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课时1 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定位] 1.说出自然灾害的类型。2.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洪涝等)的概念、时空分布、成因、危害。
气象灾害
1.气象灾害是指因气象异常而导致的灾害。主要包括①干旱、②洪涝和③热带气旋。
思维活动
1.你知道的自然灾害中,哪些是气象灾害?危害最广泛的气象灾害是哪一种?
答案 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等。最广泛的气象灾害是干旱。
2.干旱
(1)干旱的概念与危害:干旱是指长期④降水偏少或无降水。干旱可导致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造成人畜用水和⑤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干旱还可以造成局部地区的⑥社会动荡。
(2)干旱的分布:干旱气候出现的区域称为干旱气候区或干旱区。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是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
思维活动
2.为什么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答案 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少,干旱并不意味着旱灾严重。
3.洪涝
(1)洪涝灾害包括⑦洪水和⑧雨涝两种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2)洪水灾害是指由于⑨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猛增,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⑩天然水道或 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3)雨涝灾害是指由大雨、暴雨或 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分布在陆地 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往往是雨涝灾害的多发地区。
(4)雨涝灾害等级划分
雨涝等级
轻涝
中涝
重涝
积水深度(厘米)
<3
3~5
>5
积水时间(天)
<1
1~2
>2
思维活动
3.为什么季风区、江河下游平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答案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引起洪涝灾害。河流中下游地区,通常汇聚了多条支流,水量较大,而且在地势低平处流速缓慢,因此多曲流、易淤塞,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4.热带气旋
(1)概念: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 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涡旋。
(2)危害:强烈的热带气旋,不但形成狂风、巨浪,而且往往伴随发生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毁坏房屋和其他建设设施,中断交通、通信、输电线路,造成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
(3)等级划分:热带气旋可以划分为四级,填写下表:
名称
热带低压
热带风暴
强热带风暴
台风
风级
6~7级
8~9级
10~11级
12级或以上
(4)分布:受热带气旋威胁最严重的三个地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思维活动
4.台风造成危害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狂风、暴雨、风暴潮会造成危害。
探究点一 干旱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材料二 我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的百分比)
地区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华南地区
11
43
39
7
华北平原
9.8
73
13
4.2
长江中下游
22
45
18
15
西北干旱区
32
29
10
29
材料三 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2)图中A、B是我国两个干旱严重地区,分别说明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
(3)简要分析减少我国干旱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A地主要为春旱。原因:春季降水少,并且春季气温回升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形成春旱;
B地主要为伏旱(7、8月份)。原因:该地在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
(3)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和技术;防治水污染,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反思归纳 干旱的成因、类型及分布
(1)成因
→
→→
(2)类型及分布
根据成因,可以将干旱分为副热带型干旱和温带型干旱两种类型。
干旱类型
形成原因
地区分布
气候类型
副热带型
在广大副热带高压中心有大范围下沉气流,不易成云致雨。而位于大陆西部的沿岸地区,海洋上有寒流经过,大气稳定,进一步抑制了降水的发生
副热带大陆西岸附近,如北非、南非、北美、南美的副热带西岸地区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型
位于温带内陆地区,距海洋遥远或位于湿润水汽的背风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亚洲、美洲的温带内陆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或温带荒漠气候)
迁移应用1 读下图,回答问题。
该图所示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是( )
A.泥石流
B.风暴潮
C.干旱
D.盐渍化
答案 C
解析 图中展示的是土地龟裂的景象,是因长期无降水干旱所致。
探究点二 洪涝
探究活动 阅读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14年5月11日,深圳遭遇2008年以来最强暴雨袭击,最大降雨量接近450
mm,局部出现特大暴雨,大范围地区出现严重内涝。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
(1)雨涝灾害主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2)我国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图提供的信息,分析我国雨涝区的时空分布规律。
(4)简述雨涝期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5)对洪水可以采取________和________等措施。
答案 (1)①气象因素:大雨、暴雨、持续降雨;②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2)自然原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是造成我国多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夏季风活动异常,雨带停留时间偏长,形成持续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台风活动产生的暴雨也是东南沿海形成洪涝灾害的原因。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围湖造田等。
