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1840-1842鸦片战争
1949新中国成立
1
1911-1928
第11讲: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1919-1937)
时间轴整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1919-1937)
1919
1924
1927
1937
1931
1921
中共创立期
国民大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
中国共产党诞生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912-1928)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4.12—1949.4.23)
中国共产党
逐渐走向成熟
五四运动
中共“工农武装割据”及长征
新阶级登场:无产阶级
新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政党
新革命
新道路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新阶级登场:
五四运动
(1919年)
(二)新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以来)
(三)新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
(四)新革命: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924-1927)
思想、干部
革命统一
战线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新阶级登场:五四运动(1919年)
1.背景
思考:一战是如何作用于中国的革命运动的?(请将以下史实按照一定的逻辑归纳)
1914
1918
1915
一战
1917
1919
1921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二十一条》
新文化运动
①政治(根本原因):北洋军阀对内独裁统治,对外出卖主权,阶级矛盾尖锐。
②经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
③阶级: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④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指明革命新方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拓展: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狭义):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爱国游行示威活动以及后来以上海“六三”运动为代表的全国人民的爱国斗争。
五四运动(广义):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而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为其结束的年代。因此又称“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思想基础
深入发展;两个阶段;马克思主义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新阶级登场:五四运动(1919年)
1.背景
思考:一战是如何作用于中国的革命运动的?(请将以下史实按照一定的逻辑归纳)
1914
1918
1915
一战
1917
1919
1921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二十一条》
新文化运动
①政治(根本原因);②经济;③阶级;④思想
⑤外交(导火线):1919年初,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⑥外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新阶级登场:五四运动(1919年)
2.过程
3.特点
时间 中心 口号 主力 形式
第一阶段 5月4日 北京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废二十一条” “收回山东权利” “拒绝和约签字” 学生 游行示威
第二阶段 6月3日 上海 工人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结果 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①革命性: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②爱国性:维护中国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③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个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④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知识拓展】有没有彻底的胜利
对内:
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对外:没有赶走帝国主义。
彻底——社会性质是否改变?时代任务是否完成?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新阶级登场:五四运动(1919年)
4.意义
【2019全国2卷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
【2019全国1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A
①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新阶级登场:五四运动(1919年)
4.意义
②思想文化:
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③政党建设: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新阶级登场:五四运动(1919年)
4.意义
【名词解释】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中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是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④历史进程: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知识拓展】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性质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前途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侵略反封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旧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
社会主义国家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知识拓展】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接受马克思主义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历史舞台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全面觉醒
3.借助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深入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新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7年以来)
1.历程
(1)传播:十月革命后
从十月革命后(1917年11月)开始广泛传播,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2)系统介绍:五四运动后
①论战:1919年“问题与主义”之争
知识扩展:1919年“问题与主义”之争
胡适和李大钊分别持什么观点?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一:“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19.7)
材料二:“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所以我们的运动,一方面固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1919.8)
李大钊: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
胡适: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
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者的分裂开始。此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的道路。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新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7年以来)
1.历程
(2)系统介绍:五四运动后
①论战:1919年“问题与主义”之争
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
②传播的表现
思想传播
创立社团
传播人员
面向工人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
(2018全国Ⅲ.T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2018全国卷Ⅰ·T29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 “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 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新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7年以来)
C
C
五四运动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干部基础
2.影响: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新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
1.条件
(1)阶级:
(2)思想:
(3)外部:
(4)组织:
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商议建党事宜
8月,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随后北京、广州、武汉、长沙、济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新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
(2021·全国甲卷高考·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C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新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
2.中共三次代表大会和领导的工人运动
活动 主要内容 意义
中共一大(1921.7.23)一大建党 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③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背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知识拓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在何处?
(1)新的领导阶级:全国统一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新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4)新的革命道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新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
2.中共三次代表大会和领导的工人运动
活动 主要内容 意义
中共一大(1921.7.23)一大建党 ①党的名称; ②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工作; ③党的领导机构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1922.7)
思考: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中共二大的脚踏实地主要指什么?为什么是脚踏实地?
