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声音的特性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声音的特性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25 22:0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声音的特性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诗词大会》是科教频道自主策划的一档大型文化益智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中华优秀诗词中有很多对声音的描述,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指说话声的响度没有改变
B.“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是由于笛管的振动产生的
C.“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2.为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
A.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D.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它的声音
3.现在智能家居已进入千家万户。有一种智能音箱能通过网络让用户以语言对话的交互方式,实现影音娱乐、生活服务、信息查询等多项功能的操作。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户对智能音箱发布指令“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B.智能音箱接收到传递来的信息后依靠扬声器的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C.智能音箱能根据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D.人们能够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二胡和笛子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4.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紧,音调就越高。则鼓皮绷紧时比不绷紧时(  )
A.振幅一定更大 B.振幅一定更小
C.振动频率一定更低 D.每秒内振动次数一定更多
5.小明家有一风铃,风铃的金属管由同种材料制成,粗细相同但长度不同,小明用同样的力,分别敲击风铃的金属管,并仔细聆听它们发出的声音,这样可研究声音的(  )
A.音色与金属管材料的关系
B.响度与金属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金属管长短的关系
D.速度与金属管长度的关系
6.古筝,弹拨弦鸣乐器,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下列动作中,古筝发出声音的音调会变高的是(  )
A.用力拨动琴弦 B.减速拨动琴弦
C.拨动更细的琴弦 D.移去按压琴弦的手指
7.如图描述声音传播过程中的频率、声速、响度和声能随离开声源距离而变化的关系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8.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B.乙图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丙图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D.丁图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探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9.正常灰鲸的发声频率范围为。生物学家发现变异灰鲸Alice,其发声频率为,导致正常灰鲸“听不见”Alice的声音,如图所示为海豚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灰鲸与海豚同属海洋哺乳动物。由此推理:正常灰鲸听觉频率范围(黑色横条)很可能是(  )

A. B.
C. D.
10.声波能直观地反映声音的特性。如图所示的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音色相同 B.甲和丙的音调相同
C.乙和丙的响度相同 D.乙和丁的响度相同
二、填空题
11.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王琪演唱了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他在演唱歌曲时,他的声带 发出了声音。除夕之夜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电视节目,晓丽同学不用直接看电视,只听电视的声音就知道是谁在主持节目,她是通过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来判断的。
12.小松在用如图所示的“橡皮筋吉他”演奏时,他所用的力越大,“吉他”的 (选填“响度、音调、音色”)就越大;最细的琴弦产生的音调最 (填“低”或“高”)。
13.小梦在探究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如图所示.改变 ,用同样大小的力再拨钢尺,并仔细观察 ,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
14.考场里,开考前监考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 产生的,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 判断的.
15.李白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依据声音的 。
16.如图所示是教室上课时常用的一种便携式扩音器,教师使用它讲课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声音特性中的 ,但使用这种设备会造成声音的“失真”,这是因为声音的 发生了变化。
三、实验题
17.做一做:
请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部“碗乐器”,完成后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交流与展示。
器材:各种瓷碗、水、筷子等
方法:在不同的碗里分别装适量的水,用筷子敲击瓷碗,分别能发出“1、2、3、4、5、6、7”等音阶(操作关键是:反复改变瓷碗内的水量,直到发出想要的音阶为止),然后,敲击“碗乐器”,演奏一首你熟悉的歌曲。
要求:(1)瓷碗音色尽可能悦耳。
(2)音调尽可能准确。
(3)歌曲演奏连贯。
四、综合题
18.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此时声源是 (空气柱/瓶子/瓶子和水),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此时声源是 (空气柱/瓶子/瓶子和水),瓶中的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2.2声音的特性》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D C C B D C C
1.C
【详解】A.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每个人的音色是不同的,古诗中的“乡音无改”就是指此人的音色没有改变,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是由于笛管内空气的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人听到鸟叫的声音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正确;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C。
2.B
【详解】A.铃声减小是因为抽去了钟罩内的空气,当钟罩内为真空时,则听不见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不符合题意;
B.当拨动琴弦振动时,吉他会发出声音,同时会将弦上的小纸片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符合题意
C.小号属于管乐器,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控制了空气柱的长短从而改变了声音的音调;不符合题意;
D.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所以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能听到声音;不符合题意。
【点睛】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
3.C
