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第3课时
教案
(湘教版选修5)
●课标要求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课标解读
1.结合实例,指导学生掌握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的概念、分类。
2.指导学生理解各种海洋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
3.结合具体实例,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灾害的危害。
●新课导入建议
可结合以下材料及问题导入新课
材料1 澳大利亚的“兔灾”,地中海的“毒藻”,夏威夷的蛙声以及入侵我国的“茎泽兰”、“大米草”、“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等外来生物入侵的事例举不胜举。由于缺乏自然天敌的制约,这些外来入侵者不仅破坏食物链,威胁其他物种的生存,而且还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材料2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集聚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以上两则材料中的自然灾害都属于生物灾害吗?它们有哪些危害?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
①看教材P20~21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海洋灾害”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2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知识2、生物灾害”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探究主线]1、2、3。 步骤3:教师通过[例题]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风暴潮”的分类 步骤4: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的概念。
2.理解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及危害。
3.了解生物灾害的分类及危害。
海啸、风暴潮的成因及危害。(重点)
海洋灾害
1.概念及类型: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性激烈变化,而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地带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和赤潮等。
2.风暴潮
(1)概念: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2)分类:热带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
(3)危害: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而且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4)易发生国家:孟加拉国、日本、美国、荷兰等。
3.海啸
(1)概念: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
(2)诱因: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
(3)危害:倾覆船只、摧毁港口设施。
1.孟加拉国、日本、美国、荷兰等国为何易受风暴潮侵袭。
【提示】 因为风暴潮是由大风和海水异常升降引起的海洋灾害,这些国家都是受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侵袭较多的国家,所以易受风暴潮侵袭。
生物灾害
1.概念: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
2.种类
(1)农林牧生物灾害
①频发区:农耕区、林区、牧区。
②种类: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③危害:给农业、林业、畜牧业造成重大损害。
(2)火灾
①种类: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
②诱因:生活生产用火、雷电、煤自燃。
③危害:烧毁大量林木、牧草,造成不同程度的人畜伤亡;对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例如水土流失加剧或沙漠化面积扩大等。
2.为什么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被称之为生物灾害?其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
【提示】 (1)因为它除了烧毁大量林木、牧草,造成不同程度的人畜伤亡外,还对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主要发生在降水量较少的季节。
海洋灾害
【问题导思】
1.风暴潮的种类主要有哪些?
【提示】 主要有温带风暴潮和热带风暴潮。
2.风暴潮与海啸的成因有何不同?
【提示】 风暴潮的诱因是强烈大风,而海啸则是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底滑坡、塌陷等活动激发的海洋巨浪。
3.赤潮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提示】 大多发生在日本、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沿海水域也时有发生。
风暴潮的分类
类型
发生季节
特点
地区
热带气旋
风暴潮
夏秋季节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受热带气旋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温带气旋
风暴潮
春秋季节
增水过程
相对平缓
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2013·福州高二检测)2011年6月受台风“米雷”影响,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发布海浪警报和风暴潮警报。据此完成(1)~(2)题。
(1)该类型的风暴潮多发生的时间是( )
A.春季
B.夏秋
C.秋冬
D.春秋
(2)下列选项属于该次风暴潮特点的是( )
①来势猛,速度快 ②强度大 ③破坏力强 ④增水过程相对缓慢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台风是一种强热带气旋。
【解析】 台风引发风暴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温带气旋增水过程相对缓慢。
【答案】 (1)B (2)B
教材第21页活动
1.【点拨】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现在已成为各种赤潮的统称。赤潮一般可分为有毒赤潮与无毒赤潮两类。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以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对赤潮区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无毒赤潮是指以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无毒赤潮因会大量消耗水中氧气,造成生物缺氧而死,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产生毒害作用。
教材第22页活动
2.【点拨】 1.通过调查或自我体验说出家乡有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并根据材料中提到的火灾原因看看属于哪一种。把火灾的原因整理如下:
火源
2.开展森林义务宣传教育。可以通过板报、手抄报、演讲会、宣传标语等形式,向全社会公而告之,宣传预防森林火灾的知识。
杜绝火源。“森林火灾重防范、严控火灾是关键”,特别是我国的森林火灾,95%以上是人为火源造成的。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杜绝一切火源,“护林木,不吸烟,文明就在你身边”。
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报告,及时清除。
灾害海洋灾害概念分类危害生物灾害概念分类危害
生物圈中,各个生态系统内部是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数量的稳定为平衡标准的,否则会导致生物灾害的发生。据此完成1~2题。
1.生物灾害包括( )
①病害 ②虫害 ③鼠害 ④赤潮 ⑤旱灾
⑥荒漠化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
2.诱发生物灾害的直接因素有( )
①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②生物体自身的平衡因素被破坏 ③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 ④气候干旱 ⑤水灾频繁 ⑥台风多发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第1题,旱灾和荒漠化分别属于气象灾害和环境问题。第2题,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灾害的直接原因,其与生物本身和生物依存的环境——生态系统直接有关。
