融化;⑤煤气燃烧;⑥铜可以导电;⑦天然气易燃烧;⑧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上述描述中:________是物理变化,________是物理性质;________是化学变化,________是化学性质。(填序号)
参考答案
课前学习任务
【课前任务一】组成 结构 性质 转化 原子论 分子 元素周期律
【课前任务二】1.固体 液体 气体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二】①液态的水 气体生成 液态的水(水蒸气) 无
②固态的石蜡 石蜡熔化 液态的石蜡 无
护目镜 用水
【学习任务三】③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有蓝色沉淀生成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
④颗粒状大理石等 有气体生成;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
【思考】发生了形态的变化 有生成了新物质
【总结】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没有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反应 有
【学习任务四】
【阅读思考】1.发光、发热、外观、状态、大小的变化
2.颜色变化、生成气体、产生沉淀、发光、发热、
【学习任务五】
3. 蜡烛刚开始点燃的时候很亮,但慢慢地又变暗了,隔了一段时间又重新亮了起来。
4.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学习任务六】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能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阅读思考】1.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 颜色 状态 气味
无色 无色
气态 气态
无味 无味
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二氧化碳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支持燃烧 不支持燃烧
【实验探究】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臭的气体
燃着的木条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燃着的木条在二氧化碳中熄灭 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思考与讨论】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所以可以用来灭火。另外水也可以用来灭火,酒精可作燃料等,这些事实都表明,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它们的“用途”,反过来,物质的“用途”反映着它们的“性质”。
课后任务
1.A 2.C 3.B 4.A 5. D 6. A 7.D 8. ③④;⑥⑧;②⑤;①⑦(共14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基础巩固
1.下列展示我国古法酿酒的工序中,以发生化学变化为主的是( )
A.捣碎酒曲 B.谷曲混合
C.发酵成酒 D.泉水勾兑
2.物质世界,千变万化。下列叙述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点燃木炭 B.裁剪窗花
C.烧制陶瓷 D.消化食物
C
B
3.(2024德阳)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下列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通过化学变化实现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是( )
A.水力发电 B.风力发电
C.燃料电池发电 D.太阳能发电
4.传统文化 (2024滨州改编)成语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所描述的情境主要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 B.火上浇油
C.立竿见影 D.杯弓蛇影
C
B
5.下列叙述中,属于C60化学性质的是( )
A.常温下为固体 B.密度为1.68 g/cm3
C.熔点高于280 ℃ D.能与钾等金属反应
6.下列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一项是( )
A.氢气密度比空气轻可以用来充灌气球
B.镁燃烧产生明亮白光用于制作照明弹
C.氢气可燃可用作火箭燃料
D.氧气具有助燃性用于支持燃烧
D
A
7.如图所示,判断下列过程中各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木柴烧水 ②蜡烛熔化、燃烧 ③灯泡发光
(1)①中A处发生的变化是 ,原因是 .
;B处发生的变化是 ,原因是 .
。
物理变化
液体蒸发过程中没有
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
木柴燃烧有新物
质生成
(2)②中发生的变化是 ,原因是 .
。
③中发生的变化是 。综上所述,判断物质变化的唯一依据是 。
拓展考法
(3)②的变化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 和 。请你举一个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例子,如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蜡烛熔化没有
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有无新物质生成
光能
热能
火力发电
8.如图是教材的四个演示实验,按要求填空。
实验1
水的沸腾
实验2
石蜡的熔化
实验3 氢氧化
钠溶液与硫酸
铜溶液反应
实验4 大理石与
稀盐酸反应
(1)实验1水沸腾,水蒸气在洁净的玻璃片上冷凝成 。
(2)实验2石蜡由固体变成 。
(3)实验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 色沉淀。
(4)实验4固体逐渐减少,固体表面有 产生,澄清石灰水变 。
(5)上述四个实验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实验 (填数字)。
小水珠
液体
蓝
气泡
浑浊
3、4
能力提升
9.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粮食酿醋
B.食物腐败 木材燃烧
C.酒精挥发 蔗糖溶解
D.黑火药爆炸 铁杵磨成针
A
10.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新物质。下面对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解释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从未有过的物质
B.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C.物质的表面积发生了改变的物质
D.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B
11.下列选项中关于性质或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 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 化学性质
B 酒精挥发 化学变化
C 氧气用于急救病人 物理性质
D 木材燃烧 物理变化
12.复印机复印资料时,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就是臭氧的气味。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转化为臭氧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B.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转化为臭氧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C.臭氧的特殊的气味属于臭氧的物理性质
D.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
A
13.为研究化学药物发展史,某学习小组查得资料:
材料1 早在宋代,轻粉已是我国的一种重要药物,其制作方法之一是使用古方药小还丹和食盐等物质在固体状态下共热,收集升华出的白色粉末,即为轻粉。其中有一个反应是在加热条件下硫酸亚汞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轻粉。
材料2 轻粉微溶于水,可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在光照射下容易分解成汞和氯化汞。
根据资料整理下列有关轻粉的知识卡片。
(1)物理性质: (填一条)。
(2)化学性质: 。
(3)保存方法: 。
(4)用途: 。
微溶于水(合理即可)
光照条件下易分解(合理即可)
避光保存(合理即可)
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物质及其变化引入,转而关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凸显本学科的研究角度和特点,从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为了深入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必须了解物质的性质。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观察4个典型的实验记录、分析其中发生的现象,帮助学生透过发生的现象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从而初步理解区别于物理变化的化学变化的概念。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先介绍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紧接着介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认识物质的变化离不开认识物质的性质,教材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呈现该部分内容。一是举例说明常见、典型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是通过分析典型物质的变化过程来说明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三是说明物理性质相似的物质,可以通过它们化学性质的不同而鉴别。另外,通过日常生活中典型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由性质决定。
素养目标 化学观念: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知道化学变化伴随的一些常见的现象。 科学思维:通过教材实验1-1,体会科学地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教材实验1-1、小组讨论和生活经验等总结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 科学态度与责任:能利用物质的变化等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自然界、生产、生活、实验中的常见现象,认识化学变化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及重要应用,感受大自然中化学变化的神奇。
