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 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基础过关]
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暴雨、水土流失、沙漠化和低温冻害等。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属于干旱、洪涝与低温冻害多发区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黄淮海平原
答案 B
解析 我国的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低温冻害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青藏高原。
2.我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是( )
A.江南丘陵 B.太行山区
C.西南山地 D.四川盆地
答案 C
解析 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地和青藏高原的东南部。
3.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B.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西南山区
C.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等地
D.低温冷害主要在华南地区和黄淮海平原
答案 C
解析 我国的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地,青藏高原东南部;低温冷害分布在东北平原、青藏高原。
4.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
B.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C.我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
D.我国地质灾害诱因多
答案 C
解析 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主要包括:①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②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因此,陆地灾害和海洋灾害都有发生。③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典型的国家:夏季风强弱变化会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灾害;冬季的寒潮则可能带来低温冷冻和冰雪灾害。④地质灾害诱因多:位于板块交界带,多地震和火山;地形条件复杂,植被覆盖率低,多滑坡和泥石流。⑤东部人口密集且经济发达,是自然灾害易发和多发区。
5.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上游
B.黄土高原全部位于干旱地区
C.黄土高原区气候干旱,极少有暴雨发生
D.黄土高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土流失和干旱
答案 D
解析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游,处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暴雨较多。
右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第6题。
6.该年发生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答案 A
解析 图中列举了地质地貌灾害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选项中横断山位于云南和四川西部,秦岭位于陕西省,和其他山地相比,有可能是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
7.读下图,E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区,下列与该地地质灾害产生无关的因素是( )
A.地质状况 B.地形状况
C.气温状况 D.植被状况
答案 C
解析 E地为西南地区,该区地质灾害频发与地形地质条件和植被破坏等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气候因素中降水丰沛是地质灾害的成因之一,气温与地质灾害的产生无关。
8.云南小江流域的灾害链模式是( )
A.地震—台风—泥石流 B.地震—水土流失—泥石流
C.暴雨—泥石流—滑坡 D.地震—山崩—泥石流
答案 B
解析 小江流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地震带,也是泥石流的典型发育地区。由于地震的诱发,强震后往往伴着水土流失和泥石流高潮的到来。
[能力提升]
右图是“黄淮海地区8级及以上风力出现天数统计图”,3、4、5三个月出现8级以上风力的天数最多。读图回答9~10题。
9.上述月份,该地易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
A.春旱 B.伏旱
C.洪灾 D.暴雨
答案 A
解析 3、4、5月份黄淮海地区最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为春旱。
10.此时,随着风力的增强,在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原地区,还会形成( )
A.洼地 B.旱地
C.盐碱地 D.沙地
答案 C
解析 春季华北地区风力比较大,降水少,春旱严重,所以蒸发旺盛,如果地下水位比较高,则会形成盐碱地。
11.我国东南部灾害点位多,西北部灾害点位稀少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东南部自然灾害多发
B.东南部人多地少,环境问题多而重;西北部人少地多,生态脆弱
C.东南部防灾意识强,西北部减灾能力强
D.东南部季风气候,西北部大陆性气候
答案 A
解析 我国东南部灾害点位多,西北部灾害点位稀少主要是由我国东南部自然灾害种类多且频次高所致。
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是我国最早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县之一,也是全国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县。在生态建设上,确定了“山顶草灌防护林、山腰坡地经济林、山底沟洼丰产林、荒山荒地防护林、道路村庄美化林、沟坟锁边灌木林”的治理模式。回答12~14题。
12.吴起县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石漠化 D.盐碱化
答案 A
解析 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13.东汉时期的吴起,曾经是“水草丰美、羊群塞道”,后来,吴起县变成了满眼荒山秃岭,群众生产和生活非常困难。使吴起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农牧业过渡地带,降水较多
B.长期的战乱和无节制的垦荒
C.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D.土质疏松,流水侵蚀强烈
答案 B
解析 长期的战乱和无节制的垦荒,造成森林植被剧减、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产和生活非常困难。
14.吴起县退耕还林的主要目的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C.过滤空气、降低噪声
D.提供动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 A
解析 吴起县位于洛河上游地区,退耕还林的作用在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15.读“我国某区域位置与地形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图B所示地形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确保b地区的可持续发展,①、②、③各地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3)近年来,a、b、c等城市沙尘暴天气明显增多,分析其人为原因。
答案 (1)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2)①为沟谷,应打坝拦泥、蓄水固沟;②为黄土塬,应平整土地,营造护田林网;③为坡地,宜育林、育草护坡。
(3)滥垦、过樵、过牧;不合理开矿造成植被、地表形态的破坏。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1)图B区域为黄土高原地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2)①是黄土高原中的沟谷,②是黄土塬,③是坡地。根据教材知识很容易答出治理措施。(3)沙尘暴天气的出现有干旱、大风等自然原因,也与地表植被破坏有关。在草原牧区由于滥垦、过樵、过牧都会造成荒漠化,导致沙尘较多,在大风作用下易出现沙尘暴天气。
16.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答案 (1)崩塌、滑坡、泥石流。自然原因: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在关键信息的引领下,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作出分析。(1)红层地貌多陡崖,岩性又具有软硬互层的特点,因此,在暴雨的诱发下特别容易出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层地貌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与泥石流造成的危害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