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河流 第三课时(分层作业)-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3 河流 第三课时(分层作业)-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6 20:0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河流 (第三课时)(分层作业)
知识挖空练
知识点一:黄河的源流概况
结合教材P52“图2.29 黄河流域水系”,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1.黄河的源流概况:
黄河 源流概况
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注入 自西向东注入渤海
长度 干流全长超过5400米
河段 河口(上游和中游的分界)、桃花峪(中游和下游的分界)
主要支流 湟水、洮河、渭河(最大的支流)
流经省区 青、川或蜀、甘或陇、宁、内蒙古、晋、陕或秦、豫、鲁(9省)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流经温度带 青藏高原区、中温带和暖温带
流经干湿区 半干旱区、干旱区和半湿润区
地位 我国第二、世界第六长的大河
2.黄河各河段特征:
河段范围 流经地形区 特点
上中下游划分 上游 (源头—河口)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多峡谷,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 (河口—桃花峪) 黄土高原 河流含沙量大、有凌汛现象。
下游 (桃花峪—入海口)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地势平缓、河流流速减小,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知识点二:黄河的贡献
结合教材P52“图2.29 黄河流域水系”,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1.水能资源丰富:黄河上中游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建成了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工程。
2.提供灌溉水源:黄河两岸修建了许多灌溉工程,提供沿岸人们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3.塑造平原:在上游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到了下游,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
4.提供旅游资源:青铜峡(宁夏)、壶口瀑布(陕西、山西两省交界)。
知识点三: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结合教材“图2.30 开封“地上河”示意”和“图2.31 黄河下游修建大堤河段与历史上的泛滥区”,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1.凌汛
(1)原理: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2)发生条件:① 河流有结冰期;②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3)发生河段:黄河的中游和下游。
2.黄河水少沙多:
(1)黄河水少: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年降水量较小年径流量不到长江的7%。
(2)黄河沙多: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两岸支流众多,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汛期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汇入黄河,使黄河的含沙量剧增,成为世界著名的多泥沙大河。
(3)“地上河”:黄河下游流经地势平缓的华北平原,河流流速减小,泥沙淤积,以“地上河”著称,人们为防洪水,在两岸修筑堤坝,泥沙在河堤内大量淤积,河床不断抬高,黄河下游由此成为高洪灾风险的“地上河”。
3.黄河的治理:
(1)黄河水少的治理:
①治理原则:由于黄河水少,流域的发展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
②治理措施:在上中游地区修建水库,调蓄水量。全流域要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严格限制高耗水行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黄河沙多的治理:
①治理原则:调沙防洪。
②治理措施: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利用小浪底等水利枢纽联合调水调沙;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提高防洪抗洪能力。
新情境命题练
(24-25七年级下·山东淄博·期末)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下图是“黄河水系图和黄河干流不同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河干流上含沙量变化最大的河段是( )
A.兰州—青铜峡 B.青铜峡—河口 C.河口—陕县 D.陕县—利津
2.此河段含沙量变化大的原因,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植树种草 ②黄土土质疏松 ③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④地形坡度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关于图中山脉的判断,错误的是( )
A.①—大兴安岭 B.②—阴山 C.③—贺兰山 D.④—秦岭
【答案】1.C 2.B 3.A
【解析】1.读图可知,黄河干流上含沙量变化最大的河段是河口—陕县,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含沙量迅速增加,C正确。河口以上的上游河段,黄河含沙量小且变化小,兰州—青铜峡、青铜峡—河口均位于上游河段,AB错误。陕县—利津,黄河含沙量逐渐减小,D错误。故选C。
