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课时1 气象灾害
[基础过关]
干旱影响的范围极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据此完成1~2题。
1.干旱发生的原因是( )
A.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
B.受寒潮影响的时间长
C.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
D.长时期处在低压的控制下
答案 A
解析 干旱是长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多是长时间受高气压或单一气团控制形成的。
2.非洲旱灾多发区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地中海气候
答案 B
解析 热带草原气候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降水变率大,故容易发生旱灾。
3.下列有关全球干旱地区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布在降水量少的地区
B.主要分布在副热带大陆的西部地区
C.分布在高气压控制的地区
D.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干旱
答案 B
解析 降水量少的副极地地区,由于蒸发量少,为湿润地区;极地高气压控制的地区不是干旱地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部分地区气候异常。
4.下列关于图中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发生在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地区
B.集中在中高纬度地区
C.发生在地形陡峻地区
D.河流两岸、中下游地区较多
答案 D
解析 洪涝集中分布在以雨水补给为主的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严重。
读下图,完成5~6题。
5.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图示地区是我国湖北省长江的荆江河段。从图中看,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
6.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
D.退耕还湖
答案 B
解析 深挖河道能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虽然可取,但属于生态措施。
[能力提升]
2010年7月,我国华北地区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华南、贵州、四川以及陕西中南部,日最高气温达到39℃左右,据此完成7~8题。
7.造成上述罕见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8.华北地区历史上多发旱灾的原因是( )
A.夏季太阳高度大,蒸发量大
B.地形多低山丘陵
C.位于季风区,降水不稳定
D.北方冷高压控制时间长
答案 7.B 8.C
解析 第7题,高温和干旱是相关联的两种天气现象。高温是因为久晴无雨,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对地面和大气持续增温,而又得不到降水的调节所致。能形成干旱无雨的天气系统是反气旋。第8题,华北地区在历史上多发旱灾,主要是因为地处季风区,深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当夏季风势力较弱、长时间停留在南方而到达不了北方时,多出现南涝北旱的现象。
下表为某台风移动路径统计数据,据此回答9~11题。
时间
8时
12时
20时
24时
路径地理坐标
120°E20°N
116°E20.5°N
114°E21°N
114.5°E22°N
9.该台风的移动方向为( )
A.向西
B.向北
C.向西北
D.向东北
答案 C
解析 根据台风移动路径的坐标即可判断出台风向西北移动。
10.该台风中心路径地区将出现特大暴雨和风暴潮,下列地区应作好重点预防的是( )
A.北部湾
B.珠江口沿岸
C.台湾海峡
D.台湾岛东南部
答案 B
解析 根据台风的移动路径判断出台风经过珠江口地区。
11.下列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台风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 )
答案 C
12.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气象专家研究发现,我国旱涝灾害的发生和主要降水带的位置变化是由西太平洋高压的强弱和位置所决定的。当副热带高压脊点的位置向北、东移动时,我国北方雨量增多,易发生洪涝;副热带高压脊点的位置向南、西移动时,我国北方雨量减少,易发生干旱,南方情况则相反。
(1)1952年和1970年相比,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降水和旱涝状况有何不同?
(2)读图2,图中的A河段是洪涝多发之地,试分析导致该区域洪涝多发的原因。
答案 (1)1952年,副热带高压脊点的位置偏西南,南涝北旱。1970年,副热带高压脊点的位置偏东北,北涝南旱。
(2)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流域地势低平,不利于排水;河流属于扇形水系,各支流同汇一处,给A河段带来洪水压力;泥沙淤积严重,排泄不畅。
解析 本题考查了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第(1)题,根据图中不同年代500hPa平均副热带高压脊点经纬度位置,即可判断。第(2)题,由图中经纬度可判断A为海河。海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从气候、地势、水系形状等方面分析。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南地区2010年3月干旱监测图
材料二 西南大旱是2010年发生于中国西南五省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1)据图说出西南五省区干旱的总体分布特点,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2)旱灾对西南地区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答案 (1)中南部干旱程度高,北部和广西东南部旱情次之。主要原因:中南部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且位于云贵高原,地表水缺失,旱情严重;广西东南部位于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2)人畜饮水困难;农业受灾严重,春耕困难;电力供应紧张;农作物价格上涨。
解析 本题以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旱灾的成因及影响。第(1)题,读图可知西南五省区干旱分布特点,其成因可从气温、降水及地形等分析。第(2)题,旱灾主要影响工农业生产、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