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练 *兼爱
一、 文言基础知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B. 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C. 具此而已矣 具:完备、齐全
D.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解
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当察乱何自起 B. 故不孝不慈亡
C. 故盗贼有亡 D. 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3. 下列句子中,含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当察乱何自起
B.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C. 国与国不相攻
D. 兄之不慈弟
4.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B. 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C. 父自爱也
D.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5.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
B.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墨家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
C. 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前者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后者主张“爱”没有等级差别。
D. 《周礼》中曾记录“邦”和“国”的区别,“大曰邦,小曰国”;而“家”指卿大夫的封地。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①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②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节选自《墨子·鲁问》)
【注】①三世:祖孙三代。②强梁:强横,强悍果决。
7.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墨子闻而止之”和《五石之瓠》中“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的“之”用法相同。
B. “大家伐其小家”和《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家”含义相同。
C. 豕,本意是猪,在古代用“豚”来表示大猪,“彘”来表示小猪。
D. 笞,是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笞、杖、徒、流、死”五大刑罚中,“笞”是相对较轻的刑罚。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B. 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仍打着顺应天意的旗号,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
C. 文中墨子将诸侯互相攻伐的行为和平民互相争斗的行为进行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服鲁阳文君不要像平民一样目光短浅,施行不义的战争。
D. 窃物者“不仁”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义”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事例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而是非分明。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练 *兼爱
1. D 劝:鼓励。
2. D A项,“当”同“尝”,尝试;B项,“亡”同“无”;C项,“有”同“又”,“亡”同“无”。
3. D 慈:形容词作动词,慈爱。
4. C C项为宾语前置句,A、B、D三项均为判断句。
宾语前置有四种情况:
(1) 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2) 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则宾语前置。
(3) 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志。
(4) 介词宾语前置——把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5. B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错误,《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6. (1)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治理混乱。(重点:“事”“所自起”“焉”)
(2) 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因此攻打别人的封国来使自己的封国得利。(重点:“异”“攻”“利”)
7. BDF “故”是表原因的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应在其前断开,即在B处断开;“故其父笞之”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即在D处断开;“其邻家之父”,名词性短语,做“举木而击之”的主语,应在其后断开,即在F处断开。
8. C “在古代用‘豚’来表示大猪,‘彘’来表示小猪”错误,应为“豚”指小猪,“彘”指猪。
9. C “文中墨子将诸侯互相攻伐的行为和平民互相争斗的行为进行对比”错误。根据原文“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可知,二者之间是类比说理,不是对比。
10. (1) 郑国人祖孙三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他们三年不顺利,我将要帮助上天讨伐(他们)。(重点:“父”“诛”“全”)
(2) (他们)认为把它铭刻在钟、鼎上,可以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谁比我多!”(重点:“以为”“铭”“莫”)
11. ①郑国人祖孙三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降给他们惩罚;②上天已经惩罚了郑国,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③窃取一个国家一个都城是不义的行为。
【参考译文】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对鲁阳文君说:“现在让鲁国四境之内的大都攻打小都,地位高的大夫攻打地位低的大夫,杀害人民,掠取牛、马、狗、猪、布、帛、米、粟、货、财,那怎么办?”鲁阳文君说:“鲁国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都攻打小都,地位高的大夫攻打地位低的大夫,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墨子说:“上天兼有天下,也就像您具有鲁国四境之内一样。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郑国人祖孙三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他们三年不顺利,我将要帮助上天讨伐(他们)。”墨子说:“郑国人祖孙三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他们三年不顺利。上天的惩罚已经够了,现在您又举兵将要攻打郑国,说:‘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志。’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的父亲鞭打他。他邻居家的父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他的父亲的意志。’这难道还不荒谬吗!”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进攻它的邻国,杀害它的人民,掠取它的牛、马、粟、米、货、财,把这些事情书写在竹、帛上,把这些事情镂刻在金、石上,(他们)认为把它铭刻在钟、鼎上,可以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谁比我多!’现在下贱的人,也进攻他的邻家,杀害邻家的人民,掠取邻家的狗、猪、食、粮、衣服、被子,也书写在竹、帛上,认为把它铭刻在席子、食器上,可以用来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谁比我多!’难道可以吗?”鲁阳文君说:“对。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可以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都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偷了(人家的)一只狗一只猪,就被称作不仁;窃取了一个国家一个都城,就被称作义。这就如同看一小点白就说是白,看一大片白则说是黑。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这就像这句话所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