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练 长征胜利万岁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悉,被誉为“地球的红飘带”的贵州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即将投入试运行。艺术馆立足于长征文化资源,运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声场等最新科技手段,从多重叙事角度,完整串联长征中的①________,沉浸式、全时空地再现长征故事,演绎长征文化的新时代意义。
指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地球的红飘带”一词来源于著名作家魏巍创作于1987年的描述中央红军长征完整过程的同名长篇小说。艺术馆在很多方面和“红飘带”概念②________,比如,在建筑设计上,主创设置两条南北方向的红飘带,这两条飘带在艺术馆的南侧承担整个建筑物的屋面或墙面,在北侧成为景观的栈道或小品,实现了建筑与景观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建筑与景观③________。在艺术创作上,主创将“红飘带”成为一条贯穿整个观演过程的线索,使观众在场馆内能隐隐看到虚拟的一条红飘带出现在胜利丰碑的旗帜下,让观众真正沉浸在长征精神氛围中。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将为贵州乃至全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培养下一代爱国主义精神提供资源与场域。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__①__?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__②__,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__③__,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题。
从赣南、湘西、四川嘉陵江、河南何家冲出发的4支红色大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名字:长征。虽然,这支队伍当时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作为一部无与伦比的伟大史诗——长征,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启示?
(一)
一条长征路,是一条鲜血浸透的红飘带。
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在内的4支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有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途中。张震将军回忆湘江之战时说,仅他们一个团,就顶住了敌人一个师又一个团的兵力。鲜血,染红了湘江,染红了一座又一座山头。突破包括湘江在内的四道封锁线后,在不到50天的时间内,出发时8.6万人的中央红军,就锐减到了3万人。
“再大的牺牲,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从赣南一直征战到陕北的老红军唐进新回忆说,每一战都有大批战友倒下,“但活下来的人毫不退缩,因为我们有红色的理想”。这红色理想,就是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共产党人创建的红色政权,点燃了像唐进新一样的劳苦大众心中的理想之火,也激发了他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雪山草地,是许多老红军难以忘怀的地方。多少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勇敢生命,倒在了川西水草地上。老红军李中权回忆说:“饿得摇摇晃晃,连抬腿的力气都没有。可一旦爬起来,就向前走,向着党中央的方向走!”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战士的生命意志和能量空前迸发:粉碎了3倍、5倍乃至10倍于己的强敌的围追堵截……他们身后,留下的是惊人的数字: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 18座,其中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跨过大河 24条,历经11个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
(二)
一条湍急的河流横亘在红军北上的道路上。这,就是大渡河。
杨得志率领的红1团,从数百里之外突然出现在安顺场渡口。17勇士从浪尖上突向对岸。船少人多,大队人马无法迅速渡河。杨成武指挥的红4团以昼夜行军240里的神速,奔袭到泸定桥,在敌人未来得及毁掉桥时,22名突击队员冒死爬上了摇摇晃晃的铁索:一个战士中弹跌入河中……其余的人仍奋力前进。红军冲到了对岸。
历史的昭示在于,在濒临生死绝境的关头,成立14年的共产党人痛定思痛后,行使了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权力。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的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长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全局上的指导地位。面对兵力对比悬殊局面,毛泽东以一系列军事史上罕见的手笔,指挥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实现了遵义会议确定的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
长征,检验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党的领袖与普通的士兵生死相依、情同手足;红军指挥员一马当先,冲锋在前。
在彝族聚居的大凉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不仅使红军通过了这方多少年来没有一支汉族军队通过的地方,而且点燃了民族解放的火把。长征道路上,红军先后经过了瑶、苗、回、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成千上万的民族兄弟加入了队伍。红军的模范行动,使沿途2亿群众耳目一新,认识到红军是完全不同于任何旧军队的人民军队。
(三)
在奠基陕北的第3年,史沫特莱来到延安。是时,由长征大军改编的八路军正浴血奋战在抗日战场上。这位美国女记者在她《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写道:长征虽已结束,红军仍在创造历史。
经过长征考验,红军的意志、毅力,都发生了飞跃。正是这些人,成为民族独立的中流砥柱。抗战爆发后,参加过长征的炊事员、卫生员都能到敌后发动起一片群众。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都参加过长征。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中的9位,10位大将中的8位,以及90%以上的上将、中将和少将,都经历过长征的考验。
从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三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它们的源头,无不来自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