【答案】 1.D 2.A
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强台风和气压骤变等(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根据其性质,风暴潮通常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下图中的甲图和乙图都是以某海湾为中心,并且两海湾都是风暴潮的易发区。
(1)简析①、②两海湾风暴潮的主要类型及风暴潮多发季节的不同。
(2)2007年3月3~5日,正值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前后,乙图中②海湾出现了38年以来的最强风暴潮,给沿海区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试分析此次风暴潮势力特别强大的主要原因。
(3)受风暴潮影响较大的部门有( )
①海洋运输 ②海水养殖 ③风力发电 ④海上石油开采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1)①海湾风暴潮的类型主要为台风(飓风)风暴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②海湾的风暴潮类型主要为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
(2)南下的强冷空气势力较强;元宵节前后正值天文大潮,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
(3)D
4.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请回答以下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大规模暴发提供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水的pH值一般在8.0~8.2之间,赤潮发生时海水pH值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3以上。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值上升的主要原因。
(3)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pH值变化以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赤潮的形成、影响,综合性比较强。第(1)题,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海水中营养物质大大增多,才能形成富营养化。第(2)题,需要用到化学的有关知识,海水pH值增加,即海水酸性减弱,其原因是水中CO2含量减少。第(3)题,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主要有:赤潮生物覆盖,降低海水透光率;赤潮生物大量死亡,水体缺氧及分解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等。
【答案】 (1)营养物质(N、P等营养元素)。
(2)暴发的赤潮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pH值上升。
(3)①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他浮游植物、水草的光合作用;②处于消失期的赤潮生物大量死亡,海水中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使水体缺氧;③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1.2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第1课时
教案
(湘教版选修5)
第1课时 气象灾害
●课标要求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课标解读
1.指导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不同分类标准,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结合实例,指导学生掌握气象灾害的概念、分类。
3.指导学生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和危害。
●新课导入建议
可用以下材料导入新课。
2012年11月05日8∶37 中国天气网讯:影响我国的此次强冷空气趋于结束,中央气象台已相继解除寒潮和暴雪预警。11月5日8时30分局领导签署解除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寒潮、暴雪)四级应急响应命令。
什么是气象灾害?除材料中提到的寒潮、暴雪外,气象灾害还有哪些类型?它的危害主要是什么?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自然灾害的分类”;②看教材P9~1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气象灾害”并完成[思考交流]1、2。 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探究主线]1、2、3。 步骤3:教师通过[例1]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干旱的类型及分布。 步骤4: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探究主线]1、2、3。
步骤7: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回顾和强化巩固。 步骤6: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 步骤5: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14图1-13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热带气旋的成因、分布特征。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掌握自然灾害的类型。
2.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概念。
3.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危害。
1.自然灾害的类型。(重点)
2.各种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危害。(重难点)
自然灾害的分类
1.划分依据:根据成因和特点。
2.分类:大体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
气象灾害
1.概念:因气象异常而导致的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和热带气旋。
2.干旱
(1)概念: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2)危害:干旱可导致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而严重干旱可使河流、水塘甚至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困难;还有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社会动荡。
(3)分布: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是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
1.为何华北地区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提示】 一方面春季正值作物生长和播种季节,需水量大;另一面,华北地区春季多大风且地温上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尚未来临,降水稀少,此时的降水更显宝贵。
3.洪涝
(1)类型
(2)概念: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3)雨涝
①概念:由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②危害: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③分布:陆地沿河、沿湖、沿海地区。
4.热带气旋
(1)概念: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涡旋。
(2)危害: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毁坏房屋和其他建筑设施,中断交通、通信、输电线路,造成海滩事故和人员伤亡。
(3)等级划分:热带气旋可以划分为4级
名称
热带低压
热带风暴
强热带风暴
台风
风级
6~7级
8~9级
10~11级
12级或以上
(4)主要分布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2.台风是否只发生在夏秋季节。
【提示】 不是。台风全年皆可发生,只是在7~11月最为频繁。
5.其他气象灾害:大风、冰雹、低温冷冻、雪灾、干热风、龙卷风、雷暴、沙尘暴、连阴雨、冻雨、雾等。
干旱
【问题导思】
1.干旱是否等同于旱灾?
