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25 22:0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教室周围的树木可以减弱噪声
C.发声体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D.超声波清洗机利用了声传递信息
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下列措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教室周围植树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耳塞
C.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
3.如图所示是安装在红绿灯路口的定向音响,它能控制声波的覆盖范围,既能提示行人注意安全,又能降低对传声范围外的影响。定向音响提示行人过马路时,发出的声音(  )
A.不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不能传递信息
C.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一定不是噪声
4.下列有关声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用Hz(赫兹)为单位来表示噪声的强弱等级
B.喇叭发声时,放在它上面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5.请你细心体会,下列场景属于噪声的是(  )
A.足球场上,球迷们兴奋狂热的吼叫声
B.居民小区内,夜晚震耳欲聋的音乐声
C.课堂上,老师大声的讲课声
D.车站里,提醒旅客检票的广播声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图乙:a、b两个音叉的波形图不同,但音调相同
C.图丙:人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D.图丁:渔民通过声呐捕鱼,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
7.铁路运输是重要的运输手段,如图是一段铁轨,枕木下方铺有大量碎石子,可以减震,从而有效减弱火车行驶过程中的噪声。下列与其控制噪声方法相同的是(  )
A.学校附近禁止鸣笛
B.工厂里工人戴的防噪声耳罩
C.高速公路旁的隔音板
D.路边的噪声监测仪
8.为防止机动车的噪声对学校教学产生影响,在学校附近设有如图所示的标志。下列措施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学校周边设置隔音墙
C.在路旁安装噪声监测仪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9.2022年3月3日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降低噪声影响,守护听力健康,增强全民爱耳护耳意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下列与声音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B.高速道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山东舰”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都是乐音
10.下列有关物理量的大小估计与判断中,与实际相差最大的是(  )
A.为了保护听力噪声不得超过90分贝
B.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冰箱的冷冻室温度应设为﹣18℃
C.钢琴中C调“mi”的振动频率是20Hz
D.十月份南京白天平均气温约为23℃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手机上安装的一款工具软件,该软件的作用是测量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根据图中的测量结果可知,此时的环境 (选填“是”或“不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12.小区里的噪声监测仪显示,当前噪声值为57.6 。

13.明在家里学习,对他来说,广场舞的音乐声属于 (选填“噪声”或“乐声”)。如图A、B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噪声的波形。
14.城市一些交通繁忙处都设有噪声监测设备,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77.0的数字,它的单位是 ,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睡午觉的小超经常被姥姥家门口放的广场舞音乐声吵醒,对他来说,广场舞的音乐声属于 (填“噪声”或“乐音”)。为避免干扰,他关闭窗户,这是利用了 (填“消声”“吸声”或“隔声”)的方法来减小干扰。姥姥知道小超睡醒后要学习,于是把音量调小了,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
15.可闻声的频率范围是 Hz到 Hz;超声清洗是因为声波可以传递 ,超声波探伤是声波可以传递 ,噪声的单位是 。
16.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王琪演唱了脍炙人口的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他演唱时,声带 发出了声音。高考、中考期间,为了不影响考生答卷,考场附近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 减弱噪声。
三、实验题
17.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选填“音叉”或“机械闹钟”);
(2)如图所示,分别用不同材料将声源包裹起来,然后放在鞋盒内,通过实验来探究它们的隔音性能。这些材料包裹的厚度应该 (选填“相同”或“不同”);
(3)小明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在此过程中,他所听到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发生改变。当听不见声音时分别测量并记录此处到鞋盒的距离(如表所示);
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
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
(4)分析实验结果,这些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
(5)为了进一步验证,同组的小红认为还可以保持人到声源的距离相同,分别改变不同隔音材料的厚度,直到测试者听不见声音为止,然后通过比较材料的厚度来确定材料的隔音性能。若材料越厚,则说明其隔音性能越 (选填“好”或“差”);
(6)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 减弱噪声;
(7)为降低电影院中的噪声,请根据本实验结果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
四、计算题
18.兵工厂生产了一批新式步枪,为测试子弹飞行的平均速度,一士兵手持步枪在空矿的靶场瞄准510m外的靶子射击,枪筒旁边的声波探测器先后探测到两次较强声波,并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如图所示。已知第一次是枪响的声波,第二次是子弹击中靶的声波,示波器上每一个小格的时间相差0.1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射击时戴上耳罩的目的是什么;
(2)是先听见子弹击中靶的声音,还是从视觉上先看到子弹击中靶?并解释原理;
(3)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子弹击中靶后传到人耳的时间?子弹飞行的时间?子弹飞行的平均速度。
五、综合题
19.如图所示,是某小区地下车库的一条道路,道路尽头及两侧均是建筑墙体,小刚在学习了声音的知识后,想利用回声知识来测量这条路的长度,已知人能区别开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在以上。小刚在道路起点使汽车鸣笛,经过后听到道路尽头反射回来的声音。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则:
(1)汽车鸣笛声的频率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鸣笛声对休息的人来讲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噪声。
(2)若两侧墙体之间的距离为,汽车鸣笛后能区分出两侧墙体传回的声音吗?
(3)这条路的长度是多少?
