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教案 (共2个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教案 (共2个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5 08:33:06

文档简介

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第2课时
教案
(湘教版选修5)
第2课时 寒潮和台风
●课标要求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课标解读
1.结合图表资料,使学生掌握寒潮、台风的概念、成因和多发季节。
2.结合地图,使学生了解寒潮、台风的移动路径。
3.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寒潮、台风的危害。
●新课导入建议
“玛娃”6月1日下午在菲律宾马尼拉以东大约49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1日14时,其中心位于北纬14.9度、东经125.5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1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98百帕。“玛娃”6月2日两度升级,变身台风,3日晚间23时再度加强,变为强台风。
思考:“玛娃”给所经过的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42~4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影响我国的寒潮”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45~48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影响我国的台风”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问题导思]1、2、3、4 步骤3:教师通过[图表活动解读]教材P46图2-11和[例题]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台风和寒潮” 步骤4: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了解寒潮的特点、入侵路径,掌握寒潮对我国的危害。
2.掌握台风的形成、移动路径和对我国的危害。
1.寒潮的特点、入侵路径、危害。(重难点)
2.台风的形成、移动路径、危害。(重难点)
影响我国的寒潮
1.概念:寒潮是指规模较大、势力较强、温度较低的冷气流侵袭现象。
2.多发季节:冬半年。
3.特点:寒潮具有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风力强、规模大、范围广的特点。
4.源地: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
5.路径:如下图
(1)中路: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在长江以北地区以大风降温为主,江南则可以发展为雨雪天气。
(2)西路:对我国西北、长江以南以及华南地区影响较大。
(3)东路:通常只影响到我国长江以北地区。
6.危害:低温、大风对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危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等受到很大影响。
1.“白灾”和“黑灾”有何不同?
【提示】 “白灾”是由于降雪过多,掩埋了牧草,使牲畜无法放牧就食而导致的灾害;“黑灾”是指在无积雪或少积雪年份,到这些牧场放牧,牲畜因无水可饮而掉膘,还会为传染病和寄生虫的流行提供条件,导致牲畜大批死亡。
影响我国的台风
1.概念: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热带气旋的通称。
2.多发季节:每年的5~10月,尤以7~9月最多。
3.能量主要来源:水汽凝结成云而释放出的大量热能。
4.结构: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
5.路径:
路径
移动路线
登陆地区
①西移路径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移动,进入南海
在我国广东、海南沿海或越南沿海登陆
②西北路径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岛或琉球群岛
在我国福建、浙江和江苏沿海一带登陆
③转向路径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后,转向东北
袭击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
6.影响
(1)危害
①台风灾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②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台风造成的损失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有利影响: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2.我国受台风影响较大的省区有哪些?
【提示】 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苏。
寒潮与台风
【问题导思】 
1.寒潮和台风分别受何种天气系统影响?
【提示】 寒潮是受冷锋影响,台风是强热带气旋影响。
2.入侵我国的寒潮源地主要在哪些地区?
【提示】 寒潮入侵我国主要有三条路径。中路是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一带进入我国;西路是强冷空气自北极地区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南下,进入我国;东路是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经过蒙古东部进入我国。
3.影响我国台风的源地在哪个区域?
【提示】 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洋面。
4.寒潮与台风在我国多发的季节有何不同?
