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江西省会昌县周田镇新圩村一块农田于2010年12月23日开始发生地面沉降事件,截至25日11时许,最大塌陷坑直径已达50米。84户457名村民紧急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专家实地勘查、分析后初步认为,主要是因为盐矿采空诱发地质沉降引起的。据会昌县应急办的消息,周田镇新圩村一块农田出现冒水情况,水柱最初喷发高达2米多。此后此块农田10余亩范围内相继出现4个喷涌点,地表多处出现东西方向长约500米、宽约2厘米至3厘米裂缝;离喷涌点中心位置100多米处,84户民房出现大小不等裂缝。
尝试探究:工程活动易产生哪些自然灾害?
提示:地面沉降、地裂缝、塌陷、地震、滑坡等灾害。了解?
各类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孕育圈层
掌握?
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
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应用?
初步应用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关注天气预报、台风等灾害预警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如乱垦滥伐、乱采滥牧等。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_________的基础上,因_____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
后果侵蚀区:耕作层流失,土层变薄→_____灾害加剧
沟谷: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
远离侵蚀区的下游:泥沙沉积,抬高河床,淤积湖泊→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一、1.2.自然侵蚀人为旱涝土地荒漠化
(1)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_________→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速度→土地荒漠化;干旱和半干旱区: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
(2)危害:土地_______下降→农牧业减产
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所导致的损害是_____性的,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所带来的损害是_____性的。
全球气候变暖
①人为原因: _____破坏和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排放
②影响:a.海平面上升→危及全球沿海地区
3.二、1.开垦草地生产力区域全球植被b.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可能破坏海洋环流
d.影响人体健康→增加罹患疾病的危险,增加传染病的防治难度和提高人类死亡率
臭氧层破坏
①元凶:人类大量排放_______等气体
②表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北极上空臭氧层变薄
③危害:损坏人体免疫力,使皮肤癌、 _______患者增多,增加传染病的发病率
2.氟利昂白内障物种灭绝
(1)原因:人类对森林、草地的大规模破坏和对生物物种的过度利用。
(2)危害: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瓦解人类生存的基础。
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地下水过量开采——_____沉降、地裂缝。
建高层建筑物——地面沉降、地裂缝。
建大型水库——诱发_____、库岸崩塌、水土流失。
筑路、建房屋、开矿、开挖土石——崩塌、滑坡。
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地下采空区→地表沉降、塌陷、地裂缝。3.三、1.2.3.4.5.地面地震教材P24“表格 城陵矶水文站洪峰流量变化与洪水水位增长”
提示: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从1954年~1998年,洪峰流量递减,水位有增高的趋势。这是由于长江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江水含沙量增加,在中下游地区泥沙沉积,河床上升,河道淤塞,泄洪能力下降。
问题:
1.大气中CO2浓度迅速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2.为保护臭氧层,应采取哪些措施?山东省荒漠化土地监测显示: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99.39万公顷,其中,风蚀面积25.33万公顷,盐渍化面积74.06万公顷。近年来,山东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及土地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手段多措并举,综合治沙,荒漠化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夏津县由于黄河故道等因素影响,历史上土地沙化问题严重。近年来,夏津县通过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不断提高沙区林木覆盖率,目前形成了以防风固沙林、“小杂果”和生态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林业新体系,治沙工作成效显著。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有什么联系?
2.土壤侵蚀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3.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地区存在的生态破坏是 ( )。
A.土壤侵蚀
B.土地沙化
C.森林枯竭
D.草原退化
【例证1】?(2)图中A地区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 )。
A.干旱时旱情加重 B.暴雨时出现山洪
C.地势高易出现霜冻 D.土地易沙漠化
(3)C地区因侵蚀发展易诱发的地质灾害是 ( )。
A.火山 B.地震 C.泥石流 D.地裂缝
答案 (1)A (2)A (3)C
如果右图表示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 )。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 ②开辟了运输航线 ③加固了防洪大堤 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练习1】?解析 图中a、b两条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a曲线起伏和缓,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小,b曲线起伏大,说明径流季节变化大,汛期时易出现洪灾,枯水期时易发生旱灾。由两条流量变化曲线的比较可知,若由b曲线变为a曲线,说明径流受到了调节作用,有可能在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库。若由a由线变为b曲线,有可能流域内植被受到了破坏,河流径流受不到森林的调节作用,出现“大雨大水,无雨无水”的现象。
答案 C生态破坏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土壤侵蚀
(1)原因: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2)危害:
【方法技巧】 土壤侵蚀成因的分析方法
分析土壤侵蚀成因应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土壤侵蚀强度,是主要原因。分析时可采用框图法: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危害【特别提醒】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
②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③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生活能源;
④规定合理载畜量。 2012年1月科学家在南极进行科考活动,主要目的之一是勘查南极本土的生命形式,以及研究由于冰架崩解后产生的新生物类型。科学家发现,千年来,南极威德尔海10 000平方千米的海床被100米厚的Larsen A冰架和Larsen B冰架覆盖着。而最近几年里,这些冰架开始崩解,因此原来这块世界最原始生态海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物种。例如,类似章鱼、珊瑚和小虾的生物。研究者们把南极海床区域的生物共分类1 000个物种。研究者认为全球持续升温导致南极冰架崩解,从而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科学家Julian Gutt称,在本次发现中有95%的生物是南极本土的,另外5%的生物是在冰架崩解后新生的。——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有何联系?
