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3)

文档属性

名称 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5 15:0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下图为发生在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北纬23.0度,东经101.1度)
的一次6.4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普洱通往宁洱县的交通中断,滚石随处可见,公路已变形成台阶状。据此完成1~4题。
1.云南是我国的地震多发省份,原因是(
)
A.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2.这次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大的原因有(
)
①震源浅
②位于旅游景区
③震中及附近人口密集
④该地工业发达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滚石随处可见,公路已变形成台阶状”反映了同时引发的灾害有(
)
A.岩崩、滑坡
B.滑坡、泥石流
C.岩崩、泥石流
D.雪崩、滑坡
4.“公路已变形成台阶状”反映了(
)
A.挤压断裂
B.挤压成褶皱
C.拉张断裂
D.外力作用强
(2010·浙江文综)某市泥石流易发生在下列三项条件都同时具备的地方:(1)河道;(2)陡坡;(3)大量松散土石分布。该市的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后,处理分析得出表4,如图甲。读甲、乙两图,完成5、6题。
5.图乙中,符合该市河流流向的选项是(
)
A.
a
B.
b     
C.
c     
D.
d
6.该市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是(
)
A.甲、庚  
B.丙、庚  
C.乙、丁  
D.戊、辛
7.不考虑岩性影响,在下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修建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0·北京文综)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读图,从地形和降水条件分析,最易发生泥石流的网格区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2010年3月10日凌晨1时30分左右,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县城西约1千米的双湖峪村石沟发生山体滑坡灾害,滑塌的约9万方土将25间房屋和44人埋压。榆林市、子洲县两级政府迅速组织实施救援工作,最终造成27人死亡,11人受伤。陕西省政府称此次山体滑坡为自然形成的大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
材料二
去冬今春以来,子洲县出现连续多次降雪,累计降水74.9毫米,往年同期降水均值为18.9毫米。
材料三
受灾村民的窑洞建于1999年,房屋建于2002年,受地形条件限制,建筑物前紧邻大理河,背靠百余米的高陡斜坡。
材料四
见下面组图
(1)结合图文材料,简述滑坡的危害。
(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此次滑坡的自然原因。
(3)结合材料,分析该次滑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大的原因。
10.(案例探究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材料一
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唐家山堰塞湖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最大堰塞湖。
材料二
甲、乙两图为汶川地震的震中、震源示意图
材料三
丙图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
(1)甲图中,印度洋板块以每年50毫米的速度向_________________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同时,高原物质向____________(方向)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地区沿龙门山构造向东挤压,这种挤压受到_____________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经过长期的构造应力能量的累积,最终在汶川地区发生突然释放。
(2)从乙图信息可以看出,汶川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
(3)据图丙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
(4)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答案解析
1~4.【解析】1选B,2选B,3选A,4选C。第1题,云南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的东北边界,故应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第2题,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仅有5千米,震源浅,加之震中距离人口密集的普洱市较近,故地震损失较大。第3题,由“滚石”、“公路已变形成台阶状”可知,此处发生了岩崩和滑坡。第4题,“公路已变形成台阶状”说明岩层在张力(内力)作用下断裂并错位。
5、6.【解析】5选A,6选D。本题以地理信息数字为背景,主要考查对地理信息的判读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从河流分布与坡度分布入手分析,明确河流流向,结合土石分布确定泥石流出现的区域。第5题,图甲中根据河流分布可得出河流所处的位置在甲、庚、丙、戊、辛处,根据坡度分布可知图中西南方地势高,东北方地势低,从而得出河流干流由西南向东北流。第6题,结合泥石流形成条件,有河道的是甲、庚、丙、戊、辛处,具备陡坡条件的有甲、庚、戊、丁、壬、辛,有充足松散土石分布的是乙、丁、戊、辛,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只有戊、辛两地。
7.【解析】选B。滑坡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控制性因素:图中①、③不存在软弱面(岩层之间交界面)。②、④有软弱面且软弱面与山坡体倾向一致,故容易发生滑坡。
8.【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形成原因,以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图,我国西南地区地势高耸崎岖,又因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如果再加上植被破坏,很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选项D正确。而图中的①地多暴风雪、融冰水灾和沙尘暴等灾害,②地多沙尘暴等灾害,④地为黄土高原地区,多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等。
独具【规律方法】泥石流的成因
泥石流的成因分析,一般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地形,坡度陡峻、山谷深的地方易发生泥石流。二是岩石状况,岩石比较破碎、松散的地方易发生泥石流。三是多暴雨、降水强度大的地方易发生泥石流。四是植被覆盖情况,植被破坏严重、植被稀疏的地方易发生泥石流。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题,滑坡危害主要体现在滑坡体沿滑动面下滑后,对坡上、坡下的资源、人类经济活动产物造成破坏,并造成人员伤亡。第(2)题,滑坡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地质地貌条件、气象条件、植被发育状况等几个方面回答。第(3)题,由材料一可知,该次滑坡发生在凌晨,人们处于睡梦中,逃生机会少。由材料三可知受灾村民房屋、窑洞建于大理河与高陡斜坡之间的狭窄地带,滑坡体没有足够缓冲区,同时也说明了村民防灾意识薄弱。
答案:(1)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①坡体地形高陡,黄土体土质疏松,多裂隙,在降水、重力等综合影响下岩土体易失稳。
②积雪融化,大量渗入土体,使坡体自身重力增大,降低了土体强度;黄土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在冻融作用的影响下,易引发黄土崩塌。
③植被覆盖差。
(3)①发生时间:发生在凌晨,逃生机会少。
②受地形条件限制,没有足够的有效缓冲区,滑坡体直接压覆、冲击房屋。③村民防灾意识薄弱。
10.
【解析】本题考查地震的成因、危害及特征。第(1)题,结合图甲可回答。第(2)题,从乙图中可读出汶川及周围的地形特征以山地为主。因此,地震发生时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第(3)题,由图丙可看出极重灾区沿河谷分布。第(4)题,堰塞湖的形成与地质条件、地形、气候等条件有关。
答案:(1)亚欧
东北
四川
(2)多山地
崩塌、滑坡或泥石流。
(3)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
(4)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