教学重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辨别及应用。
教学难点 对新物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视频,神奇的水银。思考:视频中,水银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知探究]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概念初步建立 【教师活动】 上述水银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有无新物质生成 橙子可以榨橙汁,也可能发霉变质;纸张可以剪成窗花,也可能燃烧成灰烬;钢铁可以制作成高压线铁塔,也可能生锈;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树木做成桌椅,也可能当作燃料燃烧。上述变化有无新物质生成 2.概念巩固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水的沸腾,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记录。 【教师活动】 强调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戴好护目镜, 如不慎有少量试剂(尤其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试剂溅入眼睛,要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必要时去医院就诊。根据上述注意事项,在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石蜡熔化。 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变化前的 物质变化时发 生的现象变化后 的物质变化后有无 新物质生成①②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教师活动】 强调氢氧化钠溶液对皮肤和衣服具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十分小心。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稀盐酸和大理石的反应。 【讲解】 (1)石灰石的加入;(2)液体的加入;(3)塞子的正确塞法。 实验编号变化前的 物质变化时发 生的现象变化后 的物质变化后有无 新物质生成③④
【教师活动】 强调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实验时重点观察反应前试剂的颜色、状态、气味等;要用语言客观全面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观看并思考 思考,初步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完成学习任务一 观察实验,完成学习任务二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石蜡的熔化,完成学习任务三 学生观察实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按照老师的要求正确进行实验,完成学习任务四 以有趣的情景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养成规范的实验习惯,树立自觉的安全意识 初步学会实验的观察和描述
3.概念的应用 【教师活动】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发生时的现象相同吗 【总结】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颜色改变、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且化学变化中常伴随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发光、吸热、放热等。物理变化一般是物质的外观、状态、大小等发生改变。 【思考】 只要有发光放热现象,就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吗 电灯泡通电后也发光放热,这是一个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点燃蜡烛时发生的现象,并将现象记录下来。 【总结】 蜡烛刚开始点燃的时候很亮,但慢慢地又变暗了,隔了一段时间又重新亮了起来。 【总结】 点燃蜡烛过程中,石蜡会先熔化、汽化,发生物理变化;汽化的石蜡燃烧,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发生物理变化。 【总结】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者的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着发生物理变化。 【过渡】 为什么物质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呢 这都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物质的性质。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交流讨论】 三星堆距今已有3 000至5 000年历史,黄金面具光亮如初,铜器表面却锈迹斑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总结】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性质同物质的变化一样,分为两类,分别为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总结】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木炭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具有可燃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沸点、密度、导电、传热等。 【交流讨论】 观察酒精,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经验,说出酒精有哪些性质 【总结】 颜色、气味、溶解性、挥发性、可燃性等。 【问题】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总结】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而变化则是物质运动的过程。 叙述物质的性质往往用“能”“难”“易”“会”“就”“可”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用语。 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表示时态的用语。 联系: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思考与讨论】 物质的性质是固定不变的吗 【结论】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要注明条件。如:常压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沸点是100 ℃,而在海拔为2 000 m的高原地区,水的沸点大约为90 ℃。 讨论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反思】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与实验现象无直接关系 完成学习任务五 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点燃蜡烛时发生的现象 完成学习任务六 阅读教材第11页信息,完成学习任务七 小组讨论交流,并记录讨论结果 总结、辨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引导学生对现象和变化的本质关系思考,完善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区别的理解,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培养学生关注对照实验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概念理解能力
【实验12】 观察实验,并归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气体名称氧气二氧化碳颜色(标准状况)无色无色气味无味无味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的变化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是否支持燃烧支持燃烧不支持燃烧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填写表格 培养总结提升能力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变化前、变化后、变化中所发生的现象;其次教学要以概念之间的联系为线索,逐步完善概念,初步建立概念、巩固概念、应用概念;在本课题中学生刚刚接触实验,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领悟实验的目的。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3.物质的性质、变化、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指的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其核心是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理解它的关键就是要认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在不停地运动(即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千奇百态,但归结到底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是多样的,但表现的形式是否需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物质通过化学反应才表现来的性质是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零散的化学知识,比如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本节课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物质的性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基础的地位,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最基础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识别,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表现形式。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我重视的是概念的构建过程,而不仅仅是概念的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