2.植树种草是治理措施,并非导致含沙量增大的原因,①错误。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是该河段含沙量大的原因,②正确。夏季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冲刷作用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变化大,③正确。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侵蚀加剧,河流含沙量变化大,④正确。ACD错误,故选B。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山脉位于黄土高原东侧,为太行山,A错误。②山脉为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B正确。③为贺兰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要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C正确。④为秦岭,秦岭-淮河为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分界线,D正确。本题为选非题,故选A。
(25-26八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宽河固堤”和“束水攻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治理黄河中积累的有效经验。近年来,在黄河下游通航改造中运用“束水攻沙”方法:在河道中心挖筑一条二级航道,并利用两边二滩的沙土向河中心推移、堆高、筑成两条套堤,形成河中河(其剖面图如下图所示)。改造后可使航道加深,通航条件改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在宽阔的河岸加固大堤即“宽河固堤”,其主要作用是( )
A.增加航道深度 B.减少淤积空间 C.提供宽阔航道 D.防止洪水漫溢
5.结合小浪底工程调水调沙,利用套堤“束水攻沙”可( )
A.约束洪水期水流 B.提供足够的防洪、抗旱能力
C.增加洪水期水深 D.增强枯水期输沙、通航能力
【答案】4.D 5.D
【解析】4.“宽河固堤”主要是为泥沙的淤积留足空间,防止洪水漫溢,但对于如何提高枯水期河道的输沙、通航能力考虑较少,“束水攻沙”法恰好弥补其不足,因此增加航道深度、减少淤积空间、提供宽阔航道是“束水攻沙”法的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河中河工程并不改变洪水期径流总量,难以起到防洪、抗旱作用,B错误;河中河(堤)使枯水期水流集中,深度增加,并非洪水期水流,AC错误,还可通过控制小浪底水库下泄水量来维持流量,从而增强其输沙、通航能力,D正确,故选D。
(24-25八年级下·河南周口·期末)北京市某中学开展以“黄河”为主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如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说明当时黄河( )
A.流量大 B.结冰期长 C.含沙量大 D.汛期长
7.诗句“河底日隆堤日高,黄河竟是天上涛”描述的河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海”指的是( )
A.渤海 B.东海 C.黄海 D.南海
【答案】6.C 7.D 8.A
【解析】6.诗句中“九曲黄河万里沙”说明黄河含沙量大,C正确,并没有说明黄河流量大、结冰期长、汛期长,ABD错误。故选C。
7.“河底日隆堤日高,黄河竟是天上涛”是说黄河为地上河,黄河夹带大量的泥沙流入下游后,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沉积于河床,水位抬升,人们修筑堤坝约束河水,泥沙逐年沉积,河床抬升,形成了地上河,对应④,D正确,①②位于黄河的上游,③位于黄河的中游,均不会出现地上河,ABC错误。故选D。
8.黄河最终注入渤海,诗句种的“海”指的是渤海,A正确;与东海、黄海、南海无关,BCD错误。故选A。
(24-25八年级上·广东广州·期中)凌汛是河道下游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上游来水水流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2023年12月17日,黄河出现流凌现象,河务部门加强凌汛值班,密切注视天气、水情和凌情变化,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凌汛期安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黄河凌汛最容易出现在( )
A.春末时期 B.盛夏时期 C.初秋时期 D.初冬时期
10.黄河易出现凌汛现象河段的共同特点有( )
①水量大、落差小②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③冬季有结冰现象④由山地高原流向东部平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为防治凌汛灾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①炸冰泄洪 ②建水电站 ③疏通河道 ④加固堤坝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答案】9.D 10.C 11.B
【解析】9.读材料并根据所学可知,黄河凌汛是由于冰凌阻塞河道引起的暂时涨水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即初冬和初春时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 读材料并根据所学可知,凌汛的产生条件是:河流有结冰期、河段由低纬流向高纬;黄河的宁夏平原河段和河南至山东河段符合上述条件,所以在春季河流融冰时,上游的融化的冰块流动到仍然冰封的下游,形成冰坝,河水壅塞,抬高水位,形成汛期;冬春季节,黄河出于枯水期,水量小,水流缓慢;黄河出现凌汛跟地形关系不是很密切;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C。
11.读材料并根据所学可知,为防治凌汛灾害,可采取以下有效措施:炸冰泄洪、疏通河道,确保河道的畅通、加固堤坝、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建水电站与防治凌汛关系不大;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B。
重难探究练
(24-25八年级上·福建·期末)读“地上河”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图所示的景观,出现在( )
A.黄河上游 B.黄河下游 C.黄河中游 D.黄河入海口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和“海”分别指的是( )
A.唐古拉山和东海 B.昆仑山和渤海
C.巴颜喀拉山和渤海 D.祁连山和东海
3.“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俗语反映了黄河的哪种水文特征( )