2.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有哪些?
3.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与自然灾害有何关系?
读右图,回答(1)~(2)题。
(1)能够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是( )。
A.硫氧化合物
B.碳氢化合物
C.氟利昂
D.二恶英
【例证2】?1987年南极哈雷湾
上空臭氧总量变化(2)臭氧层耗竭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是 ( )。
A.太阳红外线辐射增强导致皮肤癌
B.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使白内障患病率增加
C.酸雨增多,使森林大面积死亡
D.破坏人造卫星等航天器,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答案 (1)C (2)B
人类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人造物质破坏了环境的自然性状,通过某些自然过程的积聚和放大,将引发一系列自然灾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自然灾害不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发的是 ( )。
A.“水华”现象 B.“赤潮”现象
C.华北春旱 D.土壤污染
(2)赤潮暴发的根本条件是 ( )。
A.水体富营养化
B.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C.海域较封闭
D.水温短时间内升高
【练习2】?解析 华北春旱是原生环境问题,是大气降水偏少,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所致;赤潮和水华的根本原因是污水中含有过量N、P营养元素,是水体富营养化所致。
答案 (1)C (2)A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产生原因及后果
产生原因及后果
二、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臭氧层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四、山西吕梁市临县木瓜坪乡庞庞塔村因煤矿开采致使整个村庄塌陷。如今,村子里到处是残垣断壁、砖头瓦砾,全村几十座房屋倒塌近八成,一些尚未倒塌的院落大门紧锁,墙壁上一寸多宽的裂痕触目惊心。一些依山而建的窑洞被坍塌下来的土埋住,只露出一个黑洞,村民的家具、电视机、摩托车等物品都被埋在了废墟里。许多院子由于地面下沉变成了一座座孤岛。——山西临县因煤矿开采导致村庄塌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哪些工程活动能够引发灾害?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不考虑岩性影响,在①②③④四处修建越岭的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应该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例证3】?答案 B
11月15日广州白云区金沙洲公路突然下陷,多辆私家车陷入直径20米,深约5米的大坑中,据称地陷可能与附近一隧道工地施工有关。据此完成(1)~(2)题。
(1)过量开采地下水可能诱发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是 ( )。
A.地面沉降 B.海水入侵
C.发生地陷 D.火山喷发
解析 自然界物质和能量释放时间短,瞬间发生的灾害是突发性自然灾害。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都不属于突发性自然灾害。火山喷发虽然属于突发性自然灾害,但不是由于开采地下水造成的。
答案 C
【练习3】?(2)青岛地下多为花岗岩,适合修建地铁的主要原因是
( )。
A.不宜发生塌陷 B.岩石脆弱
C.岩石透水 D.花岗岩有层理构造
答案 A工程活动引发的灾害
【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工程活动引发灾害问题
如何分析地面沉降的原因
产生地面沉降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又有人为的,但目前大都市的地面沉降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分析过程图示如下:
1.理解开采矿山与自然灾害
如何分析修建水库诱发地震的原因
2.3.教材P24活动
提示:(1)分别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洪峰流量和洪水水位值为左右纵坐标作图,根据表中相应数值作柱状图或折线图进行对比即可。
(2)随着年代的推移,洪峰流量减小,而相应水位却在波动中升高。
教材P25活动
提示:(1)造成公害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重金属、汽车尾气等。
1.2.(2)近几十年世界上较重要的公害事件:
美国噪声污染事件:1981年,在美国举行的一次现代派露天音乐会上,当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响起后,有300多名听众突然失去知觉,昏迷不醒,100辆救护车到达现场抢救。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噪声污染事件。
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1984年12月3日,坐落在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杀虫剂厂”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毒气泄漏事故。1小时后有毒烟雾袭向这个城市,形成了一个方圆25英里的毒雾笼罩区。一周后,有
2 500人死于这场污染事故。在这一污染事故中,有15万人因受污染危害而进入医院就诊,20多万人双目失明。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年4月26日凌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组反应堆突然发生核泄漏事件,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带有放射性物质的云团随风飘到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剂量超过正常情况的100倍。事件使乌克兰地区10%的小麦受到影响。此外由于水源污染,前苏联和欧洲国家的畜牧业大受其害。当时预测,这场核灾难,还可能导致日后十年中10万居民因患肺癌和骨癌而死亡。
教材P26活动
提示:气候变暖对家乡的影响可从气温、降水变化对植物光合作用、生长期、干湿状况以及对气象灾害的影响情况等方面来思考。
3.教材P27活动
提示:氟利昂会使臭氧分解,从而破坏臭氧层,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造成人类与其他生物免疫力被破坏,病害的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增加。
教材P27活动
提示:非洲象因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而没有食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
教材P29活动
提示:水库水坝越高,地震概率越高。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