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4)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5 15:0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同步练习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
)
A.4~6月
 B.6~7月
 C.6~8月
 D.5~8月
2.如果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2010·四川文综)下图中各城市的大气最大降温高度(距地面高度),是连续三年中最强的15次冷空气影响的统计平均值。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反映的变化趋势,对下列各地最大降温高度的推断,正确的是(
)
A.合肥小于南宁
B.株洲大于石家庄
C.辽河平原大于洞庭湖平原
D.长江三角洲小于珠江三角洲
4.形成图示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获得太阳辐射多少
B.距冬季风源地远近
C.下垫面性质的差异
D.对流层厚度的不同
(2011·杭州模拟)2007年10月7日(农历八月廿七)16号台风“罗莎”正面袭击福建、浙江,浙江启动了防台风I级应急响应。2007年10月7日20时至8日20时,杭州主城区日降水量达到191.3毫米,刷新1963年9月12日受12号台风影响日降水量189.3毫米的记录。8日5时到8时,冷暖气流结合产生的小范围最强聚合区,正好处于杭州主城区上空,3小时雨量即达117毫米,创下历史上短时最强降雨纪录,降雨量远远超过当时台风中心区附近雨量。运河水位暴涨,超过警戒线,出现排水系统倒灌现象。40年未遇的强暴雨使杭州主城区街巷遭受罕见水灾,1
500多户居民家中进水,部分小区停水停电,19所学校被淹停课,西湖水满外溢,九大出水口泄洪。根据材料和图中信息,完成5~8题。
5.在杭州的这次强降水过程中,除了台风雨以外的降水类型还有(
)
A.地形雨
B.城市热岛对流雨
C.对流雨
D.锋面雨
6.引起这次杭州城市洪水除了降水强度大以外,最可能的原因还有(
)
A.运河交通被废,河道淤积变浅
B.城市化过程导致地面径流增加
C.杭州海拔低,排水不畅
D.正值钱塘江大潮时期,钱塘江水倒灌
7.当日,钱塘江潮水位比平常提高的原因是,杭州湾吹(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8.这次强降水过程,不可能导致的其他灾害是(
)
A.公路塌方
B.滑坡
C.地震
D.泥石流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2011·福建文综)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
(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
10.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1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度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2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1、图2,完成下列问题。(5分)
(1)台风转向点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
)
A.5~6月
B.6~8月
C.8~10月
D.10~11月
(2)图2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
)
A.5~6月
B.6~7月
C.9~10月
D.10~11月
(3)图2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的?
11.(案例探究题)请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2010年10月份以来,我国黄淮、江淮等地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五成以上,山东省平均降雨仅7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86%,气温偏高,北方部分冬麦区旱情发展迅猛。当前受旱区域十分集中,主要集中在河北南部、山东南部、河南东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和山西中南部的黄淮海中部地区。
材料二
我国季节性干旱多发区分布图
材料三
我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
(1)从材料分析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严重的主要原因。
(2)缓解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严重的主要措施是(多选)(
)
A.长江水北调
B.黄河上游水库向中下游输水
C.合理利用地下水
D.适时进行人工增雨
E.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3)图中A、B、C是我国三个干旱严重地区,但是三地区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不同,试分析说明B地区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
(4)图中,①②两地干旱灾害产生的共同原因有(多选)(
)
A.石灰岩广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比较严重
B.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短小湍急,很快注入海洋,使当地地表水缺乏
C.雨季虽长,但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冬季降水少
D.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需水量较大
E.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性缺水严重
(5)根据材料,描述干旱灾害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特点。
答案解析
1、2.【解析】1选B,2选C。由图可知,4~5月份雨带移至华南地区,7~8月份移至华北或东北地区,故应为6~7月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以后雨带应该移至Ⅰ地区,如果仍未推移到Ⅰ地区,雨带将长时间停留在我国南方,给南方带来洪涝灾害,而北方则降水较常年偏少,出现旱灾。
3、4.【解析】3选C,4选B。第3题,因为辽河平原较洞庭湖平原的纬度高,距冬季风源地近,其降温的高度就比洞庭湖平原大。A选项中的合肥较南宁纬度位置高,距冬季风源地近,降温的最大高度大;B选项中的株洲较石家庄的纬度要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冷空气造成的降温的大气高度低;D选项中的长江三角洲较珠江三角洲的纬度高,距冬季风源地近,降温的最大高度大。第4题,距冬季风的源地越近,受其影响越大,影响的高度越高,形成了我国东部纬度越高,冬季风的影响高度越高的规律。
5~8.【解析】5选D,6选B,7选D,8选C。第5题,由材料可知,除了台风雨之外,还有冷暖气流强烈聚合产生的暴雨,即为锋面雨。第6题,城市洪水,除了与气象因素有关之外,还与人类活动有关,如城市化导致地面硬化,雨水不易下渗,致使出现城市暴雨时地表径流大。第7题,此时台风中心位于杭州湾以南,根据北半球低压系统气流水平运动方向为逆时针辐合可知,此时杭州湾吹东北风,使得海水向陆地运动增强,潮水位提高。第8题,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与强降水无关。
9.【解析】第(1)题,由示意图可知3、4月份月雹日最多,判断出春季是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而降水成因可从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强烈抬升——锋面成因;地面温度升高,对流加强——对流成因两方面分析。第(2)题,冰雹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易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防御措施可借鉴类似的、比较熟悉的气象灾害如寒潮加以分析。
答案:(1)春季。
春季冷暖气流常在该省交汇,易使暖气流强烈抬升;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对流加强。
(2)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
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10.【解析】第(1)题,图1中实线代表纬度,虚线代表经度,从图中可以看出,5月至8月,台风转向点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8月至10月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10月至11月由东北向西南移动。第(2)题,根据图2中可知,当台风中心靠近台湾东部沿海时,台风中心位于20°N~25°N,120°N~
130°N,对照图1,可知此台风可能出现在6~7月。第(3)题,台风的危害由狂风、暴雨、风暴潮造成。
答案:(1)C
(2)B
(3)狂风、暴雨、风暴潮。
11.【解析】旱灾在我国的影响范围广、发生频次高、持续时间长。我国不同区域干旱的成因、特点也有所不同,B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稀少,出现伏旱。
答案:(1)北方冬麦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受锋面雨带推移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夏季),冬春季节降水少;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的年际变化大,2010年北方冬麦区的降水较常年偏少;此时恰逢冬小麦播种出苗期间,需水量大。
(2)ABCDE
(3)夏季7、8月份。
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4)CD
(5)干旱灾害在我国地区分布广,东部季风区危害较严重;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季节性明显(有时持续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