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练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告诫人们听从忠言;“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提醒大家不要轻易议论他人。因此,古人常用①________等成语告诫人们要知晓不恰当语言的危害。
先哲告诉我们,判断人品,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平凡的世界》中在洪水灾难中采访的田晓霞,因工眼睛、脸部严重受伤的孙少平,《老人与海》中只身同厄运搏斗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大卫·科波菲尔》中历经磨难不屈不挠获得成功的科波菲尔,他们都“言”少“行”多。②________的慷慨陈词不等于身体力行、埋头苦干,巧言令色的吹嘘追捧更不等于心悦诚服、亦步亦趋。
刘基说:“惟能灼见利害之实者,为能辨人言之忠与邪也。”所谓利害有他人口中的利害和刘基所说的“利害之实”的现实中真切存在的利害两种理解。如何透过云遮雾罩的语言烟幕,灼见事实真相,明了事件的③________,通晓利害就成为重中之重,“灼见利害之实”就成为辨言、辨人的“试金石”。当真相、利害了然于胸,语言的烟幕就会散去,言说者的真面目就会暴露在我们面前:真诚虚伪、君子小人……判然而别。当然,要获得“灼见利害之实”的能力恐怕非一日之功,需要切身体会、终生修行。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查尔斯·狄更斯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早就被译成中文,是一百多年来深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不同时代的人谈到这部小说,不只是为书中少年主人公坎坷而又富于传奇性的故事所吸引,也由此体会到了人生的乐趣与艰辛。这部小说不少地方都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狄更斯十五岁时就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靠自学掌握了复杂的速记技术,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 )。同时,他还练就了奋笔疾书、一挥而就的写作本领。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到拒绝。但他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奋力上进。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性和矛盾纠纷都是他观察、研究的对象。由于生活积累的雄厚,加上特殊的天赋,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3岁时他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一帆风顺,《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每一部都引起了轰动,最终成为唯一一位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的英国作家。
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年纪轻轻因这两项工作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龄人的
B. 他年纪轻轻因这两项工作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
C. 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丰富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龄人的
D. 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
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穷人的专利权
[英]狄更斯
我的名字叫约翰,学的是打铁的行当。打十九岁那年起,人家看见我没几根头发,就一直管我叫“老约翰”了。现时我已经五十六岁了,头发并不比上面提到的十九岁的时候多,可也不比那时候少,因此,这方面也就没有什么新的情况好说。
我发明过一种螺丝,挣了二十镑钱,这笔钱我这会儿还在用。整整有二十年工夫,我都在断断续续地搞一项发明,边搞边改进。上一个圣诞节前夜十点钟,我终于完成了这项发明。完成之后,我喊妻子也进来看一看。这时候,我跟妻子站在机器模型旁边,眼泪簌簌地落到它身上。
我的一位名叫威廉·布彻的朋友是个宪章派,属于温和派。我经常听他说,咱们工人之所以到处碰壁,就是因为要奉养长期以来形成的那些多如牛毛的衙门,就是因为咱们得遵从官场的那些敝习陋规,还得缴付一些根本就不应当缴付的费用去养活那些衙门的人。
现在,回头再来说说我的机器模型。那是在差不多一年之前的圣诞节前夜十点钟完成的。我把凡是能节省下来的钱统统都用在模型上了。
