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1.3家里的物品【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认识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
●知道有些材料可以有多种用途。
科学思维目标
●观察比较材料之间外在特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根据材料的外在特征,对常见物品进行分类。
探究实践目标
●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材料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能对这些特征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
●能简单交流、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
态度责任目标
●在依据材料对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的活动中能实事求是地描述材料的特性,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在交流分类结果的活动中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1 ~ 2年级学习内容“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的第二点“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11.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第二点“知道有些材料可以被回收利用,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的第一点“知道我们周围的人造物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观察和区别身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本课立足于学生对建房材料的认识,从“家里”这一熟悉的场景引入,引领学生从材料的视角认识家里的物品,指向学科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人类活动与环境”“技术、工程与社会”,同时指向跨学科概念“结构与功能”。
本课情境从房屋建筑材料转向房屋里的物品。本课有四个板块,聚焦板块,引导学生关注家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将材料认知从建材延伸至日常器物。探索板块,让学生观察家里常见的物品,并辨认这些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根据材料类别进行分类,通过探索加深对材料的认识。研讨板块,分析不同小组分类的差异,寻找证据达成班级共识,讨论哪些材料既可以用来造房子又可以用来制造常用餐具,进而认识到金属、木头之类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和生活用品。拓展板块,收集各种可回收的材料为后续建造小房子做准备。
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对部分材料的类别及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学习了一些研究材料特点的方法。在观察、分类过程中,许多学生能使用一些方法来认识该材料的特点并帮助自己作出判断。但许多学生常常分不清“物品”和“材料”,有时会将两者混为一谈。有些学生还容易混淆陶瓷、透明塑料、玻璃等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并依据材料给物体分类。
难点:实事求是地描述材料的特性,有依据地与同伴交流分类结果。
本课情境:温馨的室内儿童玩耍情景图,图中有常见且丰富的生活物品,唤起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表明随着材料的改进,我们家的物品变得越来越丰富。
聚焦:前一课我们关注了房屋的建筑材料,这一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物品的制造材料,进一步加深对材料的认知。另外,此处涉及物品、材料这两个科学词汇的区分。这部分要求教师尽量启发学生回忆,用举例的方式交流物品及制作物品使用的材料,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品和材料的不同,并聚焦问题。
探索1:学生观察物品,判断制作物品使用的材料,暴露对材料判断的前概念。对于大部分物品,二年级的学生是能够马上识别对应材料的。通过判断物品材料,归纳总结出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类别有金属、塑料、玻璃、布、纸、木、陶瓷等,有的学生还会提到橡胶,只要言之有理,均可记录。本环节为探索2中的按材料给物品分类做好铺垫。
由于物品非常多,而二年级学生的记录速度有限,所以可以先给物品编号。在一年级,学生已经尝试过给物体编号再观察描述。这里通过旁白启发学生回顾给物体编号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记录,同时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好习惯。
气泡图是前两课与这一课的联系,也暗指同一种材料可以有多种用途。
探索2:这个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按材料类别对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在分类过程中启发学生对材料进行观察和辨识。
记录单:学生利用记录单记录自己的观察判断结果。此处将“布”归为材料。从严格意义上讲,布属于物品,一般是由植物纤维构成的,也有由动物纤维和化学纤维构成的。在本节课,将布看作一种材料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学生对“纤维”概念的前概念认识,随着概念进阶的发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会日趋完善。
研讨1:该问题是在全班交流层面通过找不同解决学生的结论冲突,最后通过基于观察的论述达成班级共识突破难点。
研讨2:该问题是为加深学生对一种材料有多种用途的认识,并进一步认识到金属、木之类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和生活用品中。
