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练 逻辑的力量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__①__: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__②__;“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这样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
逻辑能够让我们化繁为简,去伪存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问题的本质。有些时候,文学作品会__③__,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表面的自相矛盾中,隐藏着“精神”和“肉体”这两个评判人生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先生的景仰以及对欺压人民、虽生犹死者的鄙夷。这句诗看似不合逻辑,有悖常识,实则凝练深刻,引人深思。能有如此突出的表达效果,与诗句“违背逻辑”的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B. 《红烛》化用“蜡炬”这一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C. 美军在喀布尔机场仓皇溃逃,经由一些西方媒体的渲染,变成了“英雄撤离”。
D. 通过法定集体管理组织“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开展著作权维护工作是不错的选择。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__A__,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
例如,苏洵《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曰”,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质疑,再通过反驳这一质疑,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我们在构思、写作议论性文章时,__B__,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①例如,要求围绕“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②写作者一下子可能想到齐王和邹忌、李世民和魏征等大量事例,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提纲:
论点:兼听则明。
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
③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④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⑤即使材料再丰富,⑥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
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画线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滑坡谬误”的定义是:声称某事件发生之后,必将会发生一连串可怕的后果(或可喜的后果),后果一步一步推,终于“滑坡”了,一路滑跌到沟底。“滑坡谬误”的实质是错误地使用了一连串因果关系。举个例子:“迟到的学生要判死刑。迟到的学生是不用功的表现,__①__,那么将来也不会努力工作;如果将来不努力工作,就会导致公司损失;如果公司损失,那么公司就会倒闭;如果公司倒闭,就会使从业人员失业;如果从业人员失业,就会出现家庭问题;如果出现家庭问题,就会导致自杀率上升;为了防止自杀率上升,我们应判迟到的学生死刑。”这个例子犯的就是“滑坡谬误”。他把假设的一连串“可能性”__②__。“滑坡谬误”的推理形式属于逻辑上的纯假言推理。即“如果甲,那么乙;如果乙,那么丙;如果丙,那么丁;所以,如果甲,那么丁”。要使逻辑上的纯假言推理的连锁引申确保成立,必须确保事件联系有必然关联性与合理性,即必须确保每个“如果……,那么……”中,__③__,是“那么”后面的后件的充分条件。例子虽然夸张,但心理学家分析,“滑坡谬误”是许多人可能会犯的错误。很多人在思考时或多或少有“狂想”倾向。
5.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滑坡谬误”的一项是( )
A. 屠户现在杀猪,今后就会杀牛杀羊,最终会沦为杀人犯。
B. 如果要上好大学,就得好好学习;如果要好好学习,就得静下心来。
C. 如果不参加聚会,就会失去朋友;失去朋友,人生就会失败。
D. 我不乱扔垃圾,马路就会很干净,就不需要打扫,你就会失业。
6.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__①__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这些数据表明,__②__。
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嚣尘上,该说法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们心理上“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得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支付需要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__③__,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
7.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归谬法”是指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请你使用“归谬法”反驳文段中“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请参照①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
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①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
鲁迅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一个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
语文老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原文有两处推理,请模仿第二句,在横线处填写有关内容,把第一句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有人评论达尔文“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但缺乏推理能力”,其实《物种起源》中有很多具体的语段,都在作推理论证。比如:
“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并且都如公认的变种的杂交后代一样,遵循着同样复杂的法则。如果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上述相似性就变得颇为离奇了。”
这里有两处推理。第一句,由前提__①__,推出__②__;第二句,由前提“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推出“杂交的后代无法遗传父母特性,不具有相似性”,而事实却具有相似性,以此反过来证明独创论的荒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请根据所给示例,分析材料,写出知县断案的三段论逻辑推理过程。(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示例】
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有两户人家都生了儿子。有一家的孩子死了,就将另一家的孩子偷偷地抱回自己的家。另一家发现后与这一家争吵得不可开交,于是告到官府。有一个知县对两个妇女说:“你们两人一人拉住孩子的一条胳膊,谁把孩子抢到手,孩子就属于谁。”大堂上,两个妇女就动手拉了起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其中甲妇女开始时还使劲,听到孩子哭喊后,就不使劲了。而乙妇女则拿出吃奶的劲,眼看就要把孩子抢到手了。这时,知县大叫一声:“停!”然后平静地说:“我现在知道孩子的真正母亲是谁了。”他用手指了指那个不使劲的甲妇女说:“她是孩子真正的母亲。”
①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阅读下面这段论述性语段,下列能更好地完成其论证的一项是( )
