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
1、2
3、10、11
自然灾害损失的空间差异
4、5
9
一、选择题
自然灾害在一定区域内的群发程度称为自然灾害灾次比(ZC),在ZC=m/M式中,m为某地域某一时段内自然灾害发生次数,M为全国该时段内自然灾害发生总次数。读“1949年~1990年中国自然灾害灾次比图”,完成1~3题。
1.图中最大的分异是
( )。
A.东西分异
B.中部向南北分异
C.南北分异
D.中部向东西分异
2.图中发生灾害次数最多的地区是
(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东北地区
D.江淮地区
3.贵州、广西喀斯特地貌区自然环境恶劣,但灾害的次数发生少,说明
( )。
A.灾害的发生不只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好坏有关
B.贵州、广西可以移入人口,进一步发展经济
C.经济发展程度越低,发生灾害的频率就越少
D.贵州、广西的自然环境保护得较好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图像判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1题,我国东部自然灾害的灾次比远大于西部,因此,图中最大的分异是
东西分异。
第2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例进行区域空间定位。据图可知,我国江淮地
区发生灾害的次数最多。
第3题,贵州、广西自然环境恶劣,但发生灾害的次数少,这说明灾害的发
生自然环境不是唯一的成灾条件。
答案 1.A 2.D 3.A
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4~5题。
4.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
( )。
A.干旱
B.洪涝
C.暴雨
D.冰雹
5.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
①春季多阴雨 ②冷空气势力强大 ③农事活动较早 ④梅雨提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 由图可知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暴雨灾害。当冷空气势力强大时,会影
响到华南地区,另外,冬春季节华南地区降水较多加重冻害;华南地区农事
活动较早这是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 4.C 5.A
二、综合题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A可以看出,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影响最小的是________。
(2)在四种主要灾害中,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力逐渐减弱的是______,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试举一例说明。
(3)从图B可以发现,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结合A、B两图说明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导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出现该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为了降低我国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你认为下列措施合理的有(双选)
( )。
A.大量减少我国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降低旱涝灾情
C.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林,恢复植被
D.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作物抗灾性
解析 第(1)题,读图可以判断,旱灾对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最大,且呈波动
上升趋势,霜冻灾对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最小;第(2)题,读图可以看出,成
灾影响在减弱的是水灾;第(3)题,读图可以得出答案;自然条件变化不大,
引起变化的主要是人为原因。第(4)题,减少播种面积明显不合实际,应在长
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
答案 (1)旱灾 霜冻灾
(2)水灾 我国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发挥了作用。三峡大坝(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3)不断扩大 波动上升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灾情。
(4)BD
7.下图是“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柱状统计图”,据图回答问题。
(1)描述1950~2001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要减轻灾害损失,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图中反映的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回答问题时要明确:灾害强
度越大,灾害的次数越多,经济损失越大;反之,危害程度越低。若经济发
展水平高,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重;经济发展水平低,防灾、抗灾
能力强,危害程度轻。
答案 (1)灾害损失越来越重,1995年后有下降的趋势。不断加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发生次数增多;②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次数减少;②防灾、抗灾能力提高。
(2)不同年份重大灾害发生的次数不同。
(3)①遵循自然规律,避免人地矛盾激化;②研究灾害发生规律,及早预报;③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等。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3年2月16日13时16分,在新西兰北岛远海海域(南纬36.1度,东经178.0度)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80公里。无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报告。
材料二 新西兰当地时间2011年2月22日中午12时51分,第二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克赖斯特彻奇西南方向10
km处,震源深度仅有5
km。2月26日地震遇难总人数已升至145人,逾200人失踪。
(1)新西兰位于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_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上,是地震多发区域,每年有记录的地震达1.4万次之多。
(2)震后,受灾者90%都是在最初的24小时内得救的,故有“黄金24小时”之称。为了争取抢救时间,震后互救时应遵循的原则有________(多项选择填空,选对1个得1分,多选不得分)。
A.先救远,后救近。从远处救起,不论是家人、邻居、同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
B.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
C.先救“生”,后救“人”。先使被埋压者头部暴露,防止窒息,救出更多生命
D.如果自己被埋压,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E.注意仔细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不要盲目乱挖、乱刨
(3)2011年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较2013年大,请分析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震的分布、救援等相关知识。第(1)题,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互相碰撞挤压的边界上,即消亡边界。第(2)题,地震救援要先救近,后救远;先易后难;先救“生”后救“人”;如果被埋,注意保持体力,救援别人时要听好被埋者的位置等。第(3)题,地震造成的伤亡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浅和人口密度等原因有关。
答案 (1)太平洋 印度洋 消亡
(2)BCDE
(3)地震震级大,震中距克赖斯特彻奇市中心近,震源浅等。
9.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8月7日23~24时的1小时内,甘肃舟曲的降雨量达77.3
mm,位于舟曲的三眼峪沟流域(最高点海拔3
828
m,最低点1
340
m)和罗家峪沟流域(最高点海拔3
794
m,最低点入河口处为1
330
m),暴雨形成强大洪水依次冲毁两条沟内的天然堆石坝和人工拦挡坝,形成规模巨大的泥石流,冲毁房屋5
500余间。
材料二 自1823年至2009年的186年间,三眼峪沟泥石流曾11次给舟曲县城造成危害,但是县城范围仍在不断扩大。
材料三 舟曲泥石流发生区域示意图
(1)简述舟曲泥石流发生区域的地形特征。
(2)分析说明造成此次舟曲特大泥石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泥石流的形成原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题,由图可知,河流自东北流向西南,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材料
可知,山地相对高度较大,暴雨时,流水侵蚀严重。
第(2)题,自然原因从地形、由于侵蚀而形成的地表松散物、暴雨天气等方面
进行分析。人为原因,由于人口增加,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开挖山坡等加剧
了泥石流的产生。
答案 (1)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相对高差大;沟谷强烈侵蚀下切,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
(2)自然原因:①高山峡谷地貌,(树枝状)水系发育,落差大、汇水速度快;②岩体破碎,风化侵蚀强烈,地表有大量的松散物质堆积;③强降雨天气诱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的爆发,滑坡和崩塌进一步集聚了岩土物质。
人为原因:①人口的增长使得泥石流危险区被不断地开发利用,防灾减灾意识薄弱,增强了灾害的损失;②多道人工拦挡坝依次被暴雨冲毁,加剧了泥石流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