A.含沙量大 B.水量大 C.有凌汛 D.汛期短
【答案】1.B 2.C 3.A
【解析】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河流泥沙大增,下游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天上”是指黄河的发源地巴颜喀拉山,“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海”是指黄河最终注入的海洋渤海,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3.黄河因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形象地反映了黄河水中泥沙极多的特点——由于泥沙含量高,即便跳进河里也难以洗净身上的污垢,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5-26八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如图所示,古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来治理黄河。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筑堤束水”设计有可能分布在( )
A.有“地上河”的中游 B.水土流失严重的中游
C.有“地上河”的下游 D.水土流失严重的下游
5.河道修建多重堤防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河流的( )
A.水量 B.含沙量 C.水质 D.流速
【答案】4.C 5.D
【解析】4.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大增,下游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对于“地上河”的治理,主要采取的措施是“筑堤束水”,所以“筑堤束水”设计有可能分布在有“地上河”的下游,C正确,A错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但“筑堤束水”并非治理水土流失,BD错误。故选C。
5.河道修建多重堤防,主要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也就是通过堤坝不让河水分流,束水以槽,加快流速,提高河流搬运能力,把泥沙挟送海里,减少河床沉积以达到治沙的作用,D正确;水量与河流补给来源有关,多重堤防的修建并不能改变黄河的水量,A错误;结合前面分析,河道修建多重堤防可以改变河流速度,进而影响泥沙沉积,对含沙量有一定的作用,含沙量变大,水质变差,但结合材料可知,攻沙治沙才是主要目的,B、C错误。故选D。
(25-26八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中国龙”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国龙”身上也存在“病症”(如下图)。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脉”并“对症下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黄河下游“脚肿”(“地上河”)形成的机制填图正确的是( )
①河床抬升 ②流速减慢 ③华北平原 ④含沙量大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③② D.②①④③
7.医治黄河“腹泻”(水土流失)的最佳“药方”是( )
A.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利用水利枢纽联合调水调沙 B.退耕还湖
C.加固大堤 D.南水北调
【答案】6.B 7.A
【解析】6.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使得黄河④含沙量大;黄河下游流经③华北平原,这里地形平坦,导致黄河②流速减慢;流速减慢后,泥沙大量淤积;泥沙淤积使得①河床抬升,最终形成“地上河”。故选B。
7.黄河“腹泻”指的是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 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利用水利枢纽调水调沙,是从治理水土流失根源以及后续泥沙调控等多方面综合施策,能有效医治“腹泻”,A正确。退耕还湖主要是针对长江流域湖泊萎缩等问题,与黄河水土流失关系不大。B错误。加固大堤是治理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措施,不是治理中游水土流失的“药方”,C错误。南水北调是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和黄河水土流失无关,D错误。故选A。
(25-26八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读黄河“地上河”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低水位是指枯水期的水位 B.7米是指铁塔高出大堤的高度
C.高水位是指上游水库放水的水位 D.“地上河”是人们堆积起来的
9.下列对“地上河”的治理与开发的措施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A.继续加高加固河堤 B.抽取河沙疏通河道
C.开挖河堤,引流改道 D.在中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答案】8.A 9.D
【解析】8.低水位是指枯水期的水位,高水位是指汛期的水位,A正确,C错误;7米是指低水位高出地面的高度,B错误;“地上河”是泥沙淤积而形成的,D错误。故选A。
9.继续加高加固河堤只能暂时防止河水泛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泥沙淤积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A错误;抽取河沙疏通河道,工程量大,且泥沙还会不断淤积,不是长久之计,不符合可持续发展,B错误;开挖河堤,引流改道,成本高,还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C错误;在黄河中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能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从根本上治理 “地上河”,符合可持续发展,D正确。故选D。
10.(2025·江苏徐州·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流域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黄河两岸区域可持续发展。
