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4 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 第二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地球仪模型,认识地球的基本空间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2.综合思维:理解地球形状、大小与地球仪的关系,培养将三维地球转化为二维模型的思维能力。 3.地理实践力:能够使用地球仪识别经纬线、经纬度,并运用经纬网定位。 4.人地协调观: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独特性,初步形成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纬线和纬度的概念及特点 经线和经度的概念及特点 经纬网的作用及定位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地球形状的科学证据 区分纬线和经线的特点 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的划分 经纬网的实际应用
第一课时: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宇宙星空视频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是什么样子吗?古代人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并回答 分享对地球形状的初步认识 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前概念 建立宇宙与地球的联系
预习检测 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你能说出两种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吗? 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是多少千米? 回答问题,展示预习成果 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检查预习效果 发现学生理解难点
讲授新课 知识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展示太阳系示意图,讲解地球位置 强调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指出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知识点2: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展示古代"天圆地方"和"浑天说"的图片 讲述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 演示月食时地球影子的形状 用篮球和乒乓球比较地球形状 知识点3:地球的大小 展示地球大小数据:平均半径6371km,赤道周长约4万km 用学生熟悉的距离(如家乡到县城的距离)比较说明 计算:如果步行绕赤道一周需要多少天(按每天走40km计算) 观察图片和演示,记录关键知识点 参与计算活动,建立直观感受 回答问题: 为什么月食能证明地球是圆的? 地球赤道周长相当于多少个我们学校的操场跑道? 系统传授基础知识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习兴趣
分组讨论(议课) 布置讨论主题:"如果没有现代科技,我们如何证明地球是圆的?" 巡视指导各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记录讨论结果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加深对地球形状证据的理解
知识拓展 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的"浑天说" 讲述古希腊学者埃拉托斯特尼测量地球周长的方法 聆听拓展知识 思考古代科学家的智慧 拓宽知识面 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课堂练习 布置练习: 填空题: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______千米。 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______。 简答题:列举三种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巡视指导,个别辅导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提出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巩固课堂知识 检测学习效果
课堂小结 通过思维导图总结: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地球形状的证据 地球的大小数据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点 补充自己学到的内容 系统梳理知识结构 强化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在宇宙中 二、地球的形状 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浑天说→环球航行→现代科技 证据:月食、太空照片、船只、星空 三、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km 赤道周长:约4万km
教学反思 (教学后填写) 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证据理解程度如何? 地球大小的数据是否过于抽象?是否需要更多直观教具? 农村学生对宇宙概念的基础如何?是否需要更多铺垫?
第二课时:地球仪-纬线和纬度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地球仪实物,提问: "为什么我们需要地球仪?地球仪上的横线和竖线有什么作用?" 观察地球仪,思考问题 尝试回答教师提问 激发学习兴趣 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预习检测 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地球仪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到赤道吗? 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回答问题,展示预习成果 在地球仪上指出赤道 检查预习效果 发现学生理解难点
讲授新课 知识点1:地球仪的基本概念 展示地球仪,讲解定义: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指出地轴、两极、赤道等基本要素 演示地球仪的自转 知识点2:纬线和纬度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 形状:圆形(赤道最大,向两极缩小为点) 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长度:赤道最长,向两极递减 相互关系:相互平行 纬度定义: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纬度划分: 赤道:0°纬度 北极:90°N 南极:90°S 低中高纬度划分 重要纬线:赤道、回归线、极圈 知识点3:纬度的应用 确定某地在地球上的南北位置 划分温度带(热带、温带、寒带) 影响气候特征 观察地球仪,认识纬线 参与问答: 为什么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赤道为什么是最长的纬线? 在地球仪上找出重要纬线 系统传授基础知识 通过实物操作加深理解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分组讨论(议课) 布置讨论主题:"如果地球上没有纬线,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不便?" 巡视指导各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记录讨论结果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理解纬线的重要性
知识拓展 介绍中国古代"晷仪"测量纬度的方法 讲解现代GPS系统如何利用纬度定位 聆听拓展知识 思考科技发展的意义 拓宽知识面 联系现代科技应用
课堂练习 布置练习: 填空题: 0°纬线叫做______。 纬线指示______方向。 北回归线的纬度是______。 实践题: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操作地球仪完成实践题 巩固课堂知识 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表格总结纬线特点: 特点描述形状圆形(两极缩小为点)方向指示东西方向长度赤道最长,向两极递减相互关系相互平行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点 补充自己学到的内容 系统梳理知识结构 强化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仪-纬线和纬度一、地球仪 地轴、两极、赤道 二、纬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的圆圈 特点:形状、方向、长度、关系 三、纬度 划分:0°-90°N/S 重要纬线:赤道、回归线、极圈
教学反思 (教学后填写) 学生对纬线特点的掌握情况如何? 地球仪操作实践环节是否充分?农村学生是否适应? 纬度划分的概念是否清晰?是否需要更多练习?