【提示】 寒潮主要在冬半年,台风主要是在夏半年。
台风
寒潮
源地
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西北太平洋海域最多
极地高纬度寒带地区,入侵我国的主要来自北极地区
形成条件
一是广阔的暖洋面,二是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一是广阔而寒冷的下垫面,二是流场的变化
大小尺度
直径能达到800千米,高度一般在15~20千米
直径可达几千千米,厚度伸展到6~7千米高空
标准
中心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
℃以上,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
℃以下
发生季节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7~11月最为频繁
深秋到初春的冬半年,春初、秋末最盛
影响地区
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天气可影响到低纬度区域
影响势力强弱的因素
中心气压数值的高低
来临前当地气温的高低
带来灾害
伴有狂风、暴雨、巨浪、风暴潮
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
入侵我国路径
①西移路径:影响我国广东、海南和越南一带;②西北路径:影响我国台湾、福建、浙江、江苏等;③转向路径:对我国影响不大
①中路: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一带→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河套一带→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②西路:从北极地区→西伯利亚西部→新疆→河西走廊→西北、长江以南及华南地区③东路:从西伯利亚东北部→蒙古东部→华北、东北地区→黄河下游地区扩散南下
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山脉走向阻挡,寒潮势力减弱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上界,很少受影响东西走向阻挡:
山体北侧冷空
气堆积,灾害加
剧;南侧相对温
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形成
冷空气通道,冷
空气长驱南下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2013年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生长期和生长节气上分析低温冻害对东北地区农作物的影响。
【解析】 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无霜期相对较短,抢农时非常重要,低温导致春播推迟,势必缩短作物生长时间,影响作物产量,同时农产品的质量也会降低。
【答案】 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春播推迟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10天;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
教材第46页图2-11 台风(侧面)构造示意
[图表展示]
[解图精要]
 由图中的箭头和文字说明可知:
(1)台风由台风眼、旋涡风云区和外围大风区组成。
(2)在水平方向上周围气流向中心辐合。
(3)在垂直方向上,台风眼上空气流下沉,周围空气辐合上升。
(4)离台风眼越近,风雨越大。
[图表应用]
1.台风警报中为什么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
提示:台风中心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无风。
2.下列反映台风过境的气压变化曲线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 D
提示: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强热带气旋,中心气压很低。
教材第42页活动
 【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寒潮的特点及寒潮所形成的锋面的特点及对不同地区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活动1:寒潮南下途中产生的锋面具有冷锋性质,因为是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活动2:寒潮锋面过境后,气温将大幅度下降,因为冷气团占据了原先暖气团的位置。
活动3:我国淮河以北寒潮过境时,因为冷气团前缘的暖气团水汽含量小,比较干燥,往往形成大风降温、沙尘天气,降水几率小一些。而淮河以南地区,正好相反,可以发展为雨雪天气,降水几率大一些。
教材第45页活动
 【点拨】 分析表中数据的差异和变化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活动1:东北地区由于距离寒潮和强冷空气源地近,寒潮与强冷空气活动次数最多。
活动2:地形对冷空气活动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区,冷空气能长驱直入,影响范围广;另一方面,高大山脉、山地能阻挡冷空气的进入,如我国西南地区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
教材第47页活动
 【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台风形成所需条件。
【答案】 活动1: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很小,所以不易生成台风。
活动2:高纬度的海洋上,因为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量少,水温较低无法为台风的生成提供热力条件。
活动3:台风登陆后,高温、高湿空气得不到源源补充,失去了维持强烈对流所需的能量,同时,低层摩擦加大,内流气流加强,台风中心被逐渐填塞、减弱,以至消失。
(2013·吉安期中)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台湾灾害频发,预计风灾、雨灾、霜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达100亿台币。其中以风灾为多,特别是台风,仅风灾造成的农业损失就达80亿台币。据此完成1~2题。
1.全球台风性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是(  )
A.西北太平洋
B.东北太平洋
C.西北大西洋
D.东北印度洋
2.台风是指强烈发展的(  )
A.热带或副热带陆地上的气旋
B.热带或副热带陆地上的反气旋
C.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
D.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反气旋
【解析】 台风是生成于海洋上的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最多。
【答案】 1.A 2.C
3.2010年1月2日是元旦假期的第二天,在强冷空气的敦促下,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将呈现“寒潮三部曲”——大风、降温以及雨雪天气。中央气象台为此发布2010年第一个寒潮橙色警报。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路寒潮源地是北冰洋,先后途经我国________盆地、河西走廊、________高原东侧南下。
(2)中路源地是C区域一带,从D________湖西侧南下,先后经我国内蒙古高原、________山脉、________高原、华北平原,到达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南。
(3)说明我国A、B地形区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原因。
(4)寒潮在什么季节对我国农作物危害最大?哪些措施可以减轻寒潮危害?