二大建纲
中心任务: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2020·山东高考·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右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
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C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新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
2.中共三次代表大会和领导的工人运动
活动 主要内容 意义
中共一大(1921.7.23) ①党的名称;②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工作;③党的领导机构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1922.7) 中心任务: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方向。
工人运动(1922-1923) (1)成立领导机构: (2)领导工人运动 (3)结果: (4)教训: 1921.8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①1922.1香港海员大罢工
②1923.2京汉铁路工人总罢工
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
遭遇联合镇压(二七惨案),革命转入低潮。
必须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021·广东高考·8)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A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新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
2.中共三次代表大会和领导的工人运动
活动 主要内容 意义
中共一大(1921.7.23) ①党的名称;②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工作;③党的领导机构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1922.7) 中心任务: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方向。
工人运动(1922-1923) 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1923.6) 大会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议 是党史上开统战工作先河的会议;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国民革命做了准备
(2021·全国乙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图6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
会议:中共一大、中共三大
观点: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化
论证:①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提出“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这一纲领明显脱离中国国情,从《共产党宣言》中照搬而来。
②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明确了中国革命的目标和任务。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
③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案》,确立了国共合作方针。
④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经过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结论)总之在民主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从照搬理论到结合国情、从单纯依靠工人阶级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从弱小的无产阶级政党不断发展壮大。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四)新革命: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1.国共合作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
②国民党:
③外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材料: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三方面问题的折磨:外国帝国主义、党内纷争和国内冲突。对这几个问题,他难以回避,但也无能为力。在挫折中,他发现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辉煌成就倍加令人鼓舞,他将俄国的成功归于良好的党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纪律窳败、组织松散及思想灌输不力。……尽管他急于寻求苏维埃的援助,但他拒绝用共产主义代替三民主义。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指出孙中山为纠正“自己的失败”采取的举措。
举措:
①组织上,改组国民党;
②思想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国民党同意合作的原因
原因:①外国帝国主义力量强,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屡次失败;②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③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④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四)新革命: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1.国共合作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
②国民党:
③外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一个比较革命的政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
孙中山思想转变,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民主革命阶段两党共同目标:反帝反封建
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唯一对我们南方政府表示援助的,是俄国的苏维埃政府。——孙中山
【2020·7浙江12】《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B
【2018全国2卷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C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四)新革命: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1.国共合作
(2)标志: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项目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理论内容 “新之处” 具体举措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反清: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
反帝反封建(军阀);求得各民族平等
明确提出反帝;反满到民族平等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得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
反帝和反封建相结合,民权的普遍性和可行性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新三民主义的意义
①理论意义:新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为三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②实践意义:指导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四)新革命: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1.国共合作
(2)标志: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017.11·浙江高考·1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孙中山“三民主义”。其中指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上述主张意在( )
A.施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B.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
C.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 D.立法保障工农的权利
C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四)新革命: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1.国共合作
(3)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革命阶级的联盟。
共产国际代表在提出党内合作之初,就包含着领导权归国民党的思想。美国学者海尔莫·格鲁勃认为“国共合作,实际上是把中国共产党拴在国民党身上,使中国共产党处于名义上是自己的一个伙伴而实际上是一个比自己强大的阶级敌人的支配之下,最后成为牺牲品。”此观点认为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
A.共产国际战略指导失误
B.中国共产党未掌握革命武装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悬殊
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决心联共,同意采取党内合作这种特殊形式,接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他这样做是为了
A.汲取先前失败教训
B.借鉴苏俄革命经验
C.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D.从内部改造国民党
D
A
(1)共产党员有双重身份,便于开展革命活动,有利于中共从工运低潮中走出来,更能在孙中山这面革命旗帜下广泛发动群众,组织革命力量,迎接革命高潮。
(2)容易被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改造国民党,使其获得新生,促使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1)容易使中共放弃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出现了陈独秀“右”倾错误。
(2)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看待党内合作?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四)新革命: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1.国共合作
(4)意义
①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四)新革命: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2.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1924-1927)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依靠力量: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
1924.1
国民党一大
1925
成立国民政府
1926
国共合作北伐
1927
4.12
蒋介石反革命政变
1927
7.15
汪精卫分共
珠江流域
广州
长江流域
上海
武汉
由 南 向 北
(1)发展:1925年
(2)高潮:1926年北伐(成果)
(3)失败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四)新革命: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2.国民革命
(4)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 ①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
②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
客观原因 ①中外联合,敌人力量强大
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③共产国际错误指示
右倾: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在保守 妥协退让
“左”倾:激进主义
(5)教训: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
①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的领导权;②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2021广东模拟8】按照一般的军事教育程序,初级军官教育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但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将学制大大缩短,学生入学后只接受一个月的入伍教育和六个月的正式教育。这反映了当时
A.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B.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C.军队素质大幅提升 D.国共合作方式创新
A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四)新革命: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2.国民革命
(6)国民革命的特点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结合材料,简述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何进步?
①反帝反封建立场更为彻底和明确
②群众基础更为广泛
③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联合)
(1)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2)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
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最终失败了。
【误区警示】国民革命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四)新革命: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2.国民革命
(7)国民革命的影响
材料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北伐战争进展顺利,到1927年4月,北伐军在10个月内攻占了近半个中国,取得了巨大胜利。北伐战争基本上实现了国民革命运动所要完成的直接目标,由此国家统一进程的步伐大大加快,初步地重新奠定了国家现代化的政治基础,也为南京政府裁撤遍布各地的厘捐,统一币制和度量衡提供了前提。革命的指导思想在革命的过程中得到了实践和传播,对民众进行了政治启蒙,扩大了民众参政的广泛性……思想文化进步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指导中国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广泛传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革命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
①积极
A.政治: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扩大了民主范围;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
B.经济:加快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思想:传播了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②消极:
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右派手中,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有专制、反人民一面,把中国引向动乱和战争,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021江苏模拟二8】有国民党官员曾在一份工作报告中指出,近年来工农运动渐渐兴起,且有蔚为国民革命主力之势。此种工人运动,目下尚不过在上海、广州等有新兴工业的地方;农民运动亦不过广东及河南、湖南、直隶之一部。此报告所说的工农运动
A.促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B.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C.活动重心由南向北转移 D.侧重在中心城市开展斗争
C
【2017海南11】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C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年) 政治 (1)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蓬勃发展,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经济 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陷入萧条。
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新三民主义形成。
阶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