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8-07 18:4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第一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它巧妙地利用了天然地势和弯道水流规
律,2 200多年来有效地解决了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的问题,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水利功能。
尝试探究:除此以外,我国还有哪些防灾减灾的重大工程建设呢?
提示:黄河上小浪底工程、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水利工程等。了解?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防灾减灾的指导方针、相关法律以及防灾活动
掌握?
长江防洪体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和淮河流域治理工程的措施与效益
应用?
运用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分析主要防灾减灾工程的目的与效益
指导方针: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1)河湖治理方面:
a.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b.黄河_______水利枢纽工程
c.淮河治理工程
d._____综合治理工程
一、我国防灾减灾概况2.我国重大减灾项目1.以防为主防抗救小浪底太湖(2)水土流失防治方面:
a.太行山绿化工程
b.“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c.长江_______防护林体系工程
d.全国水土流失防治工程
(3)病虫害防治方面:农作物的重大病虫鼠害监测网络工程
(4)草原牧区减灾方面:
a.草原综合治理工程
b.易灾牧区防灾减灾工程
(5)地质灾害防治方面:中国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6)风沙治理方面:
a.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中上游b.全国防沙治沙工程
(1)长江防洪体系的全面加强,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战胜了1999年、2002年的洪水。
(2)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摆脱了“人争水地,水致人灾”的恶性循环局面。
(3)使长期居住在长江两岸低洼地带、饱受洪患之苦的数百万人民迁移到了安全地带。
(4)改善了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有效遏制了长江上游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
(5)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的威胁将进
二、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
1.长江防洪体系工程的作用一步减轻。
(1)整治长江中下游干流_____。
(2)长江下游两岸低洼地带_________、 _________ 、移民建镇。
(3)长江上游地区退耕还林、 _________ 。
(4)三峡工程水利枢纽工程。
范围:地跨_____西部、 _____北部和_____大部分地区,涉及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起黑龙江省,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面积40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2%
2.主要措施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提防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封山育林东北华北西北1.措施:采取_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以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
成效
(1)使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15%,_______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2)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_____效益、经济效益和_____效益明显
(3)促进了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3.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飞机播种造林荒漠化生态社会
(1)概况:20世纪50~60年代,淮河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的治理工作;1991年大水之后,国家进一步治理淮河
(2)措施:治理_________;对病险水库、河堤进行_____
_____;疏通河道
(3)成效: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经受住了两次大洪水的考验。但2003年的特大洪水仍给两岸人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淮河流域的治理任务仍然十分_____
四、淮河流域治理工程水土流失除险艰巨加固
提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以下内容:(1)红色区域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分布范围。(2)绿色区域为三北防护林的分布范围。(3)沿海紫色区域为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分布范围。(4)重点防御地震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上中游、淮河流域等地区,另外东北、新疆也有分布。(5)沉陷与地裂城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等沿海地区。(6)滑坡、泥石流治理城市主要分在长江上游河段。(7)航空护林站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和西南地区。(8)主要水库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三峡、葛洲坝、二滩等。(9)主要防洪堤建在松花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上。
1.教材P77“图4-2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教材P80“图4-3洞庭湖现状”和“图4-4洞庭湖规划范围”
提示:阅读这两幅图要明确现今的洞庭湖面积萎缩、狭小、破碎,伴随着“4350”工程的实施,洞庭湖的范围不断扩展,连接成片,支离破碎的局面荡然无存。
提示:(1)淮河从源头至洪河口为上游,两岸山丘起伏,自洪河口至洪泽湖为中游,北岸是黄淮平原,南岸接大别山区,多丘陵,中游地势平坦,水网稠密;洪泽湖以下为下游,地势更为低平。
2.3.教材P82“图4-6淮河流域地形”(2)淮南多山地丘陵,年降水量超过1 000 mm,河流虽短小,径流量很丰富;淮北流域面积大,支流虽多且长,但因降水量减少,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下,各支流流量较小。
淮河径流量主要来自中游上段南侧支流,源于降水丰富的大别山区。
(3)淮河流域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尤其是淮北地区,径流量的50%~70%集中于7、8两个月内,流域内多暴雨;流域内调蓄工程不足。新华网2012年7月26日讯 7月中旬以来,西南地区出现持续强降雨,长江流域四川、重庆部分地区相继发生洪涝灾害。灾情发生后,成都军区先后组织1万余名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投入抗洪抢险一线。截至目前,共转移安置群众1万余人,抢运物资7 000余吨。 ——防灾减灾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长江洪涝是怎样产生的?应该怎样治理?
2.淮河洪灾也较严重,是怎样产生的?应怎样治理?
读“长江某年份某河段的汛期水位、流量变化过程线图”和“流域内四个行政区的灾情统计表”,回答问题。
【例证1】?(1)试分析长江该河段小流量造成高水位的原因。
(2)试分析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3)为了减轻长江的洪涝灾情,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工程措施?