人类学家坚定地断言:文化仅当它是独立的而非依赖的时候,才能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当来自它外部的压力被来自它内部的首创精神所取代的时候,它才能有所发展。换句话说,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非主体文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任何把外来文化的观点强加给民族文化的做法,都会威胁它的独立和发展。
同样,如果我们把每一所单独的学校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的话,那么,教育进步的关键:________。
A. 每个学校要依靠独立于外来压力的内部首创精神才能有所发展
B. 某些学校只要依靠他们全体员工和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有所发展
C. 学校管理人员必须随着学校发展的进程而调整自己的首创精神
D. 外来的各种有利或有害的因素必须被阻止参与学校发展
九、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推断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如今,外卖小哥在大街小巷穿梭的身影,足以说明网络餐饮服务行业的火爆程度。因此,如何规范外卖骑手交通行为显得迫在眉睫,治理外卖骑手交通违法乱象,要从管理外卖送餐平台企业入手,将交通守法的责任落实到企业,这样就能解决骑手逆行、抢灯等交通违规行为。只要骑手遵纪守法,就能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拥堵问题解决了,也必将能提高外卖点餐率。
①不是将责任落实到企业就一定能解决骑手违规行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练 逻辑的力量
一、 1. B B项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都表示强调。A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讽刺;D项,表示特定称谓。
2. 示例:①逻辑无处不在 ②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 ③故意违背逻辑
解析:第一处,根据冒号可知,此处是一个总领句;再根据后文“……这是外交中的逻辑……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可知,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许多地方都用到了逻辑,故可填“逻辑无处不在”。第二处,根据原文“烛之武……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可知,此处与前文“这是外交中的逻辑”“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构成排比,故此处也应用“这是……中的逻辑”的句式;再根据原文“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可知,此处是指治国方面的内容,故可填“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第三处,根据后文“例如”可知,此处是个概括性句子;再根据原文“看似不合逻辑,有悖常识……与诗句‘违背逻辑’的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知,此处是指文学作品有时会为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而违背逻辑,故可填“故意违背逻辑”。
二、 3. 示例:A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 B也可以通过引入虚拟论敌
解析:A处,根据前文“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和后文“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可知,语境强调遇到这些攻击的可能,故可填“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B处,根据前文“苏洵《六国论》开头……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和后文“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可知,语境强调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引用“虚拟论敌”,故可填“也可以通过引入虚拟论敌”。
4. ①“围绕”改为“以”;②“一下子可能”改为“可能一下子”;④在“观点加例子”后面加上“的模式”。
三、 5. B 原文说的是“‘滑坡谬误’的定义是:声称某事件发生之后,必将会发生一连串可怕的后果(或可喜的后果),后果一步一步推,终于‘滑坡’了,一路滑跌到沟底。‘滑坡谬误’的实质是错误地使用了一连串因果关系”,而“静下心来”是“好好学习”的前提,“好好学习”是“上好大学”的前提,这是一个正确的推论,不属于“滑坡谬误”。
6. 示例:①如果现在不用功 ②推演为“必然性” ③“如果”后面的条件
解析:第一处,根据后文“如果将来不努力工作……就会导致自杀率上升”可知,此处所填句子也应是“如果……”的句式;再根据原文“迟到的学生是不用功的表现”“那么将来也不会努力工作”可知,此处是指如果现在不用功的情况,故可填“如果现在不用功”。第二处,根据“举个例子……这个例子犯的就是‘滑坡谬误’”可知,运用“滑坡谬误”进行推演,是将一系列的“可能性”变成了“必然性”,故可填“推演为‘必然性’”。第三处,根据原文“即必须确保每个‘如果……,那么’中……是‘那么’后面的后件的充分条件”可知,此处是就“如果……那么……”这一推理关系而言的,而正确的“如果……那么……”的推论应该是“那么”后面的后件的充分条件就是“如果”后面的条件,故可填“‘如果’后面的条件”。
四、 7. 示例:①出门不带手机 ②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愈发不可或缺 ③你不太想和别人交流
解析:第一处,根据原文“出门下雨没带伞”“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可知,此处是指出门没带手机的情况,故可填“出门不带手机”。第二处,根据原文“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可知,此处是指手机对人们非常重要,故可填“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愈发不可或缺”。第三处,根据原文“如果在社交场合中……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可知,此处是指你不想和别人交流的情况,故可填“你不太想和别人交流”。
8. 有人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果真如此,那我们使用手机便都会出现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甚至生发心理疾病。但事实上,“手机依赖”或出于工作需要,或出于支付需要,或为了避免尴尬等,所以,“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不成立。
五、 示例:②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作品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品吗 ③那么你那部伟大的科学著作将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来写作呢
六、 示例:①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 ②其杂交的后代遗传了父母的特性,具有相似性
七、 示例:①亲生母亲都怕拉伤自己的孩子 ②甲妇女怕拉伤孩子 ③甲妇女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八、 A 这是一则类比论证。原文以“文化发展的动力”来类推“教育进步的关键”。题干论述:文化只有独立并由其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时才能有所发展。题干把独立的学校类比为独立的文化,那么学校的发展应该和文化的发展类似,即学校只有独立并由其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时才能有所发展。B项,“全体员工和学生的创造力”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且“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C项,题干没有涉及具体做法如何,内容衔接不当。D项,没能体现“首创”精神。
九、 示例:②不是骑手遵纪守法就一定能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③不是解决了拥堵问题就一定能提高外卖点餐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