第三课时:地球仪-经线和经度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世界地图,提问: "如果我们要精确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除了知道它在赤道南边还是北边,还需要知道什么?" 观察地图,思考问题 尝试回答教师提问 激发学习兴趣 引出经线概念
预习检测 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经线是什么形状的? 0°经线叫什么?通过哪个城市? 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回答问题,展示预习成果 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检查预习效果 发现学生理解难点
讲授新课 知识点1:经线和经度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线 特点: 形状: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方向:指示南北方向 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相互关系:在两极相交 经度定义:某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的夹角 经度划分: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向东:0°-180°E(东经) 向西:0°-180°W(西经) 东西半球划分: 实际上:以西经20°和东经160°为界(避免分割大陆) 知识点2:经线与纬线的比较 特点经线纬线形状半圆圆(两极缩小为点)方向指示南北指示东西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递减
知识点3:经度的应用 确定某地在地球上的东西位置 划分时区(每15°经度相差1小时) 确定日期变更 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 参与问答: 为什么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为什么东西半球不以0°和180°经线为界? 在地球仪上找出本初子午线 系统传授基础知识 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分组讨论(议课) 布置讨论主题:"为什么东西半球不以0°和180°经线为界,而要采用西经20°和东经160°?" 巡视指导各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记录讨论结果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理解东西半球划分原则
知识拓展 介绍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曲折原因 讲述历史上各国经度起点之争 聆听拓展知识 思考国际标准的重要性 拓宽知识面 培养国际视野
课堂练习 布置练习: 填空题: 0°经线叫做______,通过英国的______。 经线指示______方向。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和______。 实践题:在地球仪上找出本初子午线、东经120°、西经60°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操作地球仪完成实践题 巩固课堂知识 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对比表格总结经线与纬线的区别 强调经线的特点和经度的划分方法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点 补充自己学到的内容 系统梳理知识结构 强化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仪-经线和经度一、经线 定义:连接两极的半圆线 特点:形状、方向、长度、关系 二、经度 本初子午线(0°) 东经(0°-180°E) 西经(0°-180°W) 三、东西半球划分 西经20°-东经160°
教学反思 (教学后填写) 学生对经线特点的理解是否清晰? 东西半球划分的概念是否容易混淆?如何改进? 经线与纬线的比较练习是否充分?
第四课时:地球仪-经纬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假设你乘坐的轮船在海上遇险,你需要向救援队报告你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思考情境问题 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激发学习兴趣 引出经纬网定位的重要性
预习检测 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什么是经纬网? 如何用经纬度表示一个地点的位置? 北京大约位于什么经纬度? 回答问题,展示预习成果 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检查预习效果 发现学生理解难点
讲授新课 知识点1:经纬网的概念 展示经纬网图片,讲解定义: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的网络 作用: 确定地球表面任意地点的位置 确定方向 计算距离 知识点2: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书写格式:纬度在前,经度在后 示例: 北京:39°N,116°E 纽约:40°N,74°W 注意事项: 纬度必须标明N或S 经度必须标明E或W 度数符号"°"不能省略 知识点3:利用经纬网定位 步骤: 确定纬度:找到目标点所在的纬线或介于哪两条纬线之间 确定经度:找到目标点所在的经线或介于哪两条经线之间 组合写出经纬度坐标 示例练习: 在地图上找出几个城市的经纬度 根据给定的经纬度找出对应的地点 知识点4:经纬网的应用 航海、航空导航 地图绘制 天气预报 军事行动 GPS定位系统 观察经纬网,理解其构成 参与问答: 为什么经纬度书写要遵循特定格式? 如何判断一个坐标是否正确? 练习在地图上定位 系统传授基础知识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强调规范书写的重要性
分组讨论(议课) 布置讨论主题:"如果没有经纬网,现代社会的哪些活动会受到严重影响?" 巡视指导各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记录讨论结果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理解经纬网的重要性
知识拓展 介绍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 讲述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成就 聆听拓展知识 思考国家科技发展的意义 拓宽知识面 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堂练习 布置练习: 填空题: 经纬网是由______和______交织构成的。 书写经纬度时,______在前,______在后。 实践题: 在地图上找出以下城市的经纬度:上海、伦敦、悉尼 根据以下经纬度找出对应的城市: 34°S,151°E 40°N,116°E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操作地图完成实践题 巩固课堂知识 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思维导图总结: 经纬网的概念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定位步骤 实际应用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点 补充自己学到的内容 系统梳理知识结构 强化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地球仪-经纬网一、经纬网 定义:经线与纬线的交织网络 作用:定位、定向、测距 二、经纬度表示 格式:纬度在前,经度在后 示例:北京39°N,116°E 三、定位方法 确定纬度 确定经度 组合坐标 四、应用 导航、测绘、气象、军事
教学反思 (教学后填写) 学生能否熟练使用经纬网定位? 经纬度书写格式的掌握情况如何? 是否需要增加更多实践练习?农村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