事实上,从长征结束的那天起,长征及其精神的影响,就开始超越国度。美国总统罗斯福看过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后,曾3次约见这位年轻人。今天,在长征路上,仍有众多外国人,沿着红军足迹一路追寻。在他们眼中,跨越中国西部的长征和横穿中国北部的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强渡大渡河的孙继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做了我军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的司令员。指挥那场战斗的聂荣臻,成了我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开拓者。长征胜利35周年时,聂帅亲自选址,把卫星发射场建在了大凉山。当一枚枚火箭从这方千百年来只有火把的地方直射云霄时,全世界都看到了尾翼上两团鲜明的标记:长征。
长征,已经留在了人类的史册上。长征精神,将继续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奋斗进程中。
(摘编自贾永《长征启示录——献给长征胜利70周年》)
6.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军长征困难重重,损失巨大,革命力量锐减,但磨砺了战士的意志,激发了英雄气概。
B. 长征所过之处自然环境恶劣,如雪山草地,红军因此造成的牺牲比与敌人交战的牺牲严重。
C. 通过长征,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全局范围内的指导价值得到检验与公认。
D. 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长征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川黔滇四渡赤水、湘江之战、巧渡金沙江……实现了遵义会议确定的渡江北上方针。
B. 长征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引、将士团结、军民同心、百姓拥护等是分不开的。
C. 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三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与长征精神密切相关。
D. 长征胜利35周年时,聂荣臻选址把卫星发射场建在大凉山,这里是当年刘伯承与小叶丹会盟的地方。
8. 毛泽东写了不少长征题材的革命诗词。下列诗词内容,与长征无关的一项是( )
A.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C.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D.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9. “长征,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启示?”这句话是这则通讯的写作中心。请结合文本内容,提炼三个关键词,分别进行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这则通讯是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写作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练 长征胜利万岁
1. 示例:①峥嵘岁月 ②遥相呼应 ③浑然一体
解析:第一空,语境是说艺术馆运用科技手段完整串联长征的岁月,再现长征故事,故可填“峥嵘岁月”。第二空,根据原文“比如,在建筑设计上,主创设置两条南北方向的红飘带,这两条飘带在艺术馆的南侧承担整个建筑物的屋面或墙面,在北侧成为景观的栈道或小品,实现了建筑与景观的有机结合”可知,艺术馆在很多方面和“红飘带”概念应该是互相照应、互相配合的,故可填“遥相呼应”。第三空,根据原文“实现了建筑与景观的有机结合”可知,此处强调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故可填“浑然一体”。
峥嵘岁月:指不平凡的岁月。遥相呼应:远远地互相照应、配合。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2. 示例:“地球的红飘带”一词指代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来源于著名作家魏巍的同名长篇小说,该小说创作于1987年,描述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完整过程。
3. 主创将“红飘带”作为一条贯穿整个观演过程的线索,使观众在场馆内能隐隐看到一条虚拟的红飘带出现在胜利丰碑的旗帜下。
4. 示例:①请问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长征吗 ②只有红军的道路 ③没有共产党(或:没有中国共产党)
解析:第一处,横线处以问号结尾,说明这是一个问句,由其后的回答“没有,从来没有的”可知前面应是问其有无,故可填“请问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长征吗”。第二处,根据原文“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可知,前面应是“只有……”;再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强调的应是红军道路的正确性,故可填“只有红军的道路”。第三处,根据后文“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这一否定句可知,此处应是假设了一种情形;再根据前文“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可知,此处应是在假设没有共产党的情况,故可填“没有共产党”或“没有中国共产党”。
5. ①比喻,将长征比作“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生动形象地体现了长征的重要意义,引出下文的具体阐释。②排比,四个“长征是……”,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突出强调了长征的重要作用。
6. B “红军因此造成的牺牲比与敌人交战的牺牲严重”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多少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勇敢生命,倒在了川西水草地上”可知,并没有比较红军长征牺牲与交战牺牲的严重性。
7. A “湘江之战”错误,根据原文“毛泽东以一系列军事史上罕见的手笔,指挥红军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可知,没有“湘江之战”。
8. C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离开故乡韶山途经长沙所作,与长征无关,长征开始时间是1934年。
9. ①理想:支撑红军将士坚定向前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即便面对死亡也不停止前进步伐。②道路:中国共产党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坚定了革命方向,牢牢掌握了中国革命的命运。③精神:“长征精神”铸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创造新篇章。
10. ①真实性。以具体数据、鲜活事例为材料,客观反映长征时期的具体情况,揭示其意义;引用长征将士的回忆语,给读者直观感受。②文学性。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中融入抒情、描写;语言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情感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