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5 08:3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教案
(湘教版选修5)
●课标要求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课标解读
1.运用世界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使学生理解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通过实例入手,结合图表资料,使学生理解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及其原因。
3.结合实例,对比同等强度的同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空间的差异状况,使学生理解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
●新课导入建议
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自然灾害都发生在一定时期不同的地理区域内,与区域的自然要素、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组成区域性的环境特点。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孕育着什么样的自然灾害。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64,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确定自然灾害损失程度”;②看教材P64~6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并完成[思考交流]1;③看教材P65~6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问题导思]1、2。 步骤3:教师通过[图表活动解读]教材P66图3-1和[例题]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自然灾害损失的区域差异”。

步骤4: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理解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了解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及其原因。3.理解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
1.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重点)2.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重难点)
确定自然灾害损失程度
1.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加剧,各种自然灾害的成灾强度日趋严重。
(2)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时间和空间上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2.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基本指标
受灾人口、受灾面积、各种受灾体破坏数量与损毁程度、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
3.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各种指标的表现形式
(1)形式:①绝对数量;②相对数量。
(2)差异
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灾害的绝对损失严重,相对损失较轻。
经济欠发达地区:灾害的绝对损失较轻、相对损失较大。
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
1.时间差异:在不同的时段,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不同。
2.趋势:世界范围的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
1.造成世界范围的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1)人口的快速增长。
(2)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加剧。
(3)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在提高。
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
1.严重地区: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较为严重。
2.主要自然灾害种类的地域差异
地区
主要自然灾害
西亚和北非
洪水和地震
西非和东非
干旱和流行病
南部非洲
热带气旋、洪水、干旱、流行病
2.为什么欧洲与其他大洲相比,自然灾害的相对损失较轻?
【提示】 欧洲自然灾害损失较轻是和欧洲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的。欧洲经济发达,社会防灾减灾系统完善,各国对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和防灾减灾的基础雄厚,经济发达,经济总量高,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对较轻。
自然灾害损失的区域差异
【问题导思】 
1.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的强度(种类)、抗灾减灾能力。
2.读图3-1,回答:
(1)亚洲和非洲发生都较多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提示】 干旱、地震。
(2)北美洲和欧洲都发生较多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提示】 地震、洪水。
(3)为什么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危害较严重?
【提示】 ①两洲人口增长快,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剧。
②两洲人口密集区,也是自然灾害多发区。
③两洲灾害种类多,空间分布范围广。
④两洲经济欠发达地区多,社会减灾防灾能力弱。
1.分析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呈正相关,减灾能力与灾情呈负相关。图解如下:
2.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的原因分析
自然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自然灾害的损失必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3.理解自然灾害损失地域差异的原因
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差异大,导致了不同地域自然灾害种类差异很大;加之不同地域经济基础不同,导致了其自然灾害损失差异巨大。
 下图是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柱状统计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1950~2000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试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解析】 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既受成灾次数、强度等自然因素影响,同时也受经济发展水平、抗灾能力等因素影响。
【答案】 (1)灾害损失越来越重,1995年后有下降的趋势。不断加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发生次数增多;②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次数减少;②防灾、抗灾能力提高。
(2)不同年份重大灾害发生的次数不同。
教材第66页图3-1世界近百年来造成重大损失的自然灾害类型空间分布
[图表展示]
[解图精要]
由图例各种自然灾害类型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
(1)热带气旋多发区在北美洲、东亚、南亚、南部非洲。
(2)洪水的多发区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东亚、南亚、东南亚、南部非洲。
(3)干旱的多发区在南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
(4)地震的多发区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东亚、东南亚、大洋洲、西亚、北非。
(5)滑坡的多发区在东亚、东南亚、大洋洲、南美洲。
(6)流行病的多发区在非洲、东南亚、南亚、南美洲。
[图表应用]
1.东亚、南亚、东南亚多旱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风的不稳定性致使旱涝灾害多发。
(2)受热带气旋影响大,易出现洪涝灾害。
2.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为什么地质灾害较少?