【提示】 不等同。只有当干旱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时,才成为旱灾。
2.导致旱灾形成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提示】 降水、蒸发、气温等。
3.旱灾是否只出现在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
【提示】 不是。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从气候角度来看并不干旱,但是由于降水分配不均造成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降水不足,也会形成旱灾。
干旱是指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它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变异引起,常与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有关。根据成因,可以将干旱分为副热带型干旱和温带型干旱两种类型。
干旱
类型
形成原因
地区分布
气候类型
和景观
副热
带型
在广大副热带高压中心有大范围下沉气流,不易成云致雨。而位于大陆西的沿岸地区,海洋上有寒流经过,大气稳定,进一步抑制了降水的发生
副热带大陆西岸附近,如北非、南非、北美、南美的副热带西岸地区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景观
温带
型
位于温带内陆地区,距海洋遥远或位于湿润水汽的背风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亚洲、美洲的温带内陆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或温带荒漠景观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UNHCR)2011年7月6日发布人道救援警报,称非洲东部多个国家正面临60年来最严重旱灾,出现粮食危机,估计有1
200万人饱受饥荒之苦,呼吁全球正视问题,并提供援助。读非洲东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要分析本次非洲大旱的自然原因。
(2)面对非洲东部的干旱,该区域在以后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干旱形成的因素以及影响非洲东部的气候特点。
【解析】 第(1)题,结合影响降水的因素来分析,干旱的原因主要是受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降水少,蒸发量大。第(2)题,非洲东部地区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具有季节差异,区域开发过程中势必要涉及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因此应围绕试题中干旱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 (1)夏季非洲东部地区受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近年来的气候恶化导致降水减少。
(2)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提高抵御干旱、洪涝灾害的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交通和聚落建设。
热带气旋
【问题导思】
1.台风带来的灾害主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提示】 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
2.读图1-13,找出热带气旋形成的源地主要在哪些地区?
【提示】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热带、副热带海区。
3.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有哪些?这主要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哪种特点?
【提示】 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部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特点。
台风多发
的季节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7~11月最为频繁
台风形成
的源地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热带、副热带海域,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台风灾
害特征
台风伴随着狂风、暴雨,来势凶猛,在沿海地区还会产生风暴潮。台风灾害主要是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
台风影响
的地区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2013·安徽文综)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各题。
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气压分布图,分析沙尘暴形成的天气条件。
【解析】 虚线内是气象灾害分布区,该气象灾害主要在冷锋锋后,图示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可判断此气象灾害应是沙尘暴。其形成条件应从沙源、天气状况、风力等方面考虑。
【答案】 沙尘暴。天气条件: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教材第14页图1-13世界热带气旋主要路径示意
[图表展示]
[解图精要]
由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可知:
该图用箭头动态地表达了世界上热带气旋的源地和移动的路径及影响地区。热带气旋的源地是热带海洋,西北太平洋和西北大西洋是热带气旋形成最多的海域。
[图表应用]
1.关于上图中热带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气旋就是台风
B.非洲西海岸受其影响严重
C.中心附近达12级或以上时,称台风
D.其危害主要是由狂风造成的
【答案】 C
2.下列是台风过境时气压的变化曲线,其中更接近台风中心的是( )
【答案】 C
【提示】 台风属于强热带气旋,中心气压最低。
教材第9页活动
1.【点拨】 每种自然灾害分类依据与其类型名称有很强的相关性。
【答案】
自然灾害类型
分类依据
陆地灾害、海洋灾害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
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
自然灾害波及范围
山地灾害、平原灾害、
滨海灾害
陆地地形类型
原生灾害、次生灾害
自然灾害出现时间
的先后和灾因
地史灾害、历史灾害、