(5)此时,图中C区域为北半球的寒冷中心,试分析其成因。
(6)下图表示,“寒潮—大风—雪灾、沙尘暴”灾害链。视图并将下列选项填在与图中序号相应的空格内。
A.雪灾
B.低温
C.生物冻害
D.大气污染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解析】 第(1)、(2)题,要根据图中寒潮经过的地形区分析。第(3)题,主要针对高原、山地等地形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进行阐释说明。第(4)题,春秋季为农作物生长期,寒潮的突然到来,会造成急剧降温,产生冻害;加强监测和预报,采取一些保温措施,可减轻寒潮危害。第(5)题,可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影响气候的因素方面分析寒冷中心的成因。第(6)题,通过图中“农牧区白灾”可逆向推理,确定①为雪灾;分析“沙尘暴”的影响,可判定②为大气污染;低温是形成生物冻害的原因,进而可确定③为低温,④为生物冻害。
【答案】 (1)准噶尔 青藏
(2)贝加尔 阴山 黄土
(3)A为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冬季风(厚度只有2
000米)无力爬上高原,更不能对其产生影响;B为云贵高原,受重重山岭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受寒潮影响很小。
(4)春、秋季(初春、秋末)。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做好防寒准备工作;人造烟雾增加大气逆辐射。
(5)该区域纬度较高,冬季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弱;地处西伯利亚高原,海拔较高;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
(6)A D B C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受强对流天气系统影响,2012年5月24日至6月9日,山东省的济南、烟台、潍坊、聊城、德州、临邑、滨州等地遭受冰雹袭击,有的冰雹大如鸡蛋,部分地区灾害情况严重。
(1)造成该次冰雹袭击的天气系统是什么?
(2)该时段冰雹多发会给山东省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应该如何防范冰雹?
【解析】 第(1)题,冰雹是由强对流天气形成的自然灾害,是气旋活动的结果。第(2)题,5月底至6月初,山东各地正值小麦成熟时期和瓜果等经济作物的生长时期,冰雹会砸坏农作物,也会造成低温冻害,导致农业受损。第(3)题,冰雹具有突发性,因此降低其危害主要靠预报和人工消雹等措施。
【答案】 (1)气旋。
(2)造成农作物、经济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3)及时发布预报,建立预警系统;采取技术措施,撒播催化剂等消减冰雹。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第1课时
教案
(湘教版选修5)
第1课时 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
●课标要求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课标解读
1.结合实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干旱灾害的三大特征。
2.结合我国的气候、水资源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的因素,使学生理解我国不同地区干旱的成因。
3.结合我国的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方面因素,使学生理解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
4.结合实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干旱、洪涝的危害及造成的损失。
●新课导入建议
【录像播放】观看l998年长江流域抗洪抢险录像,创设情境,感受洪涝灾害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损失。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35~36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我国的干旱灾害”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37~41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我国的洪涝灾害”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 步骤3:教师通过[例1]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干旱灾害在我国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步骤4: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

步骤7: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 步骤6: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5:教师通过[图表活动解读]教材P38图2-4和[例2]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我国的洪水灾害类型”。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掌握我国干旱灾害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分布特征。(重点)
2.了解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差异,掌握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重点)
1.我国干旱灾害的特征,成因及分布。(重点)
2.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分布。(重点)
我国的干旱灾害
1.
2.成因
(1)降水方面
①降水量低于平均值。
②在季风气候区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长江以南地区
7、8月份伏旱
华北、东北地区
春旱、春夏连旱
西南地区
冬春连旱
③降水年际变化大。
(2)水资源方面: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之间水土资源的不平衡。
(3)社会经济方面:工农业生产用水量提高
①耕地复种指数的增加,灌溉面积扩大。
②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
③我国人口的增加,导致生活用水量持续增大,而工业的发展,又造成工业用水量、需水量不断增多。
1.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旱灾最为严重,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 不正确。衡量旱灾的形成及程度,不仅要看一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的降水情况和干湿状况,更要
考虑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等因素。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少,只能说明该地区比较干旱,而旱灾则还要看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程度。
我国的洪涝灾害
1.成因
(1)自然原因:由降雨尤其是暴雨所形成的。
①夏季的锋面雨带和热带气旋是直接引发暴雨的重要天气因素。
②气候异常所导致的长时间持续暴雨,是造成我国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
(2)人为原因
植被
破坏
①水土流失加重,造成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流排水不畅
②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流域汇水速度大大加快
围湖
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弱
2.分布
(1)空间分布:南方地区由于降水量大,雨季长,暴雨多,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
(2)时间分布:多发生于春、夏、秋季,以夏季最为集中。
2.我国西北地区有没有洪涝灾害?其形成原因主要是什么?
