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声现象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声现象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25 22:0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声现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地震预警系统可以监测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并向广大民众发出了预警信息,如图。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到的地震波是( )
A.超声波 B.次声波 C.电磁波 D.引力波
2.花样游泳的泳池配有水下扬声器,当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它的速度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3.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在城市道路的两旁种草植树 B.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
C.马路旁安装噪声检测装置 D.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4.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海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1531m/s,则此处海底深度为(  )
A.3000m B.3062m C.680m D.340m
5.超声波洗牙就是通过超声波的高频振荡作用,去除牙齿上的牙结石、烟渍等,可以帮助治疗牙周炎等口腔疾病,而且对牙面的损害非常小。以下关于超声波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洗牙利用的是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B.超声波频率很高,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利用超声波可以预测地震
D.超声波洗牙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6.人们把噪声称为“隐形杀手”。以下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
B.学校周围禁鸣喇叭
C.机场员工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7.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不同的力敲响音叉,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都能看到小球被弹开。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
C.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D.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8.对下列诗句中蕴含的声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折竹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朝来山鸟闹,惊破睡中天”,“山鸟闹”一定是乐音
9.下列情景中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
A.上课时,老师大声讲话 B.上课时,有的同学小声说话
C.音乐厅里演奏的交响乐 D.舞台上口技演员正模仿的鸟鸣声
10.下表是“国际标准音高与频率对照表”的中音区部分数据,其中音符“C(do)”比音符“A(la)”的(  )
国际标准音高与频率对照表(ScientificPitchNotation)
音符 C(do) C# D(re) D# E(mi) F(fa) F# G(SO) G# A(la) A# B(si)
频率 261.632 277.189 293.672 311.135 329.636 349.237 370.00 392.005 415.315 440.010 466.175 493.895
A.音调高 B.音调低
C.每秒振动次数多 D.响度小
二、填空题
11.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 和 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 m/s;
12.如图所示,在2022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国旗传递时,9岁的朱德恩用小号吹响《我和我的祖国》,震撼人心的旋律和深情的号声打动了所有人。在吹奏的过程中,朱德恩不断用手指按下不同的按键,主要改变的是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现场观众听到小号吹奏的声音主要是通过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传播的。
13.医生利用超声波可以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了声波具有 ,传统中医学有“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其中“闻”就是听的意思,这是利用声波能传递 。
14.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雪花落水静悄悄、毫无声响。不过,在一期《自然》杂志上,几个科学家联名发表文章,雪花落水真的也能产生声波,这是因为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
15.逢年过节燃放爆竹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爆竹声是由于 的振动产生,并以 的形式向外传播,爆竹声 (选填:“会”或“不会”)成为噪声。
16.联欢会上,李欣同学表演了小提琴独奏。琴弦 产生的琴声。通过 (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传到大家耳里,琴声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三、实验题
17.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
(1)如图甲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乒乓球被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使音叉振动 的作用,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
(3)若将图甲装置右侧再放一个音叉组成图乙的装置,并由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做实验,敲击右侧的音叉时,会看到乒乓球不动,这说明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四、计算题
18.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海底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利用回声进行测距.某处海水深为6000m,则经过多久能收到回声.(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1500m/s)
五、综合题
19.完成下列下列问题。
(1)学校进行防震安全疏散演练,同学们听到警报声起,立即有序疏散,说明声音能传递 ;
(2)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医用的“B超”利用了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3)声呐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两秒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那么该处海深多少米? (海水中声速为1500m/s)
《第二章声现象》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B D B D A B B
1.B
【详解】地震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到的地震波是次声波,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详解】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都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因此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中时,声速变小,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B
【详解】A.在城市道路的两旁种草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即防止噪声产生,故B符合题意;
C.马路旁安装噪声检测装置,只能知道该地方的噪声等级,不能防止噪声产生,故C不符合题意;
D.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详解】根据题意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是2s,故此处海底深度
s=vt=1531m/s×2s=3062m
故选B。
5.D
【详解】AD.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用超声波洗牙利用的是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A错误,D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地震、台风发生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发出的次声波可以检测地震和台风,故C错误。
故选D。
6.B
【详解】A.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学校周围禁鸣喇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
C.机场员工配戴有耳罩的头盔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7.D
【详解】A.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能观察到小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振幅就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音调与声音的振动频率有关,与声音的振幅无关,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A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正确;
B.高声是指大声说话,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听到“折竹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山鸟闹”若干扰到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也会成为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9.B
【详解】A.上课时,老师大声讲话,是让同学们听清楚些,不是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上课时,有的同学小声说话,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属于噪声,故B符合题意;
C.音乐厅里演奏的交响乐属于乐音,是观众要听的声音,不属于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舞台上口技演员正模仿的鸟鸣声属于乐音,是观众要听的声音,不属于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B
【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音符“C”振动的频率都低于音符“A”振动的频率,则音符“C”每秒振动次数较少,根据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可知,音符“C”比音符“A”的音调低,响度与频率没关系,不能判断响度大小。
故选B。
11. 介质的种类 温度 340
【解析】略
12. 音调 气体
【详解】[1]吹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小号上的按压位置是通过改变振动的空气柱长度来改变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2]现场观众听到小号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空气属于气体,所以现场观众听到小号吹奏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气体传播的。
13. 能量 信息
【详解】[1]声波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医生利用超声波可以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了声波具有能量。
[2]“闻”就是听的意思,这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14.振动
【详解】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可知,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发生振动。雪花落水真的也能产生声波,这是因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15. 空气 声波 会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爆竹声是由于火药的爆炸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波(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一切影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声音都可以称为噪声。爆竹声如果影响了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也会成为噪声。
16. 振动 气体 声波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是琴弦振动产生琴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根据题意知道,琴声是通过气体传到人耳中的。
[3]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所以,琴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17. 弹起 振动 放大(或明显) 转换法(或放大法) 真空
【详解】(1)[1]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当用小锤敲击音叉时,音叉会振动并发出声音,同时,由于音叉的振动,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会被弹起。
[2]这个现象直观地展示了声音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3]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或明显),使其变得肉眼可见,这样就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音叉的振动情况,从而得出声音产生的结论。
[4]这种通过放大微小现象来进行研究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被称为转换法或放大法。
(3)[5]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的音叉不会振动发声,小球就不会弹起,处于静止不动,所以这表明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18.8s
【详解】已知s=6000m,因为,所以声音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

则收到回声的时间为.
答:经过8s能收到回声.
【点睛】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应用,弄清收到回声的时间是超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2趟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19. 信息 次声波 超声波 1500m
【详解】解:(1)[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学校进行防震安全疏散演练,同学们听到警报声起,说明声能传递信息。
(2)[2][3]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次声波,它的频率低于20Hz;医生用的“B超”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超声波。
(3)[4]海水的深度为
答:(1)学校进行防震安全疏散演练,同学们听到警报声起,立即有序疏散,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2)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次声波;医用的“B超”利用了超声波;
(3)该处海深为1500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