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教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教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5 08:3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教案
(湘教版选修5)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标解读
1.使学生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体会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3.使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课导入建议
随着大气温室效应被认为增强
,地球的平均气温正在逐渐上升。继1998年成为仪器记录以来地球上最热的一年之后,2001年、2002年、2003年有相继位居全球最高平均气温排行榜的第四、二、三位。曾几何时,让欧洲人惬意的凉爽夏日正逐步被酷暑热浪所代替。据统计,仅2003年的欧洲热浪就导致至少3.5万人死亡和100亿美元以上的农业损失。
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你还能说出一些人为活动引发自然灾害的其他事例吗?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23~24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24~28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28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3、4。 步骤3:教师通过[例1]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步骤4: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3、4。

步骤6: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 步骤5:教师通过[例2]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理解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2.理解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认识环境污染问题增加了哪些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程度。
3.理解人类工程建设诱发自然灾害的原因,能说出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解决的措施。
1.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重点)
2.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重点)
3.工程建设与自然灾害。(重难点)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1.生态破坏
原因
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
表现
土壤侵蚀、土地沙化、森林枯竭、草原退化
后果
加剧了洪水、风沙、干旱、滑坡、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和成灾强度
2.土壤侵蚀
(1)概念: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2)后果:
区域
后果
侵蚀区
耕地侵蚀;干旱时易加剧旱情,暴雨时易形成山洪
沟谷侵蚀: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侵蚀区下游
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3.土地荒漠化
(1)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2)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1.从世界范围看,造成干旱和半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
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1.危害
(1)区域性的损害: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2)全球性的损害: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生物多样性减少。
2.全球气候变化
(1)主要原因: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
(2)气候变暖的影响
①造成海平面上升
②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
③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④影响人类健康
3.臭氧层耗竭
(1)臭氧层功能: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2)破坏臭氧层的元凶:人类大量排入大气的氟利昂等。(3)危害: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增加,会损坏人的免疫力,威胁人类的健康。
4.生物多样性减少
(1)主要原因:人类对森林、草地的大规模破坏和对生物物种的过度利用。
(2)危害:物种的灭绝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将逐渐瓦解人类生存的基础。
2.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由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加上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
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工程活动
引发的灾害
产生的原因
大都市建设
地面沉降、地裂缝
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高层建筑物的重力作用
采掘地下
矿产资源
地表沉降、塌陷、地裂缝
地下形成大片采空区
山区工程建设
崩塌、滑坡
挖高填低
大型水
库建设
地震
水文地质环境发生改变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问题导思】 
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1)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不断加剧的垦殖活动等造成植被破坏。
2.土壤侵蚀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 (1)在侵蚀区,耕作层流失后,土层变薄,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易加剧旱情,暴雨时易形成山洪;沟谷侵蚀的发展,易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2)在下游地区,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湖泊淤浅,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3.造成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自然原因: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多沙质土壤。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等不合理耕作而造成的植被破坏与地表裸露。
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 (1)沙尘暴加剧。
(2)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1.土壤侵蚀与自然灾害
(1)在侵蚀区
(2)在沉积区
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河道行洪能力
降低湖泊淤浅湖泊调洪蓄洪
能力降低增加洪涝
灾害的发
生频率
2.土地荒漠化与自然灾害
(1)造成土地荒漠化发展的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
 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示地区存在的生态破坏是(  )
A.土壤侵蚀      B.土地沙化
C.森林枯竭
D.草原退化
(2)图中A地区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时旱情加重
B.暴雨时出现山洪
C.地势高容易出现霜冻
D.夏秋易发生台风
(3)C地区因侵蚀发展易诱发的地质灾害是(  )
A.火山
B.地震
C.泥石流
D.地裂缝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及不同地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第(1)题,从图示的景观看,表现的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主要是土壤侵蚀作用造成的。第(2)题,A地区为黄土塬区,地形较为平坦,土壤侵蚀,耕作层流失后,土层变薄,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易加剧旱情。第(3)题,C为黄土高原的沟壑区,侵蚀发展,往往诱发泥石流。
【答案】 (1)A (2)A (3)C
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问题导思】 
1.目前,大都市面临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提示】 主要面临着严重的地面沉降、地裂缝问题。
2.开采矿山会诱发哪些自然灾害?
【提示】 会诱发地表沉降、塌陷和地裂缝等。
3.山区的工程建设会诱发哪些自然灾害?
【提示】 在工程边坡会出现崩塌、滑坡等工程失稳现象。
4.大型水库蓄水后为什么会诱发地震?
【提示】 蓄水后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发生了改变。
1.城市建设与自然灾害
过量开采
地下水地面沉降河口、沿海地区潮水上岸地面标高降低地面积水,桥墩、码头下沉地下管道开裂、错位及部
分建筑物被破坏地裂缝高层建筑
物的重力
2.开采矿山与自然灾害
人类采
掘地下
矿产资
源形成,大片采空区塌 陷地表沉降自然灾
害经常
发生地裂缝
       