(3)时间分布:我国雨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或夏秋季);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4)雨涝期光照、热量减少,农作物生长缓慢;土壤过湿或积水涝渍使旱田作物生长受阻碍甚至死亡。
(5)工程 非工程
反思归纳
1.洪水和涝渍的区别与联系
类型
形成原因
危害
多发地区
洪水
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危害
除危害农作物外,还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就全球范围来说,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多台风暴雨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近海岸地区。此外,在一些国家的内陆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雨涝
大雨、暴雨或持续性降雨等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两者联系
雨涝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与洪水灾害有着密切的关系;洪水和雨涝灾害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和区别
2.洪涝灾害的双重属性
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第一,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等。第二,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迁移应用2 洪水和涝渍容易同时发生的地区是( )
A.江河上游地区
B.河流下游低洼地区
C.蒸发微弱的高纬度地区
D.降水丰富的山地
答案 B
解析 河流下游,地势低洼,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
探究点三 热带气旋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央气象台消息:2011年第11号台风“南玛都”8月23日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8月26日上午08时加强为超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另外,它于当日下午17时再次加强,中心最大风力达17级(60米/秒)。8月31日2时20分,国际编号为年201111号台风的“南玛都”在福建晋江市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8级(20米/秒)。
材料二
(1)简述影响我国的台风形成海域的位置及该海域的环境特征。
(2)描述该源地形成的台风移动路径,并指出我国受其影响较严重的省有哪些?
(3)说出8月28日17时高雄的风向,并绘制此时台风中心对应高空的空气水平运动图。
(4)为什么说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系统?台风对人类百害而无一利吗?
答案 (1)影响我国的台风多形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该海域水温较高,海域开阔,夏秋季节大气结构不稳定,且能保持较长时间。
(2)形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的台风,在海陆热力性质形成的气压场引导下,向偏西方向移动,对我国沿海的台湾、福建、海南、广东、浙江等省带来较大影响。
(3)偏北风(西北风、北风) 作图要求:标注高压中心、气流平行于等压线。
(4)台风一般伴随着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不是,台风带来的降水能缓和旱情。
反思归纳 热带气旋
(1)台风产生的条件:①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②对流层风速的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③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④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2)台风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3)天气特征:台风过境前后,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小;最大风速出现在台风中心附近,台风眼空气下沉运动为主,风力较弱,天气晴朗而平静。
(4)时空分布规律
①时间分布:一年四季(7~11月最频繁);
②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迁移应用3 2009年8月7日第8号台风“莫拉克”于8月4日凌晨生成,从生成到结束9天时间里“莫拉克”共造成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883.6万人受灾,大陆受灾省份直接经济损失90.6亿元。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009年8月7日14时和8月8日14时,台北市分别吹________、________风。
(2)台风既可能引发海洋灾害如________,又可在局部地区引发气象灾害如________,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这体现了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3)以下能反映台风气流运动特征的示意图是( )
答案 (1)西北(偏北) 东南(偏南)
(2)风暴潮 洪涝 联系性 (3)D
1.下列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
A.海啸
B.风暴潮
C.干旱
D.泥石流
答案 C
解析 干旱属于气象灾害。海啸、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2.形成我国长江流域伏旱天气成因的是( )
A.副极地低压
B.反气旋
C.气旋
D.赤道低压
答案 B
解析 梅雨季节过后,我国长江流域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天气,称为伏旱,形成原因是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气压从气流状况来看属于反气旋。
3.下列形成洪灾的因素之间,其关联不正确的是( )
A.泥石流—河道堵塞—洪水
B.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洪水
C.冰凌下泄—堵塞河道—洪水
D.土壤含水率低、植被覆盖好—流域汇水速度快—洪水
答案 D
解析 土壤含水率越高,地面坡度越大,植被覆盖率越低,流域汇水速度越快。
4.台风登陆后,一般会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分析灾害产生的主要成因是( )
①强风 ②风暴潮 ③特大暴雨 ④干旱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台风能量巨大,具有可怕的摧毁力。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下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1)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2)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答案 (1)年内分布不均(雹灾发生在4~10月,其他月份无雹灾);主要集中在5~9月;8月最多。
(2)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大于畜牧业;该区种植业面积增大。
解析 (1)年内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得出答案,注意分布类问题描述时要先“总”后“分”。(2)成灾是说“造成的灾害”,成灾次数多,说明损失大,可以结合材料中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抗灾能力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