答案 (1)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降低,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升高;围湖造田、不合理的建筑,使水域变小、湖泊调蓄功能下降。
(2)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气候异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时来水;流域面积大,水系发达,流量大。
(3)修建水库;建立中上游防护林;退耕还湖;疏通河道;裁弯取直;加固堤防。
近50年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锐减,湖泊消失了1 000多个。据此回答(1)~(2)题。
(1)湖泊面积大量减少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  )。
①加剧长江洪涝灾害 ②生物物种增加 ③加剧土壤盐渍化 ④湖泊环境容量减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措施有
(  )。
①扩大水田面积 ②退耕还湖 ③加强上游地区水土保持 ④禁止在长江采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练习1】?解析 第(1)题,湖泊面积减少后,对长江径流的天然调节作用减弱,造成洪水集中在干流,导致长江洪涝灾害增加;同时由于湖泊面积减少,导致水面减少,而使湖泊的环境容量减少。第(2)题,扩大水田面积会减少湖泊水量,占用湖泊土地;禁止在长江采沙主要是为了保护两岸大堤;而退耕还湖,增加了湖泊面积;加强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减少了湖泊淤积,也是控制湖泊面积减少的重要措施。
答案 (1)D (2)B
长江洪涝产生原因
自然因素: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多、部分河道特别弯曲、干流汛期长以及与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多暴雨有关,这就要求修建水库、加固堤坝加以防御。
人为因素: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同时还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再加上围湖造田(建垸),泥沙淤积致使湖泊调蓄洪水的功能削弱,从而频繁形成洪涝。这就要求保护和恢复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通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等措施来防御洪涝灾害。
一、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整治措施
【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
淮河多水灾的原因
二、淮河流域综合治理整治措施
针对淮河流域多水灾的原因,我国提出治理目标,制订了整治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概括如下:
【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洪灾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假如有机会,你搭乘春天的航班到青海,在全省最大的飞机场—曹家堡机场上空俯瞰河湟大地,你会惊喜地发现,曾经祼露干瘪灰头土脸的高寨后山已悄然换上了绿色的靓装,粉色的山杏花含苞怒放,青翠的青海云杉生机无限。从1979年开始连续30年不间断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已初现效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使互助县重点治理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通过对重点水土流失区,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流域综合治理,共营造水土保持林——三北防护林体系
44 623.8公顷,能够有效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在一定范围内遏止水土流失,减少湟水河的泥沙输入量,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作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 426.5平方公里,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和泥沙,据测算,生态效益达61 361.2万元,涵养水源4 090.7万立方米,效益达25 556.7万元。随着工程效益的逐步发挥,能够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减轻黄河洪灾隐患。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森林有哪些生态功能?森林破坏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2.“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有哪些造林措施?取得了哪些效益?
【例证2】? 右图为我国防护林体系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虚线表示防护林体系范围)
(1)防护林体系A的名称是________,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B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主要人为原因之一是长江上游地区________。请将下列字母所表示的含义填入方框内,以说明该人为原因造成的严重后果。
A.水土流失 B.涵养水源能力变差
C.水位上升 D.地表径流增加
E.汛期险情 F.滥伐森林
G.河床淤积 H.河流含沙量增加
答案 (1)“三北”防护林体系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2)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3)滥伐森林 略见思维导图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是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气象灾害。形成沙尘暴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此外,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促进或者减缓沙尘暴发生、发展的作用。
【练习2】?(1)读上图,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成因。
(2)分析沙尘暴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吗?
解析 沙尘暴肆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过度砍伐、过度垦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加剧,对沙尘暴的发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沙尘暴在造成灾害的同时,也有一些有利的方面,如沙尘颗粒成为凝结核,有利于成云致雨;沙尘因含有碱性物质,可减轻酸雨的危害;因富含营养盐类,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沙尘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有利于抑制气候变暖等。
答案 (1)过度砍伐 过度垦殖 (2)有利的方面如:沙尘颗粒有利于成云致雨;沙尘天气有利于海洋生物生长;沙尘暴缓解了酸雨;沙尘暴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等。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烟滞尘、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
森林若被破坏后,生态环境效应将大大减弱,如三北地区
一、森林的生态功能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位置和范围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涉及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面积40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2%。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造林措施和特点
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效益
目前“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重点治理区的环境效益有了较大改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有力地促进了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材P76活动
提示:1.使人们有法可依,树立法制观念。
2.《中国减灾法规》《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九条 国家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鼓励、扶持地震监测预报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第十二条 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加强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的信息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和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的预测。第十七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第十九条 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教材P80活动
提示:1.对防治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作用。长江中上游山区因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降低了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泥沙入江湖并发生淤积,使河床抬高、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易发生洪涝。长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尤其是川、滇、黔接壤地带,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泥石流日趋频繁,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能极大地扼制或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2.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森林的过度采伐和人为破坏,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植被大大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大量增加,每年土壤侵蚀量达22.4亿吨,因此长江有变成另一条“黄河”的危险。为了改变这一面貌,国家决定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计划从1989年起,用30~40年时间,在本地区几个省
(区、直辖市)——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甘肃省、陕西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河南省、重庆市的271个县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 000万公顷,使水土流失面积下降40个百分点以上,土壤年侵蚀量减少4亿多吨,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治理长江流域的目标。
教材P81活动
提示:1.我国“三北”防护林网体系横跨西北、华北、东北的新、青、甘、宁、内蒙古、陕、晋、冀、津、京、辽、吉、黑13个省级行政区,绵延4 480千米,总面积40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2%。
2.对。“三北”防护林像一道绿色屏障阻挡或减弱了沙尘的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