当代灾害、未来灾害
自然灾害出现时期
特大灾害、大灾害、
中灾害、小灾害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度)
教材第10~11页活动
2.【点拨】 结合材料中土壤缺水、空气蒸发作用强分析。
【答案】 干旱造成植物缺水有两种类型:一是因土壤缺水,导致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少,造成水分缺失;二是蒸发作用强,导致植物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过多,造成水分缺失。
教材第11页活动
3.【点拨】 在判断说法正误时,关键是依据自然灾害的两个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只有自然变异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才成为自然灾害。
【答案】 ①正确。就看干旱对农作物有没有造成危害。
②不正确。不管是干旱区还是湿润区,主要看干旱有没有形成灾害。
③不正确。在荒无人烟的地区即使干旱标准高而没有危及人类也不能算作灾害,干旱与旱灾是有区别的。
④不正确。城市火灾大多是由人为火源引起的,属于人为灾害。
教材第13页活动
4.【点拨】 世界洪涝灾害的主要发生区可从地理位置、地形、所在国家分析。
【答案】 世界上洪涝灾害的主要发生地区,从纬度位置看主要分布在北纬20°~50°的自然灾害带;从地形看,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还有沿海、沿湖等低地;主要分布的国家是中国、印度、日本、美国等。
教材第14页活动
5.【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读图,从图中准确获取有效信息。
【答案】 1.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这些地区主要位于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
2.热带气旋就气压状况而言是低压系统。
(2013·株洲高二检测)读下面的景观图,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泥石流
C.风暴潮
D.地震
2.易发生该种自然灾害的气候类型不包括(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的是地表积水,淹没房屋、街道的景观。第2题,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气候类型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1.A 2.D
3.洪涝灾害是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7月至11月间,在泰国、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等国肆虐的洪灾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其中灾情最严重的泰国遭遇了50年一遇的洪灾,有25个省受到洪水威胁,包括首都曼谷在内的12个省处于高度警戒状态,受灾人数超过240万人。
泰国月平均雨量分布图
材料二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水文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有的河段多发生洪涝等自然灾害,如下面甲、乙两图所示区域。
(1)读材料一,泰国降水有何特点?泰国洪涝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甲图中的A河段和乙图中所示河段多是洪涝多发之地,试分析两区域洪涝多发的共同原因和不同原因。
(3)简述治理材料二中河段洪涝灾害分别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 第(1)题,从泰国月平均降雨量分布图可归纳出泰国降水的特点: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在5~10月。泰国洪水与“拉尼娜”现象密切相关,由于“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夏季季风环流出现异常,加上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增强,最终导致了东南亚洪灾泛滥。第(2)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及水系特点可以确定甲图中的河流为海河,乙图所示为荆江河段。A河段和荆江河段都位于东部季风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加之A河段支流相汇,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极易发生洪涝灾害。第(3)题,甲图所示区域应从减小洪峰和增加入海河道方面入手,乙图所示区域河道弯曲,应加固堤防,裁弯取直。
【答案】 (1)降水特点:降水集中程度高,多集中在5~10月,这段时期降雨充沛,强降雨多发。洪涝原因:7~9月降雨明显偏多,“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另外,还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
(2)共同原因:甲、乙两图所示区域都位于东部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两区域地势低平,多洼地,不利于排水。不同原因:A河(扇形水系)的支流几乎相汇于一处,且各支流同时进入汛期,而且入海口单一,给A河段带来巨大的洪水压力;乙图中的河流上游来水量大,河道弯曲(多曲流),水流不畅,不利于洪水下泄,极易溢出河道成灾。
(3)甲图区域应在各支流上游修建水库,同时开挖入海新河,减少洪水对干流的压力。乙图区域应对河道裁弯取直,加固堤防,疏通河道。
4.热带风暴“桑达”于2011年5月22日凌晨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4日下午加强为台风,25日08时其中心位于菲律宾马尼拉东偏南方大约840千米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38米/秒)。“桑达”以每小时15千米左右的速度先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以后逐渐转向西北方向移动。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能正确反映“桑达”的气流状况的是( )
(2)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该天气系统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以上后,在西北太平洋上称__________________,在东北太平洋上称______________。
(3)能对“桑达”的移动方向起推波助澜的动力是( )
A.北太平洋暖流
B.东南季风
C.东北信风
D.副热带高压
(4)台风之所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原因有哪些?
