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5 21:5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1.请你把下面诗文补充完整。
(1) 漫步在汉中古镇的青石板上,映入小语眼帘的是石阶上青翠欲滴的青苔,这充满浓浓绿意的景象,正像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两句所描写的那样。
(2) 登华山途中,小语累得想打退堂鼓,但想到杜甫《望岳》中的“______,决眦入归鸟”两句所描绘的风光,他不由重拾登山的勇气和决心。
(3) 下山时,爸爸用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4) 结束华山之行后,小语在山下遇到了正在举行春社活动的村民,他不禁想到了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两句。
(5) 在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时,小语用《己亥杂诗》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2.班级开展“君子自强不息”主题学习,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下面是小语整理的关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的资料,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研制、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再启新征程。科研团队持续创新,不断推动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员队伍工作一丝不苟,彰显了精益求精的航天精神,一次次书写了探索浩翰太空的新篇章!他们日复一日地勤学苦练,淬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一串串奋斗的足迹,铺就一条飞天之路。人生从来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一鸣惊人的背后,都是锲而不舍、鞠躬尽猝的精神。
(1) 请确认语段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①淬炼______(A.cù B.cuì)
②锲而不舍______(A.qiè B.qì)
(2) 语段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①浩翰______
②鞠躬尽猝______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分。
3.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为一些名著人物设计宣传海报,并根据不同的人物特点为海报设置不同的底色。请你仿照示例,结合名著内容说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 柯察金的海报底色应使用哪种颜色?
示例:《儒林外史》中,严贡生的海报底色应采用黑色。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对上巴结讨好,对下却是蛮横霸道,极尽手段占便宜,平时挥霍无度,把田产卖光后便到处赖账。在弟弟严监生死后,他没有半点伤心,用尽手段与弟媳赵氏争夺财产,冷血无情。黑色最符合严贡生阴暗的内心。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4.请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该句从天之道引申开来,告诉我们君子应效法天道,做到自强坚毅、追求进步、永不止息。
自强不息是一种_______。奋斗不止是历代仁人志士倍加推崇的优秀品质。先秦儒家提倡自强不息精神、其本意是要有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孔子曾评价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指出发奋好学、奋进不止是自己最为得意的品质。
自强不息是一种_______。自古雄才多磨难,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卧薪尝胆等耳熟能详的典故,都是古人为自强不息精神写下的最好注解。他们直面挫折,顶住压力,以愈难愈进、愈险愈进的坚定决心;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胆气魄力战胜磨难。
自强不息是一种_______。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的民族,也在磨难中形成了忧患意识这一生存智慧。纵览历史朝代更迭,只有于安定之中不忘危难,于兴盛之际仍怀忧虑,保持着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方能激发出未雨绸缪、自强不息的进取心,推动国家强盛、民族强大。
(1) 请写出语段中加点词语的词性。
①优秀:______
③民族:______
(2) 语段中有三个语句排序混乱,请将它们按正确的次序填写在横线处。(只填序号)
A.面对逆境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B.源于历史忧患意识的图强精神
C.努力奋发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
(3) 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在下面写出修改意见。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郑国渠首位于今天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即今王桥镇的船头村西。根据《史记》记载,郑国渠流经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等区县,绵延124公里,灌田115万亩。郑国渠加上之后修凿的白渠、六辅渠等水利工程,构成了一个既引泾入洛又引泾入渭的规模宏大的灌溉水系。
②郑国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建造。郑国渠的修建,虽说一开始是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但是它的水利灌溉作用是明显的,与秦国的农业政策相得益彰。
③由郑国设计的灌水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平原西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在今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渠。郑国渠依山势而建,犹如一条游走于关中的巨龙。为保证灌溉用水源,郑国渠采用独特的“横绝”技术,通过拦堵沿途的清峪河、蚀峪河等河,让河水流入郑国渠。泾河水泥沙含量大,灌溉后既供给作物水分,又具肥力,并有效地改良了盐碱地。
【材料二】
①中国是农业大国,因而如何提高作物产量一直是广大民众关心的问题。
②赵过,汉武帝末年人,曾做过西汉中央政府的搜粟都尉,专门负责农业生产管理。赵过经过仔细总结研究,在一亩地上开出三条深宽各一尺的沟(甽),沟旁培土成垅,将作物播种到沟里,等幼苗生长出来后进行中耕,除了锄草施肥外,还要将垅上的培土渐次锄下,培壅苗根。到了天热的时候,垅上的土削平,作物生长得根深叶茂。第二年则将原来的垅深翻成沟,原来的沟抬高成垅,如此年年互换位置,以休养地力。这种技术在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中称为“轮耕”,特别适合关中及陇西边郡等干旱少雨的地区。
