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练 古诗词诵读
一、 语言文字运用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的耀眼绚丽,并不逊于唐诗的灿烂辉煌。遗憾的是,无论是唐还是宋,闪耀于文坛的女性作者①________。我们知道的,仅仅有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朱淑真等。许多天资聪颖、文辞造诣不输须眉的女词人的芳名连同其杰作都被遗忘和湮没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风里而幸存传世者凤毛麟角。
词到南宋,日臻成熟,洗尽了铅华,拓宽了视野,更加自由而多侧面地观照社会人生。到了宋末,面对元蒙的入侵,诗词自然要担当起“记录时代”的使命,这时的宋词急速“变身”,记录兵连祸结、百姓②________之状,抒发国恨家仇、生死别离之痛,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朝野上下③________,在拯救民族危亡的呐喊声中,宋代文坛上的“半边天”没有缺席。她们哪怕昙花一现,也感天地,泣鬼神。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变身”“半边天”两处使用了引号,其引号的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徽墨不负众望,其身上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不仅我揣摩到徽墨蕴含的千年底蕴,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的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名篇名句默写
6. 《无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诗经·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穿同样战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经》名篇《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7. 《春江花月夜》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月光下的人们有不一样的梦,有不一样的心事。在《春江花月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神思飞跃,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
(2) 《春江花月夜》中,江水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寂寞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归途艰难和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将进酒》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将进酒》中,直接写饮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写没酒后要求主人买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 《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出乐观自信的积极思想,“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出蔑视权贵的人生态度。
(3) 《将进酒》中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埋没,表现诗人不再抱有幻想、逃于酒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看似矛盾,却是词人更深一层的情怀,体现的正是如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般的相思之情。
(2)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词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带出自己当年的闺房之乐,寥寥数字,勾勒出亡妻在自己心目留存的温柔美好的印象。
(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词人与妻子相见却无法被认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词人对亡妻的怀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此句与“此恨绵绵无绝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无衣》这首诗,完成10~11题。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 这首诗表达了战士们同心协力、共同御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 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说明百姓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情感。
D. 这首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11. 《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完成12~13题。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包含了诗歌内容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所体现的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B. 诗人由春江的美景写起,写江上的明月,并由江月生发出江月永恒、人生代代的哲学思考。
C. 江月永恒,流水无情,诗人在下半篇转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上,借月写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 全诗以“江”为主体,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赞叹自然的奇丽,讴歌爱情的纯洁,探索人生的哲理,构成了奇妙的艺术世界。
13. 请简要赏析“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将进酒》这首诗,完成14~15题。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B. 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束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 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得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风雨呼啸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含有巨额数字的词语“十千”“千金”“万古”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D. 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全诗语势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15. 诗人为何写陈王曹植的典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完成16~17题。
16.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年生死两茫茫”写词人与亡妻生死两隔,恩爱夫妻一朝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B.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虽是词人的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亡妻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蕴含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C. “相顾无言”中,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更觉凄凉。
D. 下片记述梦境,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抒发出词人对亡妻的绵绵情意,字字血泪。
17.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词人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8练 古诗词诵读
1. 示例:①寥若晨星 ②颠沛流离 ③同仇敌忾
解析:第一空,根据后文“我们知道的,仅仅有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朱淑真等”可知,此处强调女性作者被人所熟知的极少;再结合“闪耀”一词,故可填“寥若晨星”。第二空,根据原文“记录兵连祸结、百姓……之状”可知,此处是指百姓因受战乱影响而流离失所,故可填“颠沛流离”。第三空,根据原文“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可知,此处是指在民族危亡之际,爱国主义得到弘扬,官民同心,一致对外,故可填“同仇敌忾”。
寥若晨星: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2. 示例:许多女词人天资聪颖、文辞造诣不输须眉,当时的世风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们的芳名连同其杰作都被遗忘和湮没了,幸存传世者凤毛麟角。
3. 相同,其作用都是表示特殊含义。
4. 在寻找徽墨中,我不仅感受到徽墨蕴含的千年底蕴,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5.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耳鬓厮磨”赋予墨与砚台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出墨与砚台相伴相生的特点;“横插一杠”赋予墨汁人的行为,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墨与砚台被现代科技冲击而遭受冷落的惋惜。
6. (1)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2)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3)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7. (1)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2)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3)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8. (1) 会须一饮三百杯 径须沽取对君酌 (2) 天生我材必有用 钟鼓馔玉不足贵 (3)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9. (1) 不思量 自难忘 (2) 小轩窗 正梳妆 (3) 纵使相逢应不识 料得年年肠断处
10. C “说明百姓从军时贫穷‘无衣’,表达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情感”错误,这首诗表现的是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11. 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抗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12. D “全诗以‘江’为主体”错误,全诗是以“月”为主体的。
13. 这两句把“月”拟人化,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月光洒在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断的相思,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14. C “略给人空浮之感”错误,应该是“给人豪迈之感”。
15. 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诗人由曹植想到了同样怀才不遇的自己,因权贵当道,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诗人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
16. D “浓墨重彩”错误,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字字发自肺腑,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深沉。
17. 不矛盾。“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思量,自难忘”初看虽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词人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更可能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词人思妻之情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