导致       诱发
3.山区建设与自然灾害
山区工
程建设挖高填低人工边坡崩塌滑坡
4.修筑水库与自然灾害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镇利用地下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该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引起地下水的变化是________,河水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从图中提取出本地地下水过度开采的信息;二是掌握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作用。
【解析】 第(1)题,图中城镇地下水位明显降低,说明该区存在地下水过度开采问题,由此可导致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后果;第(2)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作用,森林砍伐会导致地表水下渗减弱,地下水补给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调蓄洪水能力下降。
【答案】 (1)过度开采地下水 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有可能因此诱发地震或塌方
(2)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 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水位高
教材第24页活动
1.【点拨】 分别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洪峰流量和洪水位值为左右纵坐标作图,根据表中相应数值作柱状图或折线图进行对比即可。
【答案】 如下图:
2.【点拨】 在一般情况下,洪峰流量越大,水位越高。若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也会出现小洪峰高水位的情况。
【答案】 随着年代的推移,洪峰流量减小,而相应水位却在波动中升高。
教材第25页活动
1.【点拨】 结合材料中的公害事件找出其相应的污染物。可从网络中搜寻近几十年来的公害事件。
【答案】 见下表:
公害事件
主要污染物
马斯河谷事件
烟尘和二氧化硫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光化学烟雾
多诺拉事件
烟尘和二氧化硫
伦敦烟雾事件
烟尘和二氧化硫
水俣事件
甲基汞
四日事件
二氧化硫、烟尘和重金属粉尘
米糠油事件
多氯联苯
富山事件

2.①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
1984年12月3日清晨,位于印度博帕尔市隶属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杀虫剂制造厂,泄漏出45吨液态毒气(异氰酸甲酯),导致该市2
500人丧生,双目失明、终身致残的人数达20万。
②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4月乌克兰基辅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发生猛烈爆炸,放射性物质大量外泄,当场炸死31人,13
000多平方千米土地上的100万人处于核辐射的危害中,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得了严重的放射病。
③1999年比利时“鸡污染事件”
1999年2月,比利时养殖业者发现饲养的母鸡精神越来越差,产蛋量急剧下降,鸡蛋孵化率也越来越低,一些鸡雏无力破壳窒息死亡。经调查发现,专门向生产动物饲料企业提供油脂的福格拉公司,在装有废植物油的油罐中注入了大量废机油,两种油混合后产生了有害的二恶英成分,并将这含有二恶英的油脂提供比利时的韦尔克斯特饲料厂,使该厂在1999年1月15日以来误用其混掺在饲料中出售,从而导致“鸡污染”。医学表明,长期食用“二恶英”污染的食品很可能致癌或引起慢性病。
教材第26页活动
3.【点拨】 下面把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主要影响按时空上的差别整理如下,以便大家在思考时“对号入座”。
【答案】 (1)空间上不同
地区
气候(灾害)的变化
对生产的影响
北部和西部的
温暖地区
降雨量将会增加
对农牧业有利
长江、黄河
等流域
洪水暴发频率
将会更高
不利于农业生产
东南沿海地区
台风、暴雨、风暴潮
发生频率增加
不利于农业、
渔业生产
(2)时间上不同
季节
气候(灾害)的变化
对生产的影响
冬季
温度升高,减少霜冻
延长生长期,对农业
生产有利
春季、初夏
蒸发量增大,干旱加剧,
干热风频繁
对农业、草原畜牧业
不利
夏季
降水增多,洪涝灾害
增多
对农业生产不利
教材第27~28页活动
4.【点拨】 从对大象的盗猎和其栖息地被破坏两方面分析。
【答案】 非洲大象遭厄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象牙的盗猎。20世纪70年代初,无数的非洲大象被无辜杀害,从非洲运出的80%象牙是盗猎行为获取的。1990年颁布的国家象牙禁令缓解了这一情况,但却不能根除。在野生动物管理还不太健全的国家,仍然存有为黑市盗猎的现象。为得到象皮、象肉和象牙的盗猎活动在1995~1996年间还是在急速地增长。二是栖息地遭破坏。人类到森林定居和发展农业导致许多兽群被赶到了孤立的栖息地。乡村的人象冲突造成大象受伤害甚至死亡。
教材第28页活动
5.【点拨】 认真阅读文字材料和图表、分析图表中数据的变化,便可得出答案。
【答案】 水库坝高与诱震概率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坝高越高,除了坝体自身重量外,蓄水量越大,水体重量也越大,因而坝越高诱震概率越高。
土壤侵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自然灾害工程活动土地荒漠化
读下图,回答1~2题。
1.20世纪60年代后(  )
①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 ②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 ③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④我国气温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近年来,与a、b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 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少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第1题,从图a中可以看出,全球大气CO2体积分数在逐年增加,上升趋势非常明显。从图b中可以看出,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第2题,全球气候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从季节上看,在春季时由于气温高,蒸发加剧,旱情会加剧。对全球的影响,主要是气温升高,两极冰雪融化,再加上海水的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
【答案】 1.C 2.A
3.(2013·台州高二检测)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从我国土壤侵蚀量较大的两个流域中,任选其一简述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
(2)简述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
【答案】 (1)长江流域:流域面积广,降水量大;流域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黄河流域:流域面积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植被破坏。
(2)减少泥沙含量或淤积,减轻洪涝灾害,保障通航。
4.(2013·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1)冷冻灾害主要是由气温的异常变化造成的,主要受灾体是农业,主要包括对农作物的直接损害和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间接危害。图中的信息显示,P地区位于三山夹峙地带,并且向北敞开,成为北方冷空气容易进入并且堆积的区域;同时山地地形,地势高,气温低。(2)冷冻灾害的防御措施主要包括预报预警、提高防灾意识和加强防灾管理、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等。
【答案】 (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