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球的运动》2课时 六字教学法教案(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地球的运动》2课时 六字教学法教案(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6 07:1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2 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理解不同地区时间差异、季节变化等现象的区域差异性。 2.综合思维:能够综合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 3.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和日常观察,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4.人地协调观:认识地球运动规律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 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四季、五带的形成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的理解 时区计算和日期变更线的应用 地球公转轨道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时区与区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太阳东升西落的视频或图片,提问:"为什么太阳每天都会东升西落?" 使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昼夜现象 观察并回答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太阳运动现象 尝试解释昼夜形成原因 从生活现象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建立直观认识,为新课铺垫
预习检测 提问预习问题:
1.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
2. 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3. 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 回答预习问题,展示预习成果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基础 引导学生关注核心问题
讲授新课
(地球的自转) 1. 自转定义与方向:
- 定义: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旋转
-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 使用地球仪演示,强调从不同角度观察 观察地球仪演示,用手比划自转方向 回答教师提问:如果从南极看,方向如何? 建立空间概念,突破方向认知难点
2. 自转周期:
-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 太阳日:24小时(日常生活使用)
- 对比解释差异原因 记录关键数据 思考为什么会有两种周期 培养科学严谨态度,理解天文概念
3. 自转速度:
- 角速度:每小时15度(除极点)
-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km/h),向两极递减
- 计算演示:24小时转360度→每小时15度 参与简单计算 思考为什么两极线速度为0 培养计算能力,理解速度差异
4. 地理意义:
- 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
- 地方时的产生
- 水平运动物体偏转(北右南左)
- 地球形状(赤道略鼓)
- 实验演示:手电筒照地球仪,旋转观察昼夜变化 参与实验观察 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会怎样? 理解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5. 归纳总结:
用思维导图归纳地球自转知识点 跟随教师一起完成思维导图 系统化知识结构
讲授新课
(时区与区时) 1. 地方时与区时概念:
- 地方时:经度不同,时间不同(每15度差1小时)
- 区时:时区统一时间(中央经线地方时)
- 举例:新疆与北京作息差异 计算:90°E和90°W的地方时差 理解时间差异的本质
2. 时区划分与计算:
- 全球24个时区,每个15度
- 中时区(0°)、东1-12区、西1-12区
- 北京时间(东八区,120°E)
- 计算方法:同减异加,东加西减
- 例题:北京10:00,纽约(西五区)几点? 练习时区计算 在世界时区图上标注主要城市时区 掌握实用技能,培养空间定位能力
3. 国际日期变更线:
- 大致沿180°经线
- 西→东减一天,东→西加一天
-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案例 思考:为什么需要日期变更线? 理解日期变更原理,培养国际视野
分组讨论(议课) 组织讨论:
"如果全球统一使用一个时区(如格林尼治时间),会有什么利弊?"
提供指导:考虑行政管理、日常生活、国际交往等方面 4人一组讨论,记录观点
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深化对时区意义的理解
知识拓展 1. 中国古代计时方法(日晷、漏壶)
2. 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历史
3. 夏令时制度及其争议 观看日晷图片,思考原理
讨论夏令时对生活的影响 拓宽知识面,联系历史文化
课堂练习 布置练习:
1.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从北极上空看呈______时针方向。
2.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______。
3. 北京12:00时,伦敦(中时区)时间为______。
4. 飞机于北京时间8月1日8:00起飞,飞行10小时后到达纽约(西五区),当地时间为______。 独立完成练习
互相批改订正 巩固基础知识,检测学习效果
课堂小结 总结:
1. 地球自转特点及地理意义
2. 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方法
强调易错点:自转方向判断、时区计算 复述关键知识点
提出仍存在的疑问 强化记忆,查漏补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自转 1. 定义:地球绕地轴旋转 2.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逆时针) 3. 周期:恒星日23h56'4";太阳日24h 4. 地理意义: - 昼夜更替 - 地方时 - 地转偏向力 - 地球形状 二、时区与区时 1. 地方时与区时 2. 时区划分:24个时区,每个15° 3. 北京时间:东八区(120°E) 4. 计算方法:同减异加,东加西减
教学反思 (教学后填写)
第二课时:地球的公转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四季风景图片,提问:"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展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描述当地四季特点
观察轨道图,初步认识公转 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探究欲望
预习检测 提问:
1.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
2. 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3. 四季变化与什么有关? 回答预习问题 了解预习情况,聚焦核心问题
讲授新课
(地球的公转) 1. 公转基本特点:
- 定义:地球绕太阳运动
- 方向:自西向东(与自转一致)
- 周期:恒星年365d6h9'10";回归年365d5h48'46"
- 轨道:椭圆,太阳在一个焦点(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 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
思考:为什么近日点不是最热? 建立公转基本概念,培养比较分析能力
2. 黄赤交角:
- 赤道面与黄道面夹角23°26'
- 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23°26'S)
- 模型演示:用倾斜地球仪绕"太阳"公转 观察模型,记录直射点移动范围
思考:如果黄赤交角为0度会怎样? 理解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3. 太阳直射点移动:
- 春分(3.21):赤道→昼夜平分
- 夏至(6.22):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
- 秋分(9.23):赤道→昼夜平分
- 冬至(12.22):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
- 动画演示直射点移动过程 绘制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解释当地夏至、冬至昼夜情况 掌握季节变化规律,培养图表表达能力
4. 地理意义:
-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直射点附近最大
- 昼夜长短变化:夏至北半球昼最长
- 四季更替(天文四季)
- 五带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 联系实际:为什么"热在三伏"? 分析本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
在世界地图上标注五带分界线 理解公转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组讨论(议课) 组织讨论:
"如果黄赤交角变为30度,会对地球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考虑五带范围、季节变化幅度等 小组讨论,列出可能影响
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培养假设分析能力,深化对黄赤交角的理解
知识拓展 1. 二十四节气及其农事意义
2. 极昼极夜现象与极地生活
3. 不同文明对季节的解释(如北欧神话) 分享当地农谚
讨论极地科考人员如何适应极昼极夜 联系传统文化,拓宽国际视野
课堂练习 布置练习:
1.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______,周期约为______。
2. 黄赤交角度数是______,它导致了______现象。
3.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是______(节气)。
4. 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______。 独立完成练习
同桌互评 巩固基础知识,检测理解程度
课堂小结 总结:
1. 地球公转特点及黄赤交角意义
2. 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3. 四季和五带形成原因
强调: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而非日地距离 用思维导图归纳知识点
提出仍困惑的问题 系统化知识结构,解决遗留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 定义:地球绕太阳运动 2. 方向:自西向东 3. 周期:恒星年365d6h9'10" 4. 黄赤交角:23°26'(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 5. 地理意义: -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 昼夜长短变化 - 四季更替 - 五带划分 四、太阳直射点移动 1. 范围:23°26'N-23°26'S 2. 移动规律: - 春分(3.21):赤道 - 夏至(6.22):北回归线 - 秋分(9.23):赤道 - 冬至(12.22):南回归线 五、五带划分 1. 热带:23°26'N-23°26'S 2. 温带:23°26'-66°34' 3. 寒带:66°34'-90°
教学反思 (教学后填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