(5)辩证分析,台风过境有利有弊,台风过境给途经地区带来的好处主要是(双选)( )
A.净化空气
B.发育土壤
C.缓解旱情
D.补充水源
【解析】 本题考查台风的形成及其影响。做题时需要从以下几点思考问题:(1)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北半球气旋水平方向上的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2)台风有利有弊,弊在其强风、巨浪、暴雨造成的影响,利在其能缓解旱情,补充水分。
【答案】 (1)D (2)台风 飓风 (3)B (4)台风形成狂风、巨浪,且伴随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泥石流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5)CD1.2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第2课时
教案
(湘教版选修5)
●课标要求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课标解读
1.结合实例,指导学生掌握地质灾害的概念、分类。
2.指导学生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和危害。
●新课导入建议
可用以下案例导入新课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是地球岩石圈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地质作用为主要致灾因子所引发的自然灾害。除地震灾害外,你还知道哪些地质灾害?你能说出这些灾害的发生原因和危害吗?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
①看教材P15~18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概念;知识2、类型;知识3、地震”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13~20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4、滑坡;知识5、泥石流”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探究主线]1、2、3。 步骤3:教师通过[例题1]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步骤4: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探究主线]1、2。
步骤7: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 步骤6: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5:教师通过[例题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19图1-21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滑坡与泥石流”的讲解。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
2.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成因和危害。
各种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成因和危害。(重难点)
概念
由地质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体位移、地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过程。
类型
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地震
1.概念: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
2.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
3.危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破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还可以引起火灾、水灾、煤气和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4.烈度
(1)概念: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
(2)影响因素:震级越高,烈度越大;距震中距越近,烈度越大;震源浅,烈度大;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牢固程度。
5.主要分布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1.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提示】 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
跃,容易出现断裂和错位,引起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发生地震。我国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故地震多。
滑坡
1.概念: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
2.频发区:山区。
3.危害: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造成破坏和阻塞河道。
泥石流
1.概念: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分布:山区。
3.危害:除具有滑坡的危害外,更严重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淤。
2.我国西南地区为什么是我国滑坡、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
【提示】 我国西南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形起伏,坡度大;接近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
地震
【问题导思】
1.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有哪些?
【提示】 可以引起火灾、水灾、煤气和毒气光体泄露,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震级和烈度的划分标准是否相同?
【提示】 不同。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有关,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的,烈度是根据人对地震的感觉和地面及地面上的房屋,工程建筑器具等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来确定的。
3.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震源深浅、震级大小、距震中的距离、地面建筑物质量等。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报)一个震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左右。烈度是某一地区的地面受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受震级的直接影响。震级愈大烈度愈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有许多级烈度。除震级外,烈度还受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物等因素影响。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多个,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它们的关系如下:
2011年7月23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6.5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东北125公里处,震源深度约40公里。此次地震没有给在“3·11”大地震中遭受地震和海啸冲击的福岛核电站以新的损害。读本次地震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日本东部是地震的多发地带,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2)此次地震可能引发哪些灾害?并分析原因。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地震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解析】 (1)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多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因为其地质条件不稳定。(2)地质灾害具有关联性,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崎岖,夏季日本降水集中,因此易引发其他地质灾害;本次地震震中在海洋,易引发海啸等。
【答案】 (1)日本东部为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火山。
(2)可能引发海啸、泥石流和滑坡等。本次地震发生在太平洋中,为浅源地震,具有破坏性强、能量大的特点,因此可能会引发海啸;此时日本为多雨季节,在地表崎岖的山地,地质条件不稳定,极易引发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滑坡和泥石流
【问题导思】
1.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的自然条件有何相同之处。
【提示】 一般都发生在植被覆盖较差,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
2.滑坡的发生是否一定是要有降水做诱因?
【提示】 不是。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不合理的开挖,工程建设等都可能诱发滑坡。
滑坡与泥石流的比较
滑坡
泥石流
特点
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发生
条件
自然因素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人为因素
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危害
滑坡的主要危害是对房屋和其他的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造成破坏和淤塞河道,泥石流除此之外,还会对城镇、矿山、乡村造成毁灭性冲淤
异同
相同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主要由重力作用引起,人类活动可诱发,破坏力极强,由外力作用导致,具有突发性
不同点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下图是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形条件看,泥石流多发地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说明山地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2)从降雨条件看,泥石流多发生在降雨变率大(多暴雨)的地区,其原因是什么?
(3)图中A地并不是世界著名山脉分布区,但为什么是泥石流多发地?