③赵过发明代田法之后,先将这种先进的耕作方法与传统的“缦田法”在长安离宫空闲的土地上进行对比耕作试验,结果代田法比“缦田法”产量提高三成到五成,然后在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推广的结果进一步表明代田法“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深受广大关中农民的欢迎。
【材料三】
①1957年5月8日,在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取土时,发现了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垫衬着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据专家介绍说:“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它说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这一发现,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②在显微镜下,研究人员比较了灞桥纸的纤维与国产线麻、黄麻、洋麻、亚麻等几种韧皮的纤维形态,发现灞桥纸的纤维细胞壁较厚,胞腔稍宽,纤维末端细长,顶部为钝形,与线麻韧皮纤维的特征近似。经专家判断,灞桥纸的主要原料是线麻和少量的苎麻。
③“这些纸片质地比较粗糙,表面也不够光滑,原料只经历了切断、蒸煮、舂捣等简单的处理过程,制作方式比较简单,上面没有字迹。根据这些特征,目前普遍认为它们是用来包裹铜镜的包装纸或垫纸。”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谢双双介绍。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郑国渠绵延124公里,灌田115万亩,是一个既引泾入洛又引泾入渭的规模宏大的灌溉水系。
B. 郑国渠是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建造的,它的修建一开始并不是出于水利灌溉的需要。
C. 赵过发明并推广代田法后,发现代田法比“缦田法”产量提高三成到五成,在关中地区广受欢迎。
D. 灞桥纸的发现,证明了我国造纸术的发明时间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
(2)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秦汉时期陕西省关中地区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
(3) 请结合【材料三】,概括灞桥纸的主要原料、制作过程及特征。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那是前年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然后岔开公路驶上朝南通向原根的官道,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站在河岸上指指点点,另一个脱了鞋袜,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朱先生看见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这要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噢”了一声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抚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原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他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持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遒劲飞扬的草体大字:砥柱人间是此峰!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白鹿精魂!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小日本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1) 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分析,选文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
(2) 围绕“题字”,选文中朱先生的情绪和行为是如何变化的?请补全下面的空缺处。
轻淡调侃→①______→激动题字→②______→怆然吟诗
(3) 文中三处提到“中条山”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朱先生的人物形象。
(5) 分别探究两处题字“砥柱人间是此峰”“白鹿精魂”的丰富意蕴,并概括其共同蕴含的情感。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芙蕖①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③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④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⑤,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芙蕖:荷花。②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③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④菡萏:未开的荷花。⑤异馥:异香。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及花之既谢______
②犹似未开之花______
③而能事不已______
④此皆言其可目者也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乃摘而藏之”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C.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D.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②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 本文中,作者赞美荷花的原因是什么?
七、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 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他心中会想些什么?用第一人称简要描述。
(2) 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在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看到邓稼先克服重重困难,成功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坚韧;黄文秀执着前行,坚持不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勇毅……成长之路就是由自信、勇敢、认真、坚持等精神品质赢得的一个个“进步”铺就的。
