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26 05:4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基础过关】
序幕 公车上书 背景 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一片反对声浪
领导者 康有为、梁启超等 内容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影响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发展 维新思想的传播 方式 (1)组织学会(强学会等) (2)创办报刊(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时务报》(梁启超)和天津的《国闻报》(严复)) (3)发表文章、翻译书籍(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严复译著《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
主张 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制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高潮 百日维新 背景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主要措施 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触犯顽固派利益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工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教育:废除八股文(没有废除科举制),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被捕遇害→体现为进步事业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
性质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影响 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失败原因 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
【实战演练】
1.《申报》1895年5月10日载:“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据议和,叩求督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其所报道的是( )
A.金田起义 B.中法战争
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这些报刊的主旋律是( )
A.扶清灭洋 B.师夷长技
C.变法图强 D.实业救国
3.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戊戌变法中,最能体现这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B.发展农、工、商业
C.创办京师大学堂 D.编制国家预算
4.梁启超称他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烈士”。从他的角度,他就是要迎着死亡,用自己的死,来警醒中国人,改变中国。梁启超称道的是( )
A.林则徐 B.谭嗣同
C.康有为 D.洪秀全
5维新变法时期,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原有的世界观发生了极大变化,开始寻求思想的新方向。这说明戊戌变法( )
A.发展了工商业
B.推动了思想观念转变
C.开启了近代化
D.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6.1897年,梁启超联合维新派人士在上海设立大同译书局。该书局强调:“首译各国变法之事,及将变未变之际一切情形之书,以备今日取法。”这表明,维新派注重( )
A.创办新式学堂 B.汲取改革经验
C.鼓励兴办企业 D.争取舆论支持
7.1895年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上千名举人上书,要求变法;巡抚陶模提出了数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8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材料二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把其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维新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摘编自《简明中华百科全书》
材料三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靠不停地向皇上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布诏书的形式来进行变法,结果失败。……维新阵营其实还是先前的士大夫群体,他们虽然有了一些新观念、新思想,但阶级的局限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找到变法、变革的真正力量。
——摘编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四 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对中国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贾维《谭嗣同研究著作述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功的关键。(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方式。(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2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戊戌变法的主要历史意义。(2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戊戌时期的主要报刊(部分)
名称 地点 概况
《万国公报》 上海 由侧重传教演变为侧重刊登政治时事
《时务报》 上海 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内容分为论说、上谕、奏折、域外报译等
《国闻报》 天津 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
《湘学报》 长沙 内容有时事、算学、商学、交涉、舆地等,多议论时政
《广仁报》 桂林 主要内容有各地奏折及批复,以及自然科学中的算学、商学等
《菁华报》 萍乡 主要栏目有谕旨、奏疏、中外近事、东西洋情、实学汇要、经济文萃、课士新艺、劝学篇等
(1)根据材料,归纳戊戌时期的办报特点。(3分)
(2)根据材料,概括维新派创办报刊的历史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C 根据材料“公车”“上书”“力拒议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述的是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C 根据材料“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新人士以康有为与梁启超为代表,主张进行变法图强。
3.A 根据题干“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可知,在戊戌变法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措施是政治上允许士民上书言事,使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有利于其参政议政。
4.B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梁启超称他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烈士’……改变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拒绝出走,甘愿为变法牺牲,成为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5.B 根据材料“原有的世界观发生了极大变化,开始寻求思想的新方向”可知,戊戌变法推动了思想观念转变。
6.B 根据题干“首译各国变法之事,及将变未变之际一切情形之书,以备今日取法”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通过翻译各国变法相关书籍目的是汲取其他国家改革的经验,以应用于自身的变法。
7.A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社会各个阶层都采取不同方式呼吁进行变法,表明变法诉求日趋强烈;维新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而非革命;材料主旨反映了变法诉求日趋强烈,材料中没有涉及阶级矛盾渐趋激化的有关情况
8.(1)关键:改变官制(或变革政治制度)。
(2)方式: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任答两点即可)
(3)主要原因: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过分依赖无实权的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意义: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
9.(1)特点:数量多;主张介绍西学;涉及内容广泛,突出时政;多创办于通商口岸;社会影响力较大。
(2)宣传了维新思想,推动戊戌变法开展;推动了大众报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