关于这个模型,威廉·布彻和我两个人在圣诞节那天作了一次长谈。威廉是个很聪明的人,不过有时候也有点怪脾气。我说:“申请个专利权呗。”威廉这才说给我听,有关专利权的法律简直是坑死人的玩意儿。他说:“约翰,要是在取得专利权之前你就把发明的东西公之于众,那么,别人随时都会窃走你艰苦劳动的成果,你可就要弄得进退两难啦。约翰,你要么干一桩亏本买卖,事先就请好一批合伙人出来承担申请专利权的大量费用,要么你就让人给弄得晕头转向,到处碰壁,夹在好几批合伙人中间又是讨价还价,又是摆弄你发明的玩意儿。这么一来,你的发明很可能就一个不当心让人给弄走。”于是他进一步给我讲了一些详细情况。我对威廉·布彻说,我想自己去申请专利权。
我的姻兄弟乔治·贝雷临死的时候遗留给我的妻子一百十八镑零十个先令的英格兰银行股票。我和妻子还一直没有动用过这笔钱。我们俩都同意拿这笔钱去申请专利权。我的朋友威廉·布彻替我写了一封信给伦敦的汤姆斯·乔哀。我乘“四等车”上了伦敦,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了一间为期一个礼拜的房子。
汤姆斯·乔哀说要申请专利权,第一步得向维多利亚女王提交一份申请书。我在靠近司法院法官弄的桑扫普顿大楼里找到了一位推事,在他那儿提出了陈述书,付了十八便士。他叫我拿着陈述书和申请书到白厅的内务部去,把这两份东西留在那里请内务大臣签署,缴付了两镑两先令又六便士。六天后,大臣签好了字,又叫我拿到首席检察官公署去打一份调查报告。我照他说的去办了,缴付了四镑四先令。
我临时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期已经延长了一个礼拜,这会儿五天又过去了。首席检察官写了一份所谓例行调查报告,打发我带着这份东西到内务部去。内务部根据它搞了个复本,他们把它叫作执照。为了这张执照,我付出了七镑十三先令六便士。这张执照又要送到女王面前去签署,女王签署完毕,再发还下来,内务大臣又签了一次。
我现在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住到了第三个礼拜了,费用挺大,我只好处处节俭过日子。我感到自己都有点泄气了。在林肯旅社的专利局里,他们替我的发明搞了一份“女王法令草案”的东西,还准备了一份“法令提要”。就为这份东西,我付了五镑十先令六便士。专利局又正式誊写了两份法令文本,一份送印章局,另一份送掌玺大臣衙门。这道手续下来,我付了一镑七先令六便士,外加印花税三镑。这个局里的誊写员誊写了女王法令准备送呈签署,我付了他一镑五先令。再加印花税一镑十先令。接下来,我把女王法令再送到首席检察官那儿签署。我去取的时候,付了五镑多。拿回来后,又送给内务大臣。他再转呈女王。女王又签署了一次。这道手续我又付了七镑十六先令六便士。到现在,我待在汤姆斯·乔哀那儿已经超过了一个月。我都不大有耐心了,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
女王法令还得送到设在河滨大道上的桑莫塞特公馆的印章局去——印花商店也在那里。印章局的书记搞了一份“供掌玺大臣签署的印章局法令”,我付了他四镑七先令。掌玺大臣的书记又准备了一份“供大法官签署的掌玺大臣法令”,我付给他四镑两先令。“掌玺法令”转到了办理专利权的书记手里,誊写好后,我付了他五镑七先令八便士。在此同时,我又付了这件专利权的印花税,一整笔三十镑。接着又缴了一笔“专利权置匣费”,共九镑零七便士。各位,同样置办专利权的匣子,要是到汤姆斯·乔哀那里,他只要收取十八个便士。接着,我缴付了两镑两先令的“大法官财务助理费”。再接下来,我又缴了七镑十三先令的“保管文件夹书记费”。再接着,缴付了十先令的“保管文件夹协理书记费”。再接下来,又重新给大法官付了一镑十一先令六便士。最后,还缴付了十先令六便士的“掌玺大臣助理及封烫火漆助理费”。到这时,我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待了六个礼拜了。这件得顺利通过的发明已经花掉了我九十六镑七先令十八便士。这还仅仅在国内有效,要是带出联合王国的境界,我就要再花上三百镑。
关于这么多的官职的问题,我实在拿不出话来反驳威廉·布彻。你瞧:内务大臣、首席检察官、专利局、誊缮书记、大法官、掌玺大臣、办理专利书记、大法官财务助理、主管文件夹书记、主管文件夹协理书记、掌玺助理,还有封烫火漆助理。
分手的时候,汤姆斯跟我讲过这么句话:“约翰,要是国家法律真的像它所说的那么公平正直的话,你就上伦敦吧——给你的发明弄一份精确详尽的图解说明(搞这么一份东西大概要花半个五先令银币),凭这份东西你就可以办好你的专利权了。”
我现在的看法可就跟汤姆斯·乔哀差不离了。我都同意威廉·布彻的这个说法:“什么‘文件夹主管’,还有‘封烫火漆主管’,那一帮子人都非得废除不可,英国已经叫他们给愚弄糟蹋够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我”为自己的新发明申请专利权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安分守己,有追求,热衷于发明创造,相信勤劳能够致富的普通铁匠形象。
B. “我”办理专利权经历了各种烦琐的手续,耗时六个多星期,花费九十六镑七先令十八便士,终于办理了通用的专利权。
C. “我”申请专利权的过程逐步证实了威廉·布彻的话。所花的这些钱正是威廉·布彻所说的“根本就不应当缴付的”“去养活那些衙门的人”的费用。
D. 小说通过具体的描写不厌其烦地一一列举了“我”申请专利权的手续,将资产阶级官僚机构的臃肿、腐朽和虚伪揭露得淋漓尽致。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整整有二十年工夫”“把凡是能节省下来的钱统统都用在模型上了”体现了“我”制造模型付出的代价,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 威廉·布彻虽着墨不多,但形象颇为鲜明,作者以“我”申请专利权到处碰壁的经历印证了威廉·布彻对英国社会的深刻认识。
