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文同步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文同步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5 20:2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练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在国际上,我们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首先是和苏联及各新民主国家团结在一起,使我们的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斗争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是永远胜利的。
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①________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②________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③________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2. 下列各句中,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
B. 这一事实证明:人能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创造人。
C. 张华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D. 同学们:今年恰值我们中学毕业20周年,有人建议举办一次同学聚会。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们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空军和海军。”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是一次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并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人民团体代表参加的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基本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召开的。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著名讲话。
阅读毛泽东的这篇讲话稿,①要注意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历程,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②理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③体会毛泽东这一宣告体现的深入透彻的深刻含义,④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
毛泽东在改天换地的伟大时刻,在回顾过去中论证了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立足当下,对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作出了规划;在描绘民族振兴的壮丽蓝图中展望未来。学习时,注意分析作者围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阐述了哪些具体内容,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4. 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近年来,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但是,在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关系上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甚至有学者将红色文化完全等同于革命文化,这既不利于把握革命文化在铺就红色文化的“红色底色”中的奠基作用,也不利于拓展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因此,需要正确认识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
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有着共同的“根”,二者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厚植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现实土壤,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给养,为革命事业的生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生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二者根源一致、同向同行,共同印证了宏伟瑰丽的党史和国史。
回望历史长河,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兴起于五四运动,以五四精神为最早的精神文化形态,并以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为创造主体,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各个时期都有具体的创造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间有多少疾风骤雨、惊涛骇浪,又经历了怎样的蜿蜒曲折,这段红色历史宛如一幅雄壮画卷,映入眼帘。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一个时代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主旋律;而红色不仅象征着革命、信仰,还有着浓厚鲜明的红色政治色彩,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在本质规定性上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各有侧重。
在“三大改造”完成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曲折发展时期,二者的文化历史也有所不同。革命文化可以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而红色文化则没有先进落后之分,此阶段的革命文化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走向极左,而这正是对红色文化科学导向的偏离。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即在改革开放前期,外来文化侵袭和冲击我国主流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不足,使得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地位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削弱。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二者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且各自依托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挥着独特的文化功能。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对于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二者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前者为后者的历史根基,后者又为前者的当代呈现。
在共同的历史大背景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自觉进程,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同频共振,呈现同向同行、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等显著的社会变革时期,还体现在改革开放至今,二者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各方面形成的协同效应上。
(摘编自钟帅《对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内在联系的三维审视》)
材料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包含的民族性格与情结,为“红色”作为象征符号并被广泛认可奠定了文化基因。在自然崇拜基因中,古人对太阳、火和血液的崇拜最突出;在国家意识基因里,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权力、喜悦、激烈、鲜血等;在民俗文化基因中,有红白喜事、贴年画、红腰带、红娘等习俗说法,还有五色说、五行说等,民俗文化是民众所创造、共享和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有着突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红色是一种政治派别的象征符号,是一种政治理念的象征符号。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红色的革命的大旗,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大旗。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赤化”革命,许多革命根据地纷纷提出“赤化全国”的革命目标,处处红旗招展。徐向前在回忆录中说,真是“赤化了的天下”。这些红色符号的建构反映出当时的革命特色和目标。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历程,“红色”作为政治符号被广泛运用。譬如,组建的第一支军队被命名为“红军”,开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被称为“红都”,还有南湖的红船、井冈山的红旗、抗日的烽火、闪闪的红星以及与红色文化一脉相承的“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并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人们以穿红、唱红、演红而感到无上荣光。
象征符号作为一种人为符号,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并且是可以通过传统、学习来继承的。政治传播的起点是政治现实的符号化,将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用符号来概括,再将符号化了的事物纳入,从而使受众形成统一的认知与意识。在视觉艺术里,色彩是情感元素,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红色”就不再是单纯的物理性元素,而是一种具有革命、战火、流血、牺牲、信仰等象征意蕴在内的政治情感,被纳入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之中。“红色”渐渐在重大场合中被使用,并被冠以“中国红”的称号。
新时代,新征程,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就必须对“红色”这一象征符号有正确的认知,深刻把握“红色”象征符号的意蕴与内涵。
(摘编自张改《红色文化之“红色”探源》)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不是完全等同的两个概念,二者在内涵上各有侧重,文化历史也有所不同。
B. 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都是革命事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力量源泉。
C. 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同根同源、同向同行,这一特点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
D. “红色”作为政治符号被广泛运用,既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相关,也与我们党的革命目标相关。
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四精神是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最早的精神文化形态,所以也是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根源。
B. 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关联交织,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历史根基,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当代呈现。
C. 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具有一致性,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时要发挥其协同效应。
D. 只要正确认知并深刻把握“红色”这一象征符号的意蕴与内涵,就一定能在新征程上取得伟大胜利。
8.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坚持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做法的一项是(  )
A. 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革命历史、传统文化、国情社情等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力度。
B. 从自身做起,尽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富强贡献力量,做一个爱党、爱国家、爱脚下这片土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C. 媒体应该持续做好舆论导向,学校、机关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观革命斗争遗址,了解红色传统文化。
D. 全国各地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看革命题材电影、书籍,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热爱祖国、敬仰先烈和敬重英雄的社会风气。
9.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这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国人对中国红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中国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中国红”这一民族认同心理的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练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 示例:①艰难 ②艰苦奋斗 ③不可避免
解析:第一空,语境形容过去的岁月非常困难,故可填“艰难”。第二空,语境指我们要保持不畏艰难、拼搏努力的良好作风,故可填“艰苦奋斗”。第三空,语境指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文化建设的高潮也必然会出现,故可填“不可避免”。
  艰难:困难。艰苦奋斗:指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的顽强的斗争精神。不可避免:指不能使不发生。
2. B B项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冒号均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如“说”“例如”“证明”等)之后,表示提示下文。A项,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表示注释和说明。C项,表示总结上文。D项,用于书信、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之后。
3. ①原句用递进句式,突出表现了我们空军和海军的薄弱,及建设强大空军和海军的迫切性。②原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续使用“强大的”,强调了要建设强大军队的奋斗目标和决心。
反复:写文章时有意让一个词语、句子或段落重复出现的修辞手法,起到增强语气或语势、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更加整齐有序。
4. ①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历程”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调换位置;③删除“深入透彻的”或“深刻”。
5. 示例:回顾过去,论证了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立足当下,规划出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展望未来,描绘出民族振兴的壮丽蓝图。
6. C “这一特点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于文无据,根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二者根源一致、同向同行,共同印证了宏伟瑰丽的党史和国史”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始终贯穿”。
7. C A项,“也是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根源”曲解文意,根据“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有着共同的‘根’,二者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厚植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现实土壤,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给养”“以五四精神为最早的精神文化形态,并以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为创造主体……创造发展”可知,五四精神并非根源。B项,“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历史根基,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当代呈现”曲解文意,根据“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对于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二者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前者为后者的历史根基,后者又为前者的当代呈现”可知,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历史根基,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当代呈现。D项,“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新时代,新征程,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就必须对‘红色’这一象征符号有正确的认知,深刻把握‘红色’象征符号的意蕴与内涵”可知,二者之间并非必然关系。
8. B “从自身做起,尽自己的努力”,强调个人正确的做法,但没有具体体现“坚持和弘扬红色文化”。
9. 总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开头部分先破后立,提出“需要正确认识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观点;然后分别从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联系与不同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总结将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置于共同的历史大背景下呈现出来的特点。
10. ①红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②受红色文化的激励,中国人民经历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对红色产生了深刻认同;③红色被纳入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中,并被广泛宣传与弘扬,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红色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