请以“这一次,我终于进步了”为题目,联系自己的生活或学习经历,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荡胸生曾云(3)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4)箫鼓追随春社近(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1)①B ②A(2)①“翰” 改为 “瀚” ②“猝” 改为 “瘁”
  3. 保尔 柯察金的海报底色应采用红色。保尔是具有钢铁般意志和崇高共产主义信念的革命战士。战争年代,他英勇冲锋陷阵,为保卫祖国浴血奋战;和平建设时期,他不顾伤病,全身心投入艰苦劳动,为理想不懈努力。红色象征热情、勇敢与革命,契合保尔炽热的爱国情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以及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切的精神。
  4.(1)①形容词 ②名词(2)CAB(3)将 “坚定决心” 后的分号改为逗号
  5.(1)D(2)一是水利工程建设,郑国渠的修建为农业灌溉提供保障,其引泾水灌溉,既供给作物水分,又能改良盐碱地,与秦国农业政策相得益彰;二是农业耕作技术改进,赵过发明的代田法,通过沟垅互换、休养地力,在试验中比传统 “缦田法” 产量提高三成到五成,后在关中大面积推广,提升了土地利用率与作物产量。(3)主要原料:线麻和少量苎麻;制作过程:经历切断、蒸煮、舂捣等简单处理;特征:质地粗糙,表面不够光滑,上面没有字迹。
  6.(1)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描绘原坡上野菊灿烂绽放、清香弥漫的美景,表现朱先生对家乡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以 “热烈灿烂的菊花” 反衬 “肃煞的悲凉”,烘托出朱先生因国家即将沦陷、家乡可能遭践踏而产生的悲愤与忧虑之情。(2)①自责赧颜(自责愧赧) ②咬指盖印(滴血盖印)(3)①第一次提及 “中条山”,朱先生询问鹿兆海驻军地点,鹿兆海答 “中条山”,朱先生指出 “中条山是潼关最后一道门扇”,突出中条山重要的战略位置,暗示日军侵华形势严峻,引出下文朱先生情绪的转变;②第二次提及 “中条山”,鹿兆海表示守不住中条山就无颜见关中父老,展现其抗日决心,进一步触动朱先生,推动情节发展,促使朱先生决定题字;③第三次提及 “中条山” 相关的抗日背景,贯穿全文,凸显朱先生与鹿兆海的爱国情怀,强化了保家卫国的主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4)①爱憎分明:起初因国家危难、军队作战不利而怨愤蔑视军人,得知鹿兆海要去中条山抗日后,又被其爱国精神打动,全力支持,题字寄情;②坦诚真挚:误会鹿兆海只为求字时轻淡调侃,知晓真相后满脸自责赧颜,真诚道歉,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③正直爱国:作为知识分子,虽无法直接奔赴战场,却以题字、按血印的方式,寄托对英雄的敬佩与对抗日事业的支持,彰显赤子之心与民族气节。(5)“砥柱人间是此峰”:既体现朱先生年轻时登临华山的雄心壮志,也借 “砥柱” 象征中国军人如山峰般坚毅,赞美鹿兆海等将士承担抗击倭寇重任、守护家国的崇高精神,寄寓对他们的敬佩与期许。“白鹿精魂”:“白鹿精魂” 指白鹿原所蕴含的不屈不挠、坚守家国的精神品格,是对鹿兆海在国难当头奔赴前线行为的肯定,也是对其抗日杀敌、保卫关中的勉励,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颂。共同情感:两处题字均寄托了朱先生的报国之志,蕴含着对爱国将士的敬佩,以及对中华民族勇于抗争、抵御外侮精神的讴歌。
  7.(1)①凋谢 ②好像 ③停止 ④可以(2)D(3)①在荷叶、荷花旁边避暑,暑气就会因此消散;在旁边纳凉,凉意就会随之产生。②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人们观赏。(4)荷花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可供人观赏;“可鼻”,有荷叶的清香、荷花的异香,能驱散暑气、带来凉意;“可人之口”,莲实与藕可作食物,让人口齿留香;即使是霜中败叶,也可 “备经年裹物之用”,具备实用价值,所以作者赞美荷花。
  8.(1)我登上这幽州台,往前望,见不到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往后看,也等不到后世能赏识我、重用我的贤明君主。这天地是如此辽阔悠远,时间又是如此漫长,我空有满腔才华与报国抱负,却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只能独自站在这里,满心孤独与悲愤,泪水忍不住滑落。(2)“独” 是 “独自” 的意思,既写出诗人登上幽州台时孤身一人的状态,更凸显其内心的孤独与悲凉。诗人纵观古今,天地辽阔却无一人能懂自己的抱负,“独” 字将个人的渺小与天地的浩渺对比,深刻体现出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意与郁闷,使诗歌的悲怆情感更浓郁。
  9.这一次,我终于进步了
  数学试卷上鲜红的 “65 分” 像一块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看着同桌满是红对勾的试卷,再瞧瞧自己卷面上密密麻麻的错题,我攥紧了笔,心里又酸又涩 ——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数学考试不及格了。
  记得第一次考砸时,我还安慰自己是没发挥好;第二次失利后,我试着课后多做题,可面对复杂的几何图形和代数公式,我还是像隔着一层厚厚的雾,怎么也摸不透。老师找我谈话时,语气里的担忧让我更加自责,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学不好数学。
  那天放学,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路过小区的小花园时,看见一位老爷爷正在练书法。他握着毛笔,一笔一划地在宣纸上书写,即使手腕发酸,也只是揉一揉,继续写。我忍不住上前问:“爷爷,您写这么久不累吗?” 老爷爷笑着说:“想学成一样东西,哪能怕累?我刚开始写的时候,字也歪歪扭扭的,练了三年,才有现在的样子。” 老爷爷的话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迷茫的心 —— 是啊,哪有一蹴而就的进步,只有坚持才能看到希望。
  从那以后,我开始改变学习方法。每天放学后,我先把课堂上的知识点梳理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红笔做标记,第二天早早去学校问老师;晚上做完作业,我不再盲目刷题,而是针对错题反复琢磨,总结解题思路。有一次,一道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难住了我,我画了线段图,列了三种不同的算式,熬到晚上十一点,终于算出了正确答案。那一刻,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又一次数学考试来临,我深吸一口气,沉着地拿起笔。看着试卷上的题目,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知识点,此刻变得清晰起来。我认真读题、仔细计算,做完后又反复检查了两遍。
  发试卷那天,老师念到我的名字:“小明,88 分!进步很大!” 我接过试卷,看着上面的分数,眼眶一下子湿润了。这一次,我终于进步了!我知道,这份进步里,藏着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藏着一次次克服困难的坚持。它让我明白,只要不放弃,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就一定能看到属于自己的光亮。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