C. 小说着力描写“我”申请专利过程中的种种遭遇,勾勒出一幅令人愤慨的官场群丑图,将理性的批判蕴含于形象的描绘中。
D. 小说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叙述简洁明畅。语言贴合工人的身份,也表现了“我”单纯正直的性格。
8. 小说最后“我”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我”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有人认为狄更斯的艺术风格是“笑的眼泪”,即把幽默与严肃熔为一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3练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1. 示例:①众口铄金(或: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祸从口出) ②天花乱坠 ③来龙去脉(或:前因后果)
解析:第一空,根据前文“提醒大家不要轻易议论他人”和后文“告诫人们要知晓不恰当语言的危害”可知,此处应填有关人们对他人的议论和不恰当语言的危害的成语,故可填“众口铄金”“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祸从口出”。第二空,根据原文“……的慷慨陈词不等于身体力行、埋头苦干”可知,此处指语言上的浮夸,故可填“天花乱坠”。第三空,根据原文“明了事件的……”可知,此处应填有关事件经过的成语,故可填“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众口铄金:众口一词可以使金属熔化。原形容舆论的力量大,后形容人多嘴杂,能混淆是非。人言可畏: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使人以假为真。祸从口出:说话不慎会招致灾祸。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来龙去脉: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前因后果:事情的起因和其后的结果,指事情的全过程。
2. 示例:所谓利害,或是他人口中的利害,或是现实中真切存在的利害,而后者是刘基所说的“利害之实”。
3. ①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出现了喻体“烟幕”,以此比喻掩盖真相或本意的言语;②形象地凸显了语言蕴藏的巨大影响力;③暗示人们要透过语言烟幕,灼见事实真相,明了事实。
比喻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它在形式上,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三类。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4. D 从上下文语境可知,句子的主语是“这两项工作”,而且“这”又指代前文“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衔接非常紧密,故排除A、B两项;C项,“丰富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中“丰富”做状语不当,不能修饰“认识”;“无法比拟同龄人”的意思是“不如同龄人”,显然违背了原文的意思,故排除。
5. 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他是一百多年来深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6. B “终于办理了通用的专利权”错误,根据原文“这还仅仅在国内有效,要是带出联合王国的境界,我就要再花上三百镑”可知,通行证只在英国适用,并不通用。
7. A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误,小说开头“整整有二十年工夫”“把凡是能节省下来的钱统统都用在模型上了”体现了“我”制造模型付出的代价,为下文写申请专利花费巨大作铺垫。此时情节还未展开,属于开端蓄势内容。
8. ①事实的教训:申请专利权这件事,使“我”认识到,英国的统治阶层已经腐烂透顶;②认识的提高:宪章派威廉·布彻耐心细致地开导和帮助我,使“我”受到了革命理论的影响。
9. ①语言幽默:如“我已经五十六岁了,头发并不比上面提到的十九岁的时候多”,通过对“我”外貌的描述,达到幽默滑稽的效果;②主题严肃:小说不断重复叙述申请专利权的过程,表现对腐败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对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同情;③严肃的主题采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来表达,使文章更具有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