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5 21:0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练 《论语》十二章
一、 文言基础知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
B. 克己复礼为仁 克:约束
C. 请问其目 目:眼睛
D. 可以群,可以怨 怨:怨恨
2.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B.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C.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D.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任重而道远 人而不仁
B. 小子何莫学夫《诗》 夫环而攻之
C. 其“恕”乎 其皆出于此乎
D.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见贤思齐焉
B. 就有道而正焉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5. 下列有关《论语》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 《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 “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名篇名句默写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积土成山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做事须持之以恒、不能前功尽弃的道理。
(3)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约束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会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孔子闲居, 曾参侍。孔子曰:“参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牖而化天下。”
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之言?”孔子不应。曾子曰:“侍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孔子又不应。曾子肃然而惧,抠衣而退,负席而立。
有顷,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
曾子曰:“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
子曰:“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之上。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
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
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市廛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
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节选自《孔子家语》)
8.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这里指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广泛见于儒家典籍,如《〈论语〉十二章》“君子喻于义”等。
B. 户牖,门窗,与成语“蓬户瓮牖”中的“户牖”意思相同。
C. 因,这里指通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因之以饥馑”、《庖丁解牛》“因其固然”中的“因”意思都相同。
D. 悌,敬爱兄长,“孝悌”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儒家重“孝悌”,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闲居时与弟子曾参对话,谈论了成就王业、教化天下的道理,指出过去圣明的君主能“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B. 曾参主动向老师孔子请教问题,谦虚有礼。孔子两次“不应”,随后主动与他交谈,正是因为被他的虚心好学打动。
C. “七教”是治民的根本。执政者做到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百姓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和教化。
D. “三至”体现孔子的“礼”“乐”思想。圣明的君主努力做到“三至”,天下之士就会臣服,天下之民就能为其所用。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请简要阐述“不劳不费”的具体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练 《论语》十二章
1. B A项,喻:知晓,明白;C项,目:条目,细则;D项,怨:讽刺时政。
2. A “知”同“智”。
3. C A项,表示并列,而且;表示假设,如果。B项,代词,那;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C项,均为表推测语气的副词,可译为“大概”。D项,代词,代指“一言”;助词,的。
4. C A项,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B项,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D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5. B “《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错误,《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语录体是一种文体,它主要是由一系列短小精悍的语句组成,通常是名人名言或者自己的心得体会。语录体的特点是简洁明了,表达力强,能够让人很快地理解和领悟。
叙事体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故事,通过一个旁观者或故事的参与者来讲述发生的事件。
6. (1) 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称得上是君子。(重点:“胜”“野”“史”“文质彬彬”“然后”)
(2) 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重点:“弘毅”“任”“而”)
7. (1)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 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3)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8. BFG “叹息”是“孔子”的谓语,应在其后断开,即在B处断开;“曰”后面引出孔子所说的话,应在其后断开,即在F处断开;“参”和“汝”都是指曾参,应在“参”后断开,即在G处断开。
9. C “意思都相同”错误,意思分别为“通过/接续/顺着”。
10. B “正是因为被他的虚心好学打动”错误。根据原文“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可知,孔子两次“不应”,随后主动与他交谈和被他的虚心好学打动不具有因果关系。
11. (1) 所谓道,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是用来尊崇道义的。(重点:“所以”“明”“尊”)
(2) 居上位的人憎恶贪婪的行为,下层百姓就会以争利为耻;居上位的人讲廉洁谦让,下层百姓就会以不讲气节德操为耻。(重点:“恶贪”“耻”“廉让”)
12. “不劳”:任用贤臣治理国家;“不费”:减轻百姓赋税徭役负担。
【参考译文】
孔子在家闲居,弟子曾参在身边陪侍。孔子说:“曾参啊!当今身居高位的人,只能听到士和大夫的言论。至于那些有修养的人的言论,就很少听到了。唉,我若把成就王业的道理讲给居高位的人听,他们不出门户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
曾参(谦恭地)站起来,走下座席问孔子:“请问先生,什么是成就王业的道理呢?”孔子不回答。曾参又说:“赶上先生您有空闲的时候很难,所以冒昧向您请教。”孔子又不回答。曾参紧张而害怕,提起衣襟退下去,背对席位站在旁边。
过了一会儿,孔子叹息了一声,回头对曾参说:“曾参啊! 大概可以对你谈谈古代明君治国之道吧!”
曾参(回答)说:“我不敢认为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能听懂您谈治国的道理),只是想通过听您的谈论来学习。”
孔子说:“你坐下来,我讲给你听。所谓道,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是用来尊崇道义的。所以没有德行,道义不能被尊崇;没有道义,德行也无法被彰明。即使有一国之内最好的马,如果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来使用骑乘它,它就不可能在道路上奔跑。(一个国家)即使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百姓,如果国君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治理国家,也就不可能成为霸主。因此,古代圣明的国君在内实行‘七教’,对外实行‘三至’。‘七教’修成,这样之后就可以守卫国家;‘三至’实行,这样之后就可以征伐外敌。圣明国君的治国之道,守卫国家,一定能击败千里之外的敌人;征伐外敌,也一定能得胜还朝。因此说,在内实行‘七教’,国君就不会因政事而烦劳;对外实行‘三至’,就不至于劳民伤财。这就是所说的古代明君的治国之道。”
曾参问:“不为政事烦劳、不劳民伤财叫作明君,(其中的道理)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孔子说:“从前帝舜身边有两个得力臣子禹和皋陶,他不用走下座席天下就治理好了。这样,国君还有什么烦劳呢?国家政局不安,是国君最大的忧患;政令不能推行,是臣子的罪责。如果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民众服劳役一年不超过三天,让百姓按季节进入山林湖泊伐木渔猎而不滥征税,交易场所也不滥收赋税,对这些生财之路,圣明的君主节制使用这些办法,怎么还会浪费民力财力呢?”
曾参问:“请问什么是‘七教’呢?”
孔子说:“居上位的人尊敬老人,下层百姓就会更加遵行孝道;居上位的人尊敬比自己年长的人,下层百姓就会更加敬爱兄长;居上位的人乐善好施,下层百姓就会更加宽厚;居上位的人亲近贤人,下层百姓就会择良友而交;居上位的人注重道德修养,百姓就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居上位的人憎恶贪婪的行为,下层百姓就会以争利为耻;居上位的人讲廉洁谦让,下层百姓就会以不讲气节德操为耻。这就是所说的七种教化。这七教,是治理民众的根本。”
曾参问:“请问什么是‘三至’呢?”
孔子说:“最高的礼节是不谦让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最高的奖赏是不耗费财物而使天下的士人都很高兴,最美妙的音乐是没有声音而使百姓和睦。圣明的国君努力做到这三种极致,国君便会闻名于世,天下的士人都可以成为他的臣子,天下的百姓都能为他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