【详解】A.“大点儿声”是增大振幅,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智能音箱依靠扬声器的振动才能发出声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可以直接根据用户的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人们可以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二胡和笛子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二胡和笛子的结构和材质不同,导致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击鼓时,鼓皮绷得越紧,每秒内振动次数一定更多,即振动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就越高,故ABC错误,不符合题意,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5.C
【详解】AB.由于风铃的金属管由同种材料制成,所以不能得出其它材料对音色、响度的影响关系,故AB不符合题意;
CD.由于金属管的粗细、材料均相同,但长度不同,所以我们用同样的力,分别敲击风铃的金属管,敲击金属管时,长的振动的较慢,短的振动的较快,而振动的频率影响音调。故这种方法可以研究音调与金属管长短的关系,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详解】A.用力拨动琴弦,振幅变大,则琴声响度变大,故A不符合题意;
B.减速拨动琴弦,琴弦振动的频率减慢,音调变低,故B不符合题意;
C.拨动更细的琴弦,琴弦振动的频率变高,音调升高,故C符合题意;
D.移去按压琴弦的手指,琴弦振动的频率减慢,音调变低,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B
【详解】A.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与传播的距离长短无关,而图中声速随距离增大而减小,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频率保持不变,故B正确;
C.不同物质传递声音的本领不同。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变小,而图中声能随距离增大而增大,故C错误;
D.响度是指人耳处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即强弱,由振幅和距离两个因素决定,其中的距离是指发声体与人耳的距离。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振幅不断减小,随着距离的增大,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8.D
【详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甲图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运用了转换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乙图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丙图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丁图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力的大小相同则振幅相同,即响度相同;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则振动的频率不同,故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C
【详解】根据海豚的听觉频率和发声频率范围,其听觉频率范围比发声频率范围大,且听觉频率最高值比发声频率最高值大;正常灰鲸的发声频率范围为15Hz~25Hz,则正常灰鲸的听觉频率最高值会比25Hz高,最低值比15 Hz低,但是正常灰鲸“听不见”Alice发出频率为52Hz的声音,则听觉频率最高值会低于52Hz;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详解】A.甲、乙波形不同,音色不同,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甲、丙振动的次数不相同,即甲、丙振动的频率不相同,所以甲、丙的音调不相同,故B错误;
C.由图可知,乙、丙的振幅相同,所以乙、内的响度相同,故C正确;
D.由图可知,乙、丁的振幅不相同,所以乙、丁的响度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11. 振动 音色
【详解】[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故演唱时,是声带振动发声的。
[2]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品质,听音识人是因为每个人的音色不同。
12. 响度 高
【详解】[1]小松用手拨动橡皮筋时用力越大,橡皮筋振幅越大,所以声音的响度越大。
[2]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橡皮筋越细振动得越快,振动频率就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13.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钢尺振动的快慢
【详解】探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应在控制其它的变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只改变振动的快慢,从而研究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因此应改变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尺子,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同时辨别所发出声音的高低.
14. 振动 波 音色
【详解】试题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2)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
解:(1)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它是以声波的方式向外传播的;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不同的人音色不同,所以能“闻其声而知其人”.
故答案为振动;波;音色.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及音色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5. 响度 音调 音色
【详解】[1]李白的诗句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强弱,即声音的响度。
[2]通常说的女高音歌唱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3]音色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其发声的音色来判断的。
16. 响度 音色
【详解】[1]教师使用扩音器讲课增大了声音的振幅,即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2]但使用这种设备会造成声音的“失真”,即改变了声音的音色,使得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
17.见详解
【详解】在不同的碗里分别装适量的水,用筷子敲击瓷碗,瓷碗中水越多振动越慢,音调越低,“1、2、3、4、5、6、7”的音调由低到高,因此,瓷碗中水应该由多到少,反复改变瓷碗内的水量,直到发出想要的音阶为止,标注好音阶后,可以利用“碗乐器”演奏一首熟悉的歌曲。
如小星星的简谱:
1 1|5 5 | 6 6 |5 - | 4 4|3 3 |2 2|1 - | 5 5 | 4 4 |3 3 |2 -| 5 5 | 4 4 | 3 3 |2 - | 1 1|5 5 | 6 6 |5 - | 4 4|3 3 |2 2|1 - |
18. 瓶子和水 低 空气柱 高 A
【详解】(1)[1][2]相同的力敲击瓶子,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声音来源于瓶子和水的振动,水越少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水越多振动的越慢,音调越低。
(2)[3][4]用嘴依次吹瓶口,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声音来源于空气柱的振动,空气柱体积越小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空气柱体积越大,振动的越慢,音调越低。
(3)[5]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主要是因为随着水位的升高,空气柱体积越来越小,此时空气柱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