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练 *大战中的插曲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①________的顽强意志。新时代的青年应当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爱国情怀、斗争精神和创新意识,为青春成长输送精神养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奋勇前行。
无数中华儿女心怀祖国,不顾个人安危,②________。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热血铸忠诚。惊天动地的故事被写就了。他们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谱写了感人的爱国主义篇章。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像抗战先烈那样,将理想信念植根于灵魂深处,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无数中华儿女③________,经过14年的浴血抗战,终于夺取了胜利。新时代的青年,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在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上,敢于向一切困难亮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跑,我们勇毅前行,接续奋斗,艰难困苦怎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日机开始对重庆进行日夜不停的“疲劳轰炸”,几乎每日都有一百多架飞机分炸四川各地,其目的是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至十三日,一周之间,日以继夜,无六小时之间隔。重庆市内饮水与灯光皆断,人民断炊,无家可眠,如在炼狱,但在这种凌虐下,抗战意志却更为坚强。
有一日,日机轰炸沙坪坝,要摧毁文化中心精神堡垒,我家屋顶被震落一半,邻家农夫被炸死,他瘦弱的母亲坐在田坎上无休无止地哭了二天三夜。我与洪婵、洪娟(我爸爸好友洪兰友伯伯的女儿)勇敢地回到未塌的饭厅,看到木制的盆中白饭尚温,她们从厚厚的炮灰中摸出碗筷,竟然吃完了一碗才回学校。当天晚上,下起滂沱大雨,我们全家半坐半躺,挤在尚有一半屋顶的屋内。那阵子妈妈又在生病,必须躺在自己床上,全床铺了一块大油布遮雨,爸爸坐在床头,一手撑着一把大油伞遮着他和妈妈的头,就这样等着天亮……
那就是我最早的青春岁月的场景。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即使只有十七八岁,也磨出强烈的不服输精神,也要发出怒吼。
4. 文中画横线部分,强有力地回应了前文“其目的是摧毁中国人的抗战心防”,请从句间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题。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大力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系列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系列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形成了特区精神、劳模精神(包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系列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系列精神。这些内涵丰富的精神共同构筑了彰显中国共产党精神品质和精神力量的完整精神谱系。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非常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了独具特色的精神谱系。今天,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为开创新局面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赋予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勇于自我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继续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百多年前,面对灾难深重、积贫积弱的中国,一批先进分子创建了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此后,无论弱小还是强大,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坚持与人民风雨同舟,始终不忘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精神表达,只要我们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雷锋精神到杨善洲精神,从红旗渠精神到抗疫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鼓舞着党和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又蕴含着人类追求生存发展的普遍真理,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和强大生命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传承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继续将其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和基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结合我们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一路走过的光辉历程,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开展系统研究、关联研究、比较研究,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挥作用提供丰富的学理支撑。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解读诠释,向干部群众讲清楚精神谱系的基本构成、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驳斥歪曲党的历史、亵渎英雄、贬低经典的错误观点,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既要运用好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历史遗存,也要运用好新型科学技术手段。应顺应传播趋势,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融合,利用好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强网上红色精神展厅等阵地建设,强化对先进典型、英雄楷模的宣传,深入讲好革命故事、党的故事。加强传播方式和话语方式创新,运用好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真正入脑入心。
红色资源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活教材。要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明确职责分工,确立工作规范,理顺体制机制。整合工作力量和资源,推动跨区域交流合作,提升研究开发水平,携手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和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发掘保护利用好承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遗址、遗迹、场馆、文物等,特别是把一些标志性教育基地建设成传承精神谱系的生动课堂。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仅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滋养灵魂的重要资源,也是人民群众提升道德境界的重要载体。要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教育与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运用好基层文化阵地和各类活动平台,精心培育根植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滋润广大群众的心田。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蕴含的价值目标、价值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起来,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徐连林、彭世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6.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精神表达,其源头是伟大建党精神。
B. 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兴党兴国的保障。
C.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不竭动力。
D.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仅有助于党员加强党性修养,也有助于人民群众提升道德境界。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虽形成于不同时期,但都体现了勇攀科技高峰的追求。
B.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着人类追求生存发展的普遍真理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
C. 中国共产党能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就在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D.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国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坚强精神支撑,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8. 下列选项,根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战中的插曲》—延安精神—聂荣臻
B.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劳模精神—张秉贵
C. 《长征胜利万岁》—长征精神—杨成武
D.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科学家精神—屠呦呦
9. 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作者认为传承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应有哪些方面的举措?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练 *大战中的插曲
1. 示例:①百折不挠 ②视死如归 ③前仆后继
解析:第一空,根据原文“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顽强意志”可知,此处强调中国人民的意志坚强,故可填“百折不挠”。第二空,根据原文“无数中华儿女心怀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可知,此处强调无数中华儿女勇敢无畏、不怕死,故可填“视死如归”。第三空,根据原文“经过14年的浴血抗战,终于夺取了胜利”可知,此处强调中华儿女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精神,故可填“前仆后继”。
百折不挠: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2. 示例: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诚、写就了惊天动地的故事、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谱写了感人的爱国主义篇章。
3.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生动,更形象地写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接续奋斗。②“艰难困苦怎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突出了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
4. ①运用转折关系阐释直面死亡的勇毅。面对不分日夜从天而降的死亡,幸存者用越磨炼越强韧的生命力予以回应,毫不畏惧。②运用假设关系进一步展示年轻人的抗战意志。在幸存者中仅仅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尚不服输,更何况其他成年人呢?③运用递进关系具体展示抗战心防。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不仅有不服输的内在精神,更要发出怒吼,回击敌寇。
5. 细节描写。“厚厚的炮灰”这一细节表现出轰炸现场之惨烈。“白饭尚温”“吃完了一碗才回学校”等处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两位友人的勇敢坚韧,面对敌军的轰炸,还能冷静从容地吃饱饭去学校。“竟然……才……”的叙述,也精准刻画出“我”内心对“她们”的敬佩之情。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
6. B “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偷换对象,原文说的是“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兴党兴国的保障”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精神财富”。
7. C “就在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非常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了独具特色的精神谱系”可知,还有其他原因。
8. A “延安精神”对应不当,应该是“《大战中的插曲》—抗战精神—聂荣臻”。
9. ①文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展开论证(或:文本论证逐层深入,逻辑严谨)。②文本先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和具体内容。③再从多方面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④最后强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路径。
10. ①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解读诠释,增强研究阐释的学理性。②运用好新型科学技术手段,加强传播方式和话语方式创新,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③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增强资源利用统筹性。④与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增强文化活动的大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