提示: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分别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内部,再加上地形较为平坦,因此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较小。
教材第65页活动
1.【点拨】 活动1.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在1980~1988年这一时期发生得最多,1960~1969年这一时期发生得最少。
活动2.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从时间上看呈上升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加剧,各种自然灾害的成灾强度日趋严重;另一方面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和社会财富密度都在提高。
教材第67页活动
2.【点拨】 活动1.应从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抗灾能力、抗灾意识等方面分析差异原因。
活动2.【答案】 和其他大洲相比,欧洲自然灾害的损失较轻,这与欧洲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因为欧洲经济发展水平高,抗灾、减灾的能力强,所以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较轻。
自然灾害损失
的地域差异时间差异呈上升趋势空间差异损害程度的差异灾害种类的差异
读全球自然灾害灾情的区域分布(1985~1999年),回答1~2题。
区域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全球
死亡人数(人)
地震
2
670
11
510
27
900
127
020
320
180
169
600
风暴
1
250
18
140
550
59
810
1
460
440
81
650
洪水
15
810
3
670
4
480
222
780
1
800
3
290
251
830
其他
2
660
3
610
2
610
19
480
4
320
490
33
170
合计
22
390
36
930
35
540
429
090
7
900
4
400
536
250
经济(亿美元)
地震
13.1
568.0
44.9
1
419.4
114.2
50.6
2
210.2
风暴
12.9
1
826.8
6.4
555.2
354.1
22.8
2
778.2
洪水
19.5
375.4
41.2
1
926.9
412.3
66.0
2
841.4
其他
22.7
624.1
16.5
196.4
243.2
25.4
1
128.3
合计
68.2
3
394.3
109.1
4
097.9
1
123.8
164.8
8
958.1
1.从世界各大洲看,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最为严重的是(  )
A.亚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非洲
2.北美洲和南美洲因灾害死亡的人数差不多,而经济损失北美洲是南美洲的33倍,这是因为(  )
A.南美洲的防灾能力强
B.政府的高度重视
C.经济密集度北美洲远远高于南美洲
D.地貌特点悬殊
【解析】 第1题,由表中灾情分布可知:按各大洲经济损失最多的是4
097.9亿美元的亚洲;死亡人数最多的也是429
090人的亚洲,因此选A。第2题,自然灾害的损失受经济发展水平、防灾抗灾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北美以美国、加拿大为主,经济水平高,所以经济损失大。
【答案】 1.A 2.C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后,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长江流域仅发生两次特大洪水灾害,1954年,洪峰流量是43
400米3/秒,相应水位为34.55米;1998年,洪峰流量是28
800米3/秒,相应水位为35.94米。
材料二 1954年和1998年长江流域降水量示意图、洪水淹没范围图以及洪水灾害损失统计图。
(1)试分析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的频率低于淮河流域的自然原因。
(2)长江两次大洪灾,1954年降水量大,但经济损失小,1998年降水量小却经济损失大,但死亡人数明显减少,试分析造成以上各结果的原因。
(3)长江与1954年相比,1998年降水量较小,但水位和流量却很高,原因是(多选)(  )
A.上游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B.上游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下降
C.中游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
D.中下游人们在河道内种田、建垸
【解析】 第(1)题,长江、淮河是两条洪灾频率较高的河流,但淮河更高一些,洪灾的自然原因主要与降水异常偏多有关,也与河流的流域面积、支流分布、地形、泄洪能力等有关。第(2)题,洪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大小、人口死亡数量多少与灾害强度、该地区人口密度、经济水平、防抗灾能力大小有关。第(3)题,长江1998年降水量较1954年少,但水位与流量却很高,这与河床抬升,植被稀少,泄洪能力低,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有关。
【答案】 (1)长江支流南北分布,锋面雨带自南向北推移,正常年份洪峰会错开,中游众多湖泊的调节作用。
(2)①长江流域1998年比1954年人口密度大,数量多,经济水平高,财富多。②1998年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加,防洪、抗洪基础设施完善,救援及时,灾区的生产、生活恢复快。③科技水平提高,对暴雨、洪水的预测水平提高。因此,防灾抗灾的能力提高。
(3)ABCD
4.(2013·青岛模拟)读下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960~1998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表
时段
1960~1969年
1970~1979年
1980~1988年
1989~1998年
灾害事件(次数)
16
29
70
53
经济损失(亿美元)
504
969
1
538
4
793
保险理赔(亿美元)
67
113
310
1
069
(1)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次数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
(2)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从保险理赔金额的变化中能够反映出,在抗灾、防灾过程中,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正在不断增强。
【解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灾情大小取决于灾种、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
【答案】 (1)呈波状变动,逐渐增多 ①自然灾害产生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以呈波状变动。②人类活动能诱发自然灾害,加重灾害的危害程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所以灾害发生次数有增加的趋势。
(2)逐渐上升(或越来越重等)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密度不断增大
(3)防灾意识和社会救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