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探究与实践《探索太空,筑梦航天》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1 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 了解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的地理位置及其选址条件,认识不同区域在航天事业中的功能定位
2.综合思维: 通过分析太空探索历程,理解科学技术发展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关系,培养系统思维能力
3.地理实践力: 通过收集资料、制作板报等活动,提升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4.人地协调观: 认识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思考人类探索宇宙与保护地球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人类太空探索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及其意义 我国太空探索的主要成就和发展历程 我国探月工程"嫦娥系列"的主要任务和成果 太空探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多重意义 太空探索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连续性(农村学生科技知识基础薄弱) 航天基地选址的地理条件分析(需要结合第一章的地理基础知识) 太空探索长远意义的理解(学生可能更关注短期实用价值)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授新课 1. 播放中国空间站建设视频片段,提出问题导入 2. 复习第一章基础知识: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经纬网定位 地形类型 气候类型 3. 用问答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关键知识点 1. 观看视频,思考导入问题 2. 集体回答教师提问 3. 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知识回顾 1.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2. 为新课学习搭建知识桥梁 3. 采用集体问答降低农村学生参与门槛
分组讨论(议课) 任务一:人类太空探索历程 提供时间线资料卡片 引导学生思考万户飞天意义 归纳技术发展规律 任务二:中国航天发展 分发四大发射基地图文资料 指导学生制作大事记时间轴 分析基地选址地理条件 任务三:中国探月工程 提供嫦娥系列任务对比表 指导学生绘制"绕落回"示意图 辅导短文写作框架 任务四:太空探索意义 启发多角度思考意义 指导板报设计方法 准备班会讨论要点 任务一: 梳理重大事件时间线 讨论万户飞天精神 分享太空探索故事 任务二: 制作航天大事记 分析成就意义 研究发射基地特点 任务三: 绘制工程阶段图 比较各次任务成果 撰写探月工程短文 任务四: 多角度讨论意义 设计板报大纲 准备班会发言 1. 通过任务驱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 分组合作解决农村学生个体差异 3. 提供结构化资料降低认知负荷 4. 多形式输出确保不同学生参与度 5. 联系实际增强农村学生获得感
知识拓展 1. 介绍太空生活趣闻 2. 讲解航天技术转化应用 3. 展望未来航天发展 4. 联系本地航天相关资源 1. 听讲并提问互动 2. 联想生活中的航天技术 3. 畅想未来太空探索 1. 激发科学兴趣 2. 建立知识与生活联系 3. 培养创新思维 4. 增强农村学生参与科技事业的信心
课堂小结 1. 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 2. 强调航天精神内涵 3. 激励学生参与科技事业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要点 2. 理解航天精神价值 3. 思考个人发展可能性 1. 系统化知识结构 2.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 为农村学生树立职业发展愿景
板书设计 探索太空,筑梦航天 一、人类太空探索历程 1957第一颗卫星→1961首次载人→1969登月→2013旅行者1号 二、中国航天发展 1970东方红一号→2003神舟五号→2022空间站建成 四大基地:酒泉 太原 西昌 文昌 三、中国探月工程 嫦娥系列:绕→落→回 四、太空探索意义 科学 技术 经济 安全 未来
教学反思 1. 学生参与度:观察农村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是否因基础差异导致参与不均衡,如何改进分组策略 2. 内容接受度:评估科技内容是否超出学生理解范围,是否需要增加更多直观教具或视频素材 3. 时间分配:回顾各环节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特别是基础知识复习与分组讨论的时间比例 4.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 5. 改进方向:考虑增加实践性作业,如让学生设计简易火箭模型,或观测记录夜空中的人造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