(4)图中B地并不是世界著名的多暴雨地区,但却是泥石流多发地,为什么?
【思路点拨】 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陡峭的沟谷;②大量松散的堆积物;③充足的水源。
【解析】 在山区、高原地区,地表起伏,因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多,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一旦遇有暴雨或大量冰雪融水,就易形成泥石流。
【答案】 (1)①山地坡度陡,泥石易被雨水冲走。②山地风化作用强,产生的碎屑物质多。
(2)小雨时,地表泥石不能被雨水带走,泥石逐渐积累。一遇暴雨,积累的泥石便随水而下,形成泥石流。
(3)①这里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地表碎屑物质多;②在干旱地区,往往降雨变率大;③干旱地区地表缺乏植被。
(4)①B地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②气候寒冷,冻融风化作用强,易产生较多的松散物质;③冬季多冰雪,夏季冰雪融化易产生较大的水流。
教材第19页图1-21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
[图表展示]
[解读精要]
该图用点阵的方法表示泥石流的分布。点数越多越密集的地方,泥石流分布发生越频繁。由图中点的分布状况可知:(1)按大洲、国家看,南极洲、非洲无泥石流发生,非洲分布较少,最多的大洲是亚洲和欧洲。(2)从地形看,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地集中、坡度陡峻的地区,如安第斯山区、横断山区、阿尔卑斯山脉等。
[图表应用]
1.由图中泥石流的分布地区可推断,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1)坡度陡峻的山地;(2)有冰雪融水或暴雨;(3)多碎屑物质;(4)人类经济活动频繁。
2.下列关于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B.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C.发生和人类活动无关
D.其危害比滑坡要小
【答案】 A
提示:其发生主要由外力作用导致,人类活动可诱使其发生,除了具有滑坡所具有的危害外,还会对城镇、乡村、矿山形成毁灭性的冲淤。
教材第17页(上)活动
1.【点拨】 同一次地震,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答案】 同一次地震,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
教材第17页(下)活动
2.【点拨】 结合板块构造理论,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分析。
【答案】 1.神户地震的震中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2.九州岛和北海道。
3.A、B两地震级相同,A由于离震中近,所以烈度大于B。
教材第18页活动
3.【点拨】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地壳比较平静。
【答案】 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2.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在地壳中有断层,而且断层又具有一定活动性的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处,多断层构造,地壳容易活动,地球内部积累的能量容易从这些薄弱地带传到地表,从而发生地震。
3.(1)伊朗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2)地震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是由地面震动造成的原生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主要表现在:a.人员伤亡、破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b.引起火灾、水灾、煤气和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c.诱发海啸、崩塌、地裂缝。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下列各图中,正确表示引发泥石流因子的是( )
【解析】 图中的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应具备以下特征:起伏的地形,集中的暴雨,破碎的地表等。泥石流的发生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坡度、风化强度呈正相关。
【答案】 1.C 2.A
3.(2010·上海高考)读下列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材料二 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到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破坏,海水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材料三 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屋拆除。
材料四
时间
震级
震源深
度(km)
首都距震
中距离(km)
伤亡情况
海地
2010年1月12日
7.3
10
16
伤亡约55万
智利
2010年2月27日
8.8
60
320
死亡近千人
(1)读图判断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火山地震带,填写下表。
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数码
(2)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这些地震体现的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 世界有两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①、②、③、④、⑤位于前者。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震体现的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是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和破坏性。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的原因应从距震中的远近、震源的深浅,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等几方面对比分析。
【答案】 (1)
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数码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①②③④⑤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⑥
(2)印度洋 亚欧 美洲 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和破坏性(任答两点即可)
(3)智利首都的震中距远于海地;智利的震源深度大于海地;智利的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
4.(2013·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判读等高线图,并明确河流谷地是泥石流易发之地。(1)水源、地形是形成泥石流的重要因素。根据等高线特征可判断出甲地位于河流谷地,且谷地两侧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甲地又位于山脉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因而甲地夏季易发生泥石流。乙地等高线稀疏,坡度小,远离河流谷地,且位于山脉背风坡,降水较少,因而泥石流发生概率较小。(2)首先,泥石流会阻塞河道;其次,丙地东侧的山谷谷口处有两条铁路线经过,若丙地发生泥石流,顺河流而下,很可能会冲毁铁路,中断交通。
【答案】 (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