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5 20:5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练 《老子》四章
一、 文言基础知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B. 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C. 自知者明 知:知识
D. 自胜者强 强:强壮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当其无,有车之用 民之从事
B. 为之于未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 埏埴以为器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D. 企者不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其脆易泮
B. 起于累土
C.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D. 曰余食赘行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跨者不行 B. 故有道者不处
C. 民之从事 D. 是以圣人欲不欲
5.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第十一章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指出事物是由“有”“无”二者结合而成,从而可以“利”和“用”。
B. 在《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论述“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
C. 《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 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意思是说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开始懈怠,不够谨慎。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名篇名句默写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比喻急躁冒进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2)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8.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适周”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两句中的“适”含义相同。
B. “强为我著书”与“筋骨之强”(《劝学》)两句中的“强”含义不同。
C. “言道家之用”与“有车之用”(《〈老子〉四章》)两句中的“用”含义相同。
D. “宗为魏将”与“沛公奉卮酒为寿”(《鸿门宴》)两句中的“为”含义不同。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相传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
B. 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去掉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要去掉高贵的情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他没什么好处。
C. 老子研究道德的学问,他的学说以隐秘而不求名声为主旨。他看到周朝衰落,就要离开。到了关口,关令尹喜请求他写书。
D. 因为学老子学说的人排斥儒家学说,所以学儒家学说的人也排斥老子学说。老子认为清静无为,百姓就能自己变得正直守义。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关令尹喜为什么请求老子为他写一本书?老子是如何回应关令尹喜的请求的?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练 《老子》四章
1. B A项,伐:夸耀;C项,知:了解;D项,强:刚强、果决。
2. D 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无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介词,在/介词,从;C项,介词,把/介词,用;D项,均为代词,……的人。
3. C A项,“泮”同“判”,分离;B项,“累”同“蔂”,土筐;D项,“行”同“形”。
4. D A项,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B项,处:古义,为,做;今义,地方;C项,从事:古义,行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
5. C “以‘合抱之木’……与‘生于毫末’……进行对比”错误,这里不是对比,而是比喻论证。
6. (1)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天道的人不会这样做。(重点:“余食”“赘行”“恶”“处”)
(2)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重点:“持”“兆”“谋”“泮”)
7. (1)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2)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3)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8. CEG “焉”为句末语气词,应在其后断开,即在C处断开;“或曰儋即老子”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即在E处断开;“也”为句末语气词,应在其后断开,即在G处断开。
9. A “含义相同”错误,意思分别为“到……去/享有”。
10. D “因为学老子学说的人排斥儒家学说,所以学儒家学说的人也排斥老子学说”强加因果,根据原文“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可知,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11. (1)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就像什么都没有一样,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相貌却谦虚得像愚钝的人。(重点:“贾”“虚”“盛德”)
(2) “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谋划事情”,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重点:“道”“岂谓……邪”)
12. ①因为老子就要隐居了;②老子写了一本分为上下两篇的阐述道德之意的共五千多字的书。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说:“您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他的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而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出仕,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就像什么都没有一样,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相貌却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摒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摒弃您高贵的情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都对您自身没有什么好处。我要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罢了。”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善于飞;鱼,我知道它善于游;兽,我知道它善于跑。会跑的可以用网罩住它,会游的可用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能乘风驾云而上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一条龙!”老子研究道德的学问,他的学说以隐秘而不求名声为主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看到周朝衰落,于是就离开了。到了关口,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开,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讲道家的功用,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因为他修道养身所以长寿。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上记载周太史儋拜见秦献公时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就分开了,分开七十年就会出现霸王。”有人说儋就是老子,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隐居的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成为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世人中凡是学习老子学说的人就排斥儒家学说,学习儒家学说的人也排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谋划事情”,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李耳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会趋于“化”;清静无为,百姓自然会归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