【提示】 有,主要是夏季冰雪融化形成的洪水。
我国的干旱灾害
【问题导思】 
1.由图2-2可知,华北地区是我国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干旱主要发生在哪个季节,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主要是春旱,原因是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农作物需水量大。
2.为什么我国北方地区平均受旱率、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
【提示】 ①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
②我国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③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春季农田需水量增大。
1.发生机制
旱灾
多发
中心江淮地区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华南地区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天气影响,形成夏秋旱华北
地区春季气温
回升快,蒸
发量大,雨
季还未来临,
形成春旱西南
地区夏季受西南
季风、干热
风和高温天
气影响,形
成四季均可
发生的旱灾
2.我国旱灾的地区差异
分区
旱灾类型与特点
东北区
在盛夏季节,特别是辽河与嫩江流域,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三天一小旱,五天一大旱”的旱灾
华北区
全国旱灾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长江区
旱灾多发生在7~8月,故称“伏旱”,有时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水电和城市供水
华南区
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桂西则以春旱为主。沿海地区的旱灾频率与强度均超过内陆
西南区
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伏旱发生在7~8月,以东部更为严重,四川盆地西部与北部是夏旱(5~6月)出现的高频区
(1)我国旱灾的主要成因是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旱灾严重区在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地区。
(2)利用副高的分布和雨带的推移规律理解我国干旱形成的降水因素。
 (2010·天津高考)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广西于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发生了旱灾。旱情分布见下图。
(1)据上图描述广西旱情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列举两项影响广西旱情分布的自然原因。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从图中读出广西旱情自西向东逐渐减轻的特点;二是掌握影响干旱的自然原因主要是降水和地形地质特点。
【解析】 (1)旱情的空间分布特点可由图示直接读出。(2)旱情的分布受大气降水、地表特征、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图示地区东南部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北部,因此应着重分析大气降水、地表特征等自然原因。
【答案】 (1)旱情自西向东逐渐减轻。
(2)降水量东多西少(降水量分布不均);西部坡度大(西部地势高),地表水难以保存;西部地表土层较薄,难以保持水分;西部有石灰岩分布,易造成地表水渗漏。(答出任意两项即可)
我国的洪涝灾害
【问题导思】 
1.我国洪涝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 我国洪涝多发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其中以南方地区最为严重。
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且季节分配不均。南方地区由于年降水量大,雨季长,暴雨多,是洪灾的多发区。此外,洪灾多发区,一般地势低平,河道较多,南方地区尤甚。
2.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的成因与春初秋末宁夏、内蒙古河段的洪水成因是否相同?
【提示】 不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主要是由于暴雨或长时间降水造成的;而春初或秋末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段的洪水则是由于冰凌堵塞河道造成的。
洪水灾害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出现时间
其他特点
暴雨洪水
东部季风区各
大江大河中下
游平原地区
降水多,暴雨集中;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人类经济活动不合理
4~9月
(1)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
(2)主要有台风暴雨和梅雨锋面雨两类
(3)暴雨的时空分布与洪水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
(4)地势低平的中下游平原危害最大
融雪洪水
西北、东北
高纬度山区
受气温升高影响形成
4~5月
融雪洪水,
7~8月
融冰洪水
(1)洪水受气温影响较大
(2)主要在高纬度山区容易发生
冰凌洪水
河流从低纬向
高纬流的河段
受河道流向制约,下游先封冻,上游河水水流不畅溢出两岸或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开冻,下游河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并溢出两岸形成
初冬河流
结冰或初
春河流融冰
(1)受气温影响较明显
(2)受河道流向制约明显
(3)只发生在有结冰期的河段
(4)我国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及松花江的部分河段
 依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安徽简图
材料二 淮河水系图
简述凤阳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要掌握洪涝灾害发生主要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二是从图中提取淮河水系特征的相关信息。
【解析】 洪涝灾害的发生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包括气候(降水)、地形、水系等方面。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
【答案】 凤阳地处淮河流域属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夏季降水集中;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大,无天然入海河道;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
教材第38页图2~4 我国洪涝分区
[图表展示]
[解图精要]
 由图中图例及其文字说明可知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
①从图例看,洪涝区分为四个等级——多洪涝区、次多洪涝区、少洪涝区、最少洪涝区。
②从图示看,我国洪涝灾害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其中南方地区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淮河流域、海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是多洪涝区。
[图表应用]
1.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是我国受洪水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提示:(1)自然原因:①流域面积广,流域内普降大雨,洪水流量大。②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③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①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2.华北地区是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为什么海河下游却是多洪涝区?
