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25 22:0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花样游泳的泳池配有水下扬声器,当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它的速度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2.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声的回音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C.钟还在振动 D.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3.如图所示,这是倒车雷达,如果倒车雷达发出超声波信号0.01s后接收到回声,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障碍物与车的距离为(  )
A.1.7m B.2m C.3m D.3.4m
4.如图是一款新型蓝牙跑步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的声音。以上听到的声音,传播介质分别是(  )
A.固体 固体 B.固体 气体
C.气体 固体 D.气体 气体
5.根据所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判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有物体的振动和传播的物质,就一定能得到声音
B.有声音,就一定有振动的物体
C.在声的传播中,声源的位置并没有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波动
D.声音是在生物的听觉范围内所能感觉到的一种振动
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7.图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该同学的身高为(  )

A.1.70m B.1.65m C.0.85m D.0.80m
8.下列有关声音的现象中,不属于声音反射的现象是(  )
A.教师在教室中说话,听起来比操场响亮得多
B.雷电交加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
C.北京天坛的回音壁,能产生奇妙的声学现象
D.岸上人说话,能把水中的鱼吓跑
9.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力敲响音叉,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能看到小球被弹开。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乒乓球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
C.该实验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D.该实验把音叉的振动转换成乒乓球的振动
10.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约为(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 m/s,且保持不变)(  )
A.28.33m/s B.13.60m/s C.14.78m/s D.14.17m/s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光点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激光笔固定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此实验说明了 。
12.如图所示,牛牛同学用力击鼓,鼓面 而产生鼓声,图中出现的波纹夸张地表现了鼓声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13.如图是小明用发卡制作的发卡琴,发卡琴发出的声音是由发卡 产生的。
14.神舟十七号于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发射,火箭起飞时会产生巨大轰鸣,轰鸣声是由火箭发射时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爆炸而剧烈 产生的,电视屏幕前观看直播的观众听到的轰鸣声是通过 传至人耳的。
15.如图所示,声音是通过 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在声波的传播过程中,振动的空气 (选填“没有随着”或“随着”)声波向前移动。声波实际上是声源振动的 和 通过周围的物质传播开去。
16.回声
(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 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2)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以上时,人耳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原声和回声。当声速为340m/s时,障碍物距人耳至少为 m。
(3)回声的应用
①加强原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会觉得声音更 。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
②回声测距:当声源静止时,声音从发出到碰到障碍物反射回声源处所走过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 倍,即,其中t为从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v声为声音的传播速度。
三、实验题
17.如图所示,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移近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当两名接触时,可观察到泡沫塑料小球被音叉反复弹开的现象。如果音叉不发声就观察不到此现象。乒乓球在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听到和看到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选填选项符号)
A.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B.既不能听到声音,也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C.不能听到声音,但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D.能听到声音,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
四、计算题
18.猎人站在平行陡峭的山谷里放了一枪,放枪的位置距右侧山崖,后他听到第一次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求:
(1)多长时间猎人能听到从右侧山崖反射回来的回声?
(2)两次回声的时间间隔是多长?
(3)山谷的宽度是多少米?
五、综合题
19.做一做:
请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部“土电话”,完成后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交流与展示。
要求:(1)成品完整美观。
(2)能使用“土电话”传声,传声效果好。
(3)制作过程中安全意识强,合作性好。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B C A B D A D
1.B
【详解】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都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因此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中时,声速变小,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C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停止敲击大古钟,钟声仍未消失,是由于大古钟仍在振动,仍在发声,故C符合题意,ABD错误。
故选C。
3.A
【详解】超声波到达障碍物所用的时间
障碍物距汽车的距离
s=vt=340m/s×0.005s=1.7m
故选A。
4.B
【详解】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振动的频率范围如果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人也听不到声音,故A错误;
B.振动的物体产生声音后向远处传播,此时的物体虽然不再振动,但远处的人仍然可以听到声音,故B错误;
C.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各种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故C正确;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①即使没有生物的感觉,物体的振动照样产生声音;②若振动的频率范围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人耳也听不到声音,故D错误。
故选C。
6.A
【详解】A.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是因为声音通过水传到鱼的耳朵,因此鱼被吓跑,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故A符合题意;
BCD.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哗哗”的流水声都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说明气体可以传声,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B
【详解】由得,该同学头顶距离感应器的高度是
该同学的身高为
故选B。
8.D
【详解】A.教师在教室中说话,听起来比操场响亮得多,该现象属于声音的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
B.雷电交加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属于声音的反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故C不符合题意;
D.岸上人说话,能把水中的鱼吓跑,是因为空气、水能够传播声音造成的,是涉及声音的传播知识,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A
【详解】A.敲响音叉,振动的物体是音叉,因此声音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叉的响声,是由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能看到小球被弹开,把音叉的振动转换成乒乓球的振动,运用转换法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D
【详解】由图可知,超声波第一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经过的时间为s,根据可知,超声波通过的距离
超声波第二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B,经过的时间
超声波通过的距离
所以AB之间的距离
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两次间隔时间为1s,且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记为0时刻,则超声波第一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经过的时间为0.16s,超声波第二次发出的时刻为1s末,超声波第二次与车相遇在B点的时刻应该是
汽车从A点到B点行驶的时间
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详解】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声音是由声带振动发出的,声带振动引起空气振动,空气振动会引起纸杯振动,利用平面镜把微小振动放大,所以此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产生是由振动产生的。
12. 振动 波
【详解】[1]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牛牛同学用力击鼓,鼓面振动而产生鼓声。
[2]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图中出现的波纹夸张地表现了鼓声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13.振动
【详解】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卡琴发出的声音是由发卡振动产生的。
14. 振动 空气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轰鸣声是由火箭发射时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爆炸而剧烈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电视屏幕前观看直播的观众听到的轰鸣声是电视机发出的,是通过空气传至人耳的。
15. 介质(空气) 声波 没有随着 信息 能量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声音可以传播能量和信息。
[1][2][3]声音是通过介质(空气)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的空气没有随着声波向前移动。
[4][5]声波实际上是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通过周围的物质传播开去。
16. 反射 0.1s 17 响亮 两
【详解】(1)[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2)[2][3]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至少0.1s以上,声音从人耳传到障碍物的时间
由得,人离障碍物的距离
s=vt=340m/s×0.05s=17m
(3)[4][5]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人们由于无法分辨出原声和回声,就会使声音得到加强而觉得更响亮;当声源静止时,声音从发出到碰到障碍物反射回声源处所走过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2倍,即
17. 转换法 C
【详解】[1]音叉的振动用眼睛无法直接看清,可以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叫做转换法。
[2]若将此实验移到月球表面去做,月球表面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乒乓球被弹开,但不能听到声音,故选C。
18.(1);(2);(3)
【详解】解:(1)猎人能听到从右侧山崖反射回来的过程中,通过的路程为
s1=2s=2×340m=680m
则回声的时间为
(2)听到两次回声的时间间隔为
(3)声音传播到左侧山崖的时间为
由得,放枪的位置距左侧山崖的距离为
两山之间的距离为
s3=s+s2=340m+255m=595m
答:(1)经过猎人能听到从右侧山崖反射回来的回声;
(2)两次回声的时间间隔是;
(3)山谷的宽度是。
19.见解析。
【详解】原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实验材料:量杯、线、胶带。
实验步骤:
1.撕下两小段胶带。
2.将准备好的长线两端分别站在两个量杯底部。
3.土电话就做好了,试试效果怎么样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