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6张PPT) 高一上学期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6张PPT) 高一上学期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6 10:5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国殇引发民族觉醒
面对危亡,中国该如何何去何从?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第17课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目 录







文献史料
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
图像史料
思考:从事历史研究的史料都有哪些?
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等。
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等。
古地图、绘画、雕刻、近代旧照片、漫画等。
各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
外国人绘制的慈禧光绪漫画
(1898年后)
问题1:在这幅漫画中,我们可以根据哪些要素得出历史信息?
标题、文字、情绪、服装、动作……
你能得出哪些相关信息?
各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问题2:在这两幅图中,我们可以得出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有哪些??
①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各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
问题2:在这图中,我们可以得出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有哪些??
③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奠基;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
康有为
各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
目标
新法内容
改革旧制
政治
提倡民权学说(君主立宪制)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
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
寄生特权
文化
提倡实学
传播新学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
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
绿营旧军
问题3:变法的目标和最终措施有何区别?这些措施是否符合时代要求?哪些措施可能会引起人们的不满与反对?
局限: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
各阶级的努力(戊戌维新)
问题4:维新人士是如何宣传维新思想的?《孔子改制考》在告诉大家什么?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纸
救亡图存,
发展资本主义
孔 子
借助孔子的权威论证变法的合理性,减少改革的阻力。
王西京《远去的足音》
描述了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的画面
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
问题5:维新人士的理想为何未能变为现实?
没有严密的组织,急于求成的改革方式
(措施密集、牵涉太广)
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策略失误)
守旧势力强大,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发展不充分的民族资本主义
(力量弱小,有妥协性)
变法理论的自身缺陷
(托古改制,跪着造反)
根据戊戌变法失败教训,改革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各阶级的努力(义和团运动)
传教士
洋人
19世纪末的反洋人洋教宣传画
问题6:义和团为什么要暴力反洋?
对洋人与基督教文明的排斥,教案频发;
自然经济解体下旧式生产者的不满;
自然灾害频繁,加剧社会绝望;
朴素的爱国主义与盲目的排外主义
反洋教斗争
德国强占胶州湾
19世纪末
八国决意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1900.5月
英国中将西摩尔向北京进发
6月10日
廊坊之战,侵略者退回天津
6月14日
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郊民巷
6月15日
北京失陷,慈禧出逃
8月中旬
中外议和,俄占东北
1901年
慈禧下达《对万国宣战诏书》
6月21日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始终围绕着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统治秩序这样一个目标而进行的。
19世纪末
反洋人洋教宣传画
各阶级的努力(义和团运动)
问题7:两张画报反应出中国和外国什么样的不同立场?结合所学,应该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
性质:
1900年
《小巴黎人报》画作
具有迷信色彩
对清抱有幻想,盲目排外
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展示中国人不畏强暴牺牲精神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野心
各阶级的努力(义和团运动)
问题8:如何看待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发生的东南互保事件?
卖国 or 保民
中央 vs 地方
东南互保


危亡
屈辱中的沉沦
屈辱中的沉沦
问题9:两幅漫画对慈禧的刻画有何不同? 为何会发生这种转变?
慈禧漫画
(1900年7月14日法国《笑报》)
慈禧漫画
(1900年12月法国《小巴黎人报》)
赔款4.5亿
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加剧中国贫困和经济衰败
内容
影响
划使馆区
(北京东郊民巷)
“国中之国”
拆炮驻兵
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完整,威胁国家安全
惩办“首祸诸臣”
禁考禁反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
问题10:阅读课本p106-107页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1840~1842
1856~1846
1894~1895
1900~1901
开始沦为
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
完全陷入
鸦片战争
1851年~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
辛丑条约
都是辛丑年,但中国已不是原来的中国!
辛丑年
签订现场
2021年
辛丑年
中美高层
战略对话
1901年和2021年
课 堂 练 习
1.(2024·贵州·高考真题)清咸丰初年,“国家方讳言洋务,若于官场言及之,必以为其人非丧心病狂必不至是”。戊戌变法前后,相当部分的朝廷官员则认为国家的自强之道、时局要事在于办学堂、设银行、筑铁路、开矿政、立报馆等。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A.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B.自强求富主张得以实现
C.维新思想深入人心 D.洋务企业退出历史舞台
A
课 堂 练 习
2.(2024·海南·高考真题)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1896年他读了美国学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学,与宋儒无异”。此后数年,他阅读西书范围颇广,但对此并不满意,叹道:“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非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欤 ”此情形在清末士绅中并不鲜见。这体现了( )
A.维新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时人理解新时局的矛盾心理 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兴起
C
课 堂 练 习
3.(2024·广西·高考真题)晚清时期,国人对西学的认知,经历了从“朝士皆耻言西学”到80年代的“谈洋务者亦不以为深耻”,再到90年代后,形成了“中国人心至是纷纷欲旧邦新命”的气象。这种转变源于(  )
A.阶级矛盾尖锐 B.洋务运动失败
C.立宪运动兴起 D.民族危机加深
D
课 堂 练 习
4.(2024·安徽·高考真题)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D
课 堂 练 习
5.(2024·辽宁·高考真题)如图是刊登在1909年《图画日报》上的系列寓意画。
该系列寓意画反映了( )
A.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 B.一战期间民族经济发展较快
C.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D.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信心
A
课 堂 练 习
6.(2024·浙江·高考真题)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曾记述:“这次占领北京的主要特点,是军队大肆进行抢劫,皇宫也遭到了抢劫……我们听到一些传闻,说俄国军官在这方面一点也不落后于他国军官。”该记述发生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