材料一多年监测数据表明,黄河干流年径流量变化相对较小,输沙量变化较大。黄河一部分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下图1为黄河水系示意图,下表为黄河干流四个水文站输沙量数据(单位:亿吨)。
输沙量水文站 多年平均(1950—2020) 10年平均(2014—2023)
头道拐 0.987 0.579
龙门 6.33 1.26
潼关 9.21 1.61
花园口 7.92 1.51
材料二为探究黄河输沙量“10年平均”较“多年平均”变化的原因,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两组对比实验(图2)。
(1)结合图1和上表判断:黄河的泥沙主要从 到 (水文站名称)之间的流域汇入黄河干流;黄河输沙量“10年平均”较“多年平均”的变化是 。
(2)图2所示两组对比实验,验证了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 、 因素对流域水土保持的作用。
(3)根据实验结果,简述黄河流域采取的治理措施。
(4)仅考虑泥沙沉积,据表推测未来黄河三角洲面积可能的变化趋势。
【答案】10.(1) 头道拐 潼关 减少
(2) 植被 坡度
(3)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梯田等。
(4)减小
【详解】(1)从表格数据看,头道拐输沙量多年平均为0.987亿吨,龙门输沙量多年平均为6.33亿吨,从潼关到花园口输沙量增加幅度较小,所以黄河的泥沙主要从头道拐到潼关之间的流域汇入黄河干流。对比表格中多年平均(1950-2020)和10年平均(2014-2023)的数据,头道拐从0.987亿吨变为0.579亿吨,龙门从6.33亿吨变为1.26亿吨,潼关从9.21亿吨变为1.61亿吨,花园口从7.92亿吨变为1.51亿吨,可知黄河输沙量“10年平均”较“多年平均”的变化是减少。
(2)观察图2中的第一组实验,左侧植被覆盖度低,右侧植被覆盖度高,在相同水流条件下,植被覆盖度高的一侧泥沙含量少,这验证了植被因素对流域水土保持的作用。观察图2中的第二组实验,左侧坡度大,右侧坡度小,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坡度小的一侧泥沙含量少,这验证了坡度因素对流域水土保持的作用。
(3)从实验结果可知,植被和坡度对水土保持有重要作用。所以黄河流域采取的治理措施有: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的水土保持能力;在坡度较大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减少人类活动对坡面的破坏;修建梯田等工程措施,降低坡面的坡度,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
(4)由表格数据可知,黄河输沙量“10年平均”较“多年平均”明显减少。因为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泥沙沉积形成的,输沙量减少,意味着在入海口沉积的泥沙减少。所以仅考虑泥沙沉积,未来黄河三角洲面积可能的变化趋势是减小。
11.(2025·江西·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90%的泥沙来自黄土高原,黄河泥沙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从西周到隋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逐渐增大,植被覆盖率进一步减少,但由于经济水平低,人口总量较少,黄河的泥沙量基本维持在每年2亿吨左右。至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突破2000万,黄河泥沙量大增。至1800年,黄土高原入黄河泥沙量达每年约16亿吨。21世纪,中国政府实施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退耕还林草生态治理工程,黄土高原实现了从“黄山”到“绿山”的伟大转变。
下图示意黄河流域及干流泥沙沿途的变化。

(1)比较流经河口和陕州的黄河段泥沙量的差异,简述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2)推测明清时期至1800年黄土高原人口、植被、生态环境等变化状况。
(3)说明21世纪黄土高原为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11.(1)流经陕州的黄河段年平均含沙量和输沙量均远高于河口;河水流出河口后,流经黄土高原,这里黄土深厚,且黄土易溶于水;水土流失严重,入黄支流众多,河流含沙量大增。
(2)人口增加;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恶化。
(3)沟谷打坝淤地;缓坡修筑梯田;小流域治理;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坡面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业。
【详解】(1)运用图中黄河相关水文站点的数据,加以比对,可知流经陕州的黄河段含沙量远高于河口。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黄河出河口后,进入黄土高原,这里黄土层深厚疏松、夏季多暴雨,加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水土流失严重,众多支流携带泥沙汇入黄河干流,造成陕州附近的黄河段含沙量大增。
(2)由材料可知,人口激增:人口突破2000万,远超此前水平,对土地的需求急剧增加。植被破坏加剧:为满足粮食需求,大量林地、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加上砍柴、放牧等活动,植被覆盖率大幅下降,失去了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生态环境恶化:植被破坏直接导致水土流失空前加重,原本疏松的黄土在雨水冲刷下大量进入黄河,不仅使当地耕地肥力下降、土地退化,还加剧了下游河道淤积,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3)工程措施:在沟谷地区修建淤地坝,拦截泥沙形成耕地;在缓坡地带修筑梯田,改变坡地形态,减缓水流速度;修建小型水利枢纽,调节径流,减少洪水对地表的侵蚀。生物措施: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种植适合当地的耐旱树种(如刺槐、油松)和草本植物,恢复地表植被覆盖,减少雨水直接冲刷土壤。生态管理措施: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统一规划治理单元;控制区域人口增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林业,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