拓展:收集废旧材料的过程是对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再认识。学生通过回收利用废旧材料,知道某些材料是可以被反复使用的,从而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
学生:衣服、陶瓷碗、陶瓷杯、塑料杯、矿泉水瓶、毛巾、回形针、木筷子、不锈钢勺、玻璃杯、木块、带盖玻璃瓶、记录单、学生自评表。
教师需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与学生相同的材料一份(材料背面粘有磁贴)、班级评价表。
(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1.聚焦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结合第一课中古人的家,启发学生思考古人家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忆我们现在的家里有没有这些物品,通过图片和问题快速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发现同一个物品,现代使用的材料和古时使用的材料截然不同,同种功能的物品可以用多种材料制作,家里物品的制造材料在不断改进,材料的改变使我们的家有了更多能满足生活需求的物品,生活也越来越便利。这样,就将视野聚焦于现在“家里的物品”,进而产生问题:现在家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探索
教材安排了两个探索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中物品的使用材料,并按材料进行分类。
探索活动1为观察家中的物品。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常见的家中物品,让学生对材料进行观察和判断。通过学生熟悉的物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常见的材料有金属、塑料、玻璃、布、纸、木、陶瓷等,为后面的按材料类别给物品分类活动做好准备。
探索活动2为按材料类别给家里的物品分类。教师可参考教材为学生提供,或要求学生分头准备12种物品进行分类活动。课堂上,可先让学生说出这些物品的名称,然后要求他们将物品按材料分为金属、塑料、玻璃、布、纸、木、陶瓷等类别。教师可自己或带领学生提前给材料标注上统一的编号, 以方便后续的记录和交流。接着,学生将标好编号的物品按材料类别分类。教师指导学生有序分类,例如:①把物品在桌面上摆好,相同材料制成的物品放在一堆;②把同一类物品的编号写在记录单上;③对于小组无法统一意见的物品,编号按个人意见填写在记录单中,并在编号上用“△”标注出来。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结合上节课的观察方法,你打算怎么观察并判断制成这种物品的材料?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观察材料特点的方法,这里可以迁移运用。实验前教师提醒学生对于意见不一致的物品要重点观察,每个人分别阐述判断的依据,再决定是保留意见还是修改自己的意见,做到组内交流。如无法达成组内共识,可保留自己的意见,做好标记,在全班研讨时提出。另外,有些物品使用了多种材料,可以在对应的材料框下面均标上该物品的编号,教师也可创造性地修改记录单。
3.研讨
在学生小范围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集体研讨。这个环节重点研讨组内和其他组分类意见不一致的物品,即教材中研讨1的问题“我们的分类和其他同学的分类有什么不同?”。在研讨的过程中,学生加深对生活中物品材料的认识。交流研讨时,为了更为直观,教师可提前将标上编号的物品粘上磁贴固定在黑板上;小组间的意见出现矛盾时,可直接取用物品进行进一步观察、研讨。其中,像衣服、玻璃瓶等物品上有多种材料,可能会出现在多个类别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有些物品可能由多种材料组成”。同时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用一种材料制造一样物品? 引出对“材料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不同的功能”的讨论。在全班达成共识之后,进入研讨2“哪些材料既可以用来造房子,也可以用来制造常用餐具?”。学生大致会说出金属、塑料、木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金属 、木之类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和生活用品中。
4.拓展
家里时常会有一些废弃物品产生,这些物品可回收重复利用,也可改造成为新物品,有新的用途。在这一板块,教师可用问题“家里有一些不再使用的物品,我们可以用来做什么?”启发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将物品用作他用,比如空罐子用来作笔筒;也可能会提出将物品改造成有用的另一样物品,比如将纸盒子制作成房子模型。这时候教师可以发布任务,要求学生收集身边的各种废旧材料,为建造“小房子”模型做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前为每个小
组准备一个材料收集箱,让学生将收集的废旧材料放置于材料收集箱中,以备后续教学使用。
(七)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的课堂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参考第1课的评价模式,本课班级评价表评价维度如下。
(1)会交流:能说出物品如何分类及如此分类的理由,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
(2)会合作:能小组合作有序完成将不同物品按材料类别进行分类的活动。
(3)会观察:能用看、摸、用指甲刻画、敲等多种科学的方法观察各种物品。
在学生自我评价中,从“我会听、我会说、我会做”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表所示。
《家里的物品》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表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我会听 安静倾听
我会说 主动交流分享
我会做 通过看、摸、用指甲刻画、敲等方法观察各种物品
小组合作有序,按材料类别给物品分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