(4)若鸣笛的同时,汽车以的速度向前运动,在听到回声时,汽车运动了多少米?(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B B D A A C C
1.B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教室周围的树木可以吸收声音,使噪声减弱,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正确;
C.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C错误;
D.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物体,利用了声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B。
2.C
【详解】A.道路两旁种植树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机场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详解】A.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定向音响提示行人过马路,就是在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定向音响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C符合题意;
D.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如果定向音响发出的声音在不需要的时间或地点出现,影响到他人,也可能成为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详解】A.声音的强弱等级通常用dB(分贝)来表示,故A错误;
B.喇叭发声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发声体正在振动,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C错误;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意思是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到天上人,其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B。
5.B
【详解】A.足球场上,球迷们兴奋狂热的吼叫声,是球迷们激动之举,没有对人们正常的生活造成妨碍,不是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居民小区内,夜晚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所以是噪声,故B符合题意;
C.课堂上,老师大声的讲课声是学生希望要听到的声音,不是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车站里,提醒旅客检票上车的广播声是为了方便人们,不是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D
【详解】A.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以及人耳处进行减弱,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音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从图乙可知,在相同时间内,a、b两个音叉振动的次数不同,即振动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故B错误;
C.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渔民通过声呐捕鱼,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特性,故D正确。
故选D。
7.A
【详解】枕木下方铺有大量碎石子,可以减震,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禁止在学校附近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B.工人通常会佩戴防噪声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高速公路两旁设置的隔音板,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题意;
D.设置在路边的噪声监测仪,只会测出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但不能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A
【详解】有禁止鸣喇叭标志,是从声源处防止器噪音产生;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在路旁安装噪声监测仪不能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A.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减弱雷声的响度,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但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A错误。
B.高速道路两旁的隔音板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山东舰”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防止了噪声进入人耳,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有时会干扰别人的正常休息,这时它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A.70分贝就相当于大声喊叫,已经很吵了,90分贝以上的声音就可能损伤人类听力了,题干与事实相差无几,故A不符合题意;
B.国家确实有相关标准,冰箱的冷冻室的冷冻温度为﹣18℃,题干与事实相差无几,故B不符合题意;
C.琴中C调“mi”的振动频率是329.6Hz,而题干与事实相差很多,故C符合题意;
D.南京地处我国南方,即使是每年十月也非常温暖,白天平均气温约为23℃,与事实相差无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 响度 不是
【详解】[1]根据图示可知,dB是分贝的符号,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声音的强弱叫响度,故该软件的作用是测量声音的响度。
[2]因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声音大于50dB会影响人的正常休息和睡眠,大于70dB会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大于90dB将会影响人的听力,图中显示为79dB,超出了30~40dB范围,会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学习,故此时的环境不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12.分贝
【详解】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测量的是声音的响度,噪声的单位是分贝;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的数字是57.6,可知此时的噪声是57.6分贝(dB)。
13. 噪声 B
【详解】[1]广场舞的音乐声影响了小明的学习,对小明来说这属于噪声。
[2]从图形可知,图A的波形振动有规律,是乐音的波形;图B的波形振动无规律、杂乱,是噪声的波形,故图B是噪声的波形。
14. 分贝/dB 响度 噪声 隔声 声源处
【详解】[1][2]噪声监测设备监测声音的响度,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77.0的数字,它的单位是分贝(dB)。
[3]干拢人们学习、休息、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睡午觉的小超经常被姥姥家门口放的广场舞音乐声吵醒,对他来说,广场舞的音乐声属于噪声。
[4]他关闭窗户,这是利用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是隔声的方法。
[5]把音量调小了,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是消声。
15. 20 20000 能量 信息 dB(分贝)
【详解】[1][2][3][4][5]人耳可以听见的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清洗利用的是声音传递能量,超声探伤利用的是声音传递信息,噪声的单位即是声音响度的单位分贝(dB)。
16. 振动 声源处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王琪演唱时,声带振动发出了声音。
[2]考场附近禁止汽车鸣笛,汽车是发声体,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7. 机械闹钟 相同 响度 羽绒服 差 传播过程中 见详解
【详解】(1)[1]机械闹钟发出的声音有节奏,声音较为稳定,适合做实验声源。
(2)[2]隔音效果与厚度、材料等因素有系,根据控制变量法,探究材料的关系,实验时要保证各种不同的隔音材料包裹的厚度相同。
(3)[3]声音的响度与听者与声源的距离有关,故小明在远离声源的过程中,他所听到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
(4)[4]由表格数据可知,羽绒服的距离最短,说明隔音效果最好;报纸的距离最长,说明隔音效果最差,故这些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羽绒服。
(5)[5]保持人到声源的距离相同,分别改变不同隔声材料的厚度,直到测试者听不见声音为止,若材料越厚,则说明其隔声性能越差。
(6)[6]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阻断噪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7)[7]为降低电影院中噪声,可使用较松软的隔音材料进行装修,增加吸音的效果。
18.(1)防止噪声进入人耳;(2)视觉上,光速大;(3)2.1s,1.5s,0.6s,850m/s
【详解】解:(1)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进行减弱,因此射击时戴上耳罩是为了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2)由于光的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因此是从视觉上先看到子弹击中靶。
(3)示波器上每一个小格的时间相差0.1s,则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Δt=2.1s。
根据可得,子弹击中靶后传到人耳的时间为
由题意可知,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等于子弹的飞行时间加上中靶声的传播时间,即
则子弹飞行的时间为
根据可得,子弹的飞行速度为
答:(1)射击时戴上耳罩的目的是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2)从视觉上先看到子弹击中靶,因为光的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3)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1s,子弹击中靶后传到人耳的时间为1.5s,子弹飞行的时间为0.6s,子弹飞行的平均速度850m/s。
19. 小于 属于 不能 272m 7.9
【详解】(1)[1][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20000Hz之间,汽车鸣笛声我们能听见,则汽车鸣笛声的频率小于20000Hz,鸣笛声影响了人的休息,因此鸣笛声对休息的人来讲属于噪声。
(2)[3]人耳能区别开回声和原声的最小距离为
两侧墙体之间的距离为,故汽车鸣笛后不能区分出两侧墙体传回的声音。
(3)[4]这条路的长度为
(4)[5]设听到回声的时间为,则

代入数据可得
解之得,所以小刚听到回声时,汽车运动的距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