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名词解释】
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对外交涉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它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基础过关】
义和团运动 背景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性质 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 “扶清灭洋”(“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灭洋”表达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失败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与太平天国运动有类似结局
义和团本身的落后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盲目排外
影响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900—1901年
直接目的 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目的: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侵略者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匈八国
经过 廊坊阻击战;在北京的战斗;天津保卫战(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
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法、德等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农历辛丑年) 时间 1901年9月
签约国 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匈、比、荷、西11国
主要内容 赔款 赔款白银4.5亿两(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关税主权进一步丧失,在经济上长期受制于西方列强),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政治 惩办“首祸诸臣”,在华北等地区停止科举考试5年;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清政府犹如列强手中的木偶
军事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
《辛丑条约》的签订 主要内容 外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东交民巷成为帝国主义侵华大本营,便于列强控制清政府),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中国外交体制迈向近代化
地位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耻辱
影响 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实战演练】
1“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句话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尚武风气浓厚 B.日本侵占中国台湾
C.中原地区灾害严重 D.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2义和团“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这表明义和团( )
A.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B.有盲目排外性
C.具有先进指导思想 D.拥有群众基础
3.这一年,由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组成的八国联军,侵入了古老中国的首都。“这一年”是指如图时间轴中( )
4.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也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B.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C.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5.《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提道:“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之交所遭受的国耻。”关于这一“国耻”表述正确的是( )
A.开始丧失完整独立主权
B.俄国占领北方大片领土
C.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
D.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城
6《辛丑条约》规定“使馆区由外交团管理,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这里的“界内”指( )
A.北京东交民巷 B.天津大沽炮台
C.山东胶州半岛 D.台湾澎湖列岛
7.《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大沽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铁路地区驻扎军队。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
A.武力震慑 B.精神侵略
C.心理征服 D.制度征服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摘编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空前凶猛,中国的抗争亦随之激烈。抗争有两种类型,动机虽都是为了自救,但采取的方式大相径庭。一为观察世界形势,认为必须进行政治改制运动,才能与西方并驾齐驱;一为蔑视时代潮流,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成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意从此更忠顺不二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紫禁城中的朝廷之上。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1)根据材料一,写出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条约名称,(1分)并列举列强“瓜分中国”的史实。(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对应的事件名称,(2分)并分析二者出现的社会根源。(1分)
(3)写出材料三中“这个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的孝子贤孙”的条款。(1分)
(4)通过上述史实的学习,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2分)
9.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辨析作答。
材料 1834年,清政府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
——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丑条约》的影响。(1分)
(2)小历同学认为,外交礼仪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中国综合实力下降;小史同学认为,外交礼仪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逐渐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你同意哪一位的观点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D 根据题干“只因鬼子闹中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活动的猖獗,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的运动,因此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2.B 根据题干信息“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义和团仇视外来事物,盲目排外。
3.D 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威胁到外国侵略者的在华权益,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6月,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向北京进犯,8月14日攻陷北京。
4.D 根据材料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使侵略者认识到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5.D 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之交所遭受的国耻”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占了北京城,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正确。
6.A 根据题干“使馆区由外交团管理,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1901年,《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所以“界内”是指东交民巷。
7.A 根据题干“拆毁大沽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铁路地区驻扎军队”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规定表明,西方列强通过拆除防御设施和驻军的方式,直接展示其军事力量和控制力。此举旨在通过武力展示、控制重要战略位置来威慑中国,防止中国再起反抗之心。
8.(1)条约:《马关条约》。史实:三国干涉还辽;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2)政治改制运动:百日维新。暴力反洋运动:义和团运动。社会根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3)条款:清政府保证严禁人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4)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具有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
9.(1)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写一点即可)
(2)观点一:同意小历的观点。理由:《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外交层面受制于西方列强,按照西方的外交礼仪来进行外交活动。
观点二:同意小史的观点。理由: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随着近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外国人来华带来的影响,冲击了中国统治者的思想,外交礼仪也逐渐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