提示:①海河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②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流域内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大,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1.教材第35页活动
【点拨】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干旱等效频度的含义,认真读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
【答案】 从图2-2可以看出,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区域在华北平原中部,在1951~1988年这段时期内,该区域干旱等效频度在40次以上,是全国最高的。主要是因为华北平原春旱严重,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还未来临,而农耕已经开始,农作物正在生长,加上人口稠密等原因造成的。
2.教材第36~37页活动
【点拨】 认真阅读图表文字材料,分析其变化,获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
【答案】 活动1.降水相对变率的大小反映了干旱程度的轻重。相对变率越大,干旱越重,如北京、开封、汉口三城市的相对变率较大,干旱程度较重。相对变率越小,干旱越轻。如齐齐哈尔、苏州、南昌,相对变率较小,干旱程度较轻。
活动2.东北平原由于降水出现在6~9月份,易出现春夏连旱;华北平原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季出现在6~9月份,易出现春旱。
活动3.江南丘陵梅雨过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出现伏旱。
3.教材第39~40页活动
【点拨】 解答问题的关键是认真读图,获取信息分析变化,总结规律,准确组织答案。
【答案】 活动1:从图2—6看,长江城陵矶水文站流量变化:6月份受梅雨天气的影响,流量大;7月份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天气,降水量少,农业用水多,流量最小;8~9月份受降雨量较多的影响,流量又增大。结合图2-7,河流流量的变化与水位的变化呈正相关,水位高,流量较大;水位低,流量较小。
活动2:观点一正确。它与人类破坏中上游植被有关;观点二正确,它与人多地少、粮食需求增加以及人们对湖泊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观点三正确,它与乱砍滥伐等活动有关。观点四错误,它没有说明小流量造成大洪水的原因。
活动3:小流量,高水位,持续时间长。
4.教材第41~42页活动
【点拨】 认真分析图表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活动1:1990~1997年的水灾受灾和成灾规模最大,1970~1979年的水灾受灾和成灾规模最小。
活动2:1998年我国水灾严重的地区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
(2013·岳阳高二检测)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增加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我国洪涝灾害集中发生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 第1题,图示地区是我国长江的荆江河段,从图中看,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且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变率大。第2题,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生于春、夏、秋季,以夏季最为集中。
【答案】 1.A 2.B
3.2010年西南地区持续干旱,旱情不断加重,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西南五省市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09年7月。3月旱灾蔓延至广东、湖南等地以及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3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
068万亩,重旱2
851万亩、干枯1
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
526万亩;有2
425万人、1
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010年西南地区的旱灾发生的省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次旱灾严重,试分析此次旱灾的成因。
(3)旱灾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旱灾发生的省区。第(2)题,此次旱灾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从自然原因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气温较常年偏高,蒸发旺盛,特殊的地质条件,地表水缺乏等。第(3)题,可从农业、电力、人畜饮水等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 (1)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
(2)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多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西南地区为季风区,冬春季节为旱季,降雨少;气温较往年偏高,蒸发旺盛;地形崎岖,地表起伏大,地表水存留时间短;多为石灰岩分布区,容易渗水,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储藏条件差。社会经济原因:水利设施缺乏、老化和损坏严重;人们习惯靠天吃水,缺乏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
(3)农业受灾面积广,农作物歉收、减产、绝收严重;春耕困难;电力紧张;农作物价格上涨;人畜饮水困难。
4.(2013·嘉兴期末)下图为历史上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统计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是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区域,受灾也相对严重。试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方面分析原因。
(2)以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多,财产损失少。现今,同样的洪灾,死亡人数少,财产损失却巨大。简要分析其差异的成因。
【解析】 第(1)题,长江流域洪涝多发的原因有自然方面的,也有人为方面的,本题考查的仅是人为原因。主要从中上游植被破坏、中游围湖造田、下游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占据河道等方面分析。第(2)题,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可从经济发展水平、防抗灾能力差异方面分析。
【答案】 (1)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
(2)以前经济落后,对灾害监测、防御和抗灾能力低;现今,经济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强,对灾害监测、预防能力提高;但社会财富积累多,受灾后财产损失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