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世界的海陆分布》2课时六字教学法教案(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世界的海陆分布》2课时六字教学法教案(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6 07:1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2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 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地图和地球仪,认识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分布特点。 2.综合思维: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候、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综合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能够在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准确指认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绘制简单的海陆分布示意图。 4.人地协调观:认识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七大洲的名称、位置、面积排序及主要特征 四大洋的名称、位置、面积排序及主要特征 重要的大洲分界线(如亚欧分界线、南北美洲分界线等)
教学难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位置关系 大洲分界线的准确记忆(如乌拉尔山脉、苏伊士运河等具体位置) 海陆分布不均的特点及其原因理解 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一课时:海洋和陆地;七大洲概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展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蓝色星球) 2. 提问:"从太空看地球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3. 展示本地地形照片(农田、山地、河流)与全球视角对比 1.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2. 回答教师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联系家乡实际地形进行对比 激发学习兴趣,建立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预习检测 1. 提问:"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各占多少比例?" 2. 收集学生已知的大洲大洋名称并写在黑板上 3. 引导观察教室世界地图,找出亚洲位置 1. 举手回答比例问题 2. 说出已知的大洲大洋名称 3. 在地图上指出亚洲位置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为新课讲授做准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立自信心
讲授新课 知识点1: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1. 讲解:地球表面71%海洋,29%陆地(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 展示海陆分布图,指出北半球陆地多、南半球海洋多的特点 3. 提问:"为什么说地球是'水的行星'?" 1. 记录关键数据 2. 观察分布图,理解不均匀性 3. 思考并回答问题 掌握基础数据,理解全球海陆分布格局 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知识点2: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
1. 定义讲解:大陆(六块)、岛屿(海南岛)、半岛(山东半岛) 2. 提问:"我们家乡附近有岛屿或半岛吗?" 3. 指导学生在黑板上画示意图 1. 理解并区分三个概念 2.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3. 参与画图活动 掌握基本地理概念 培养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知识点3:七大洲的名称和位置
讲授新课(续) 1. 讲解七大洲名称及面积排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教授记忆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 在地球仪上指出各大洲位置,强调赤道穿过的大洲 1. 学习并记忆七大洲名称及排序 2. 跟读记忆口诀 3. 两人一组互相指认大洲位置 掌握七大洲基本信息 培养合作学习和空间定位能力
知识点4:七大洲的基本特征
讲授新课(续) 1. 通过表格讲解各大洲显著特征: - 亚洲:面积最大,珠穆朗玛峰 - 非洲:撒哈拉沙漠,动物大迁徙 - 北美洲:五大湖,NBA - 南美洲:亚马逊雨林,足球强国 - 南极洲:冰雪覆盖,企鹅 - 欧洲:发达国家集中,足球赛事 - 大洋洲:最小,袋鼠考拉 1. 记录各洲特征要点 2. 联系已有知识(如体育赛事)加深理解 3. 在课本地图上标注特征信息 全面了解各大洲特点 建立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分组讨论(议课) 1. 布置讨论主题:"如果地球上陆地面积比海洋大,会对人类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2. 分组指导:4-6人一组,指定组长 3. 提供思考角度:气候、水资源、交通、农业 1. 分组讨论,记录要点 2. 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3. 倾听其他组观点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理解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拓展 1. 介绍"超级大陆"概念——地质历史上的盘古大陆 2. 展示大陆漂移示意图 3. 联系农村实际:"田地里不同石头可能是远古时期从别处'漂'来的" 1. 了解大陆漂移理论 2. 观察示意图,理解大陆运动 3. 联系生活经验思考 拓展知识面,激发科学兴趣 培养地质历史观念
课堂练习 1. 基础题: - 填空题:地球表面海洋占____%,陆地占____% - 选择题:面积最大的大洲是(A.非洲 B.亚洲 C.北美洲) 2. 提高题: - 将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序 - 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亚洲,说出两个世界之最 1. 独立完成基础题 2. 尝试完成提高题 3. 互相检查答案 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分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堂小结 1. 回顾要点: - 地球表面71%海洋,29%陆地 - 七大洲名称、面积排序及基本特征 - 大陆、岛屿、半岛的区别 2. 再次强调记忆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点 2. 齐声背诵口诀 3. 提出未理解的问题 系统梳理本节课知识体系 强化重点内容记忆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一课时) 一、海陆分布 1. 比例:海洋71%,陆地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 特点:分布不均 二、陆地类型 1.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2. 岛屿:四面环水的小块陆地 3. 半岛:三面环水的陆地 三、七大洲 1. 名称: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大洋 2. 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 特征:亚洲最大、南极洲冰雪覆盖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地球照片导入,成功激发学生兴趣 2. 口诀记忆法有效帮助农村学生记住七大洲名称 3. 联系生活实际的例子(如NBA、足球)使学生更易理解 改进方向: 1. 部分学生对大洲空间位置仍感模糊,下节课需加强地图练习 2. 讨论环节时间控制不够好,部分小组偏离主题 3. 对基础特别薄弱的学生需要更多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大洲分界线;四大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短视频《一分钟环游世界》 2. 提问:"如果要从一个洲到另一个洲,需要跨越什么?" 3. 类比引导:"从我们村到隔壁村要经过什么?" 1. 观看视频,感受全球视角 2. 思考问题,尝试回答 3. 联系农村生活经验理解分界线概念 承上启下,衔接上节课内容 通过类比帮助农村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预习检测 1. 检查七大洲名称记忆(集体背诵口诀) 2. 提问:"亚洲和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以什么为界?" 3. 收集学生已知的大洋名称 1. 齐声背诵"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 观察地图,尝试回答亚欧分界线 3. 说出知道的大洋名称 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讲授新课 知识点1:大洲分界线
1. 详细讲解主要大洲分界线: -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 亚非:苏伊士运河(人工) -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人工) - 亚北美:白令海峡 -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 2. 提问:"为什么亚欧之间没有明显的海洋分隔却分为两个洲?" 1. 在填充图上用不同颜色标出分界线 2. 理解人工运河与天然界线的区别 3. 从历史文化角度思考亚欧分界原因 掌握重要地理分界线 理解地理与历史文化的联系
知识点2: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1. 讲解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 教授记忆口诀:"太大印北" 3. 在地球仪上指出各大洋位置 4. 强调被五大洲环绕的大洋(如北冰洋) 1. 学习并记忆四大洋名称及排序 2. 跟读记忆口诀 3. 两人一组互相指认大洋位置 4. 说出大洋周围的大洲名称 掌握四大洋基本信息 培养空间定位和关联记忆能力
知识点3:四大洋的基本特征
讲授新课(续) 1. 通过表格讲解各大洋显著特征: - 太平洋:最大最深,马里亚纳海沟,中国东部 - 大西洋:"S"形,航运繁忙,"跨大西洋合作" - 印度洋:唯一以国家命名,中国石油通道 - 北冰洋:最小最北,常年结冰,"北极科考" 1. 记录各洋特征要点 2. 联系时事新闻加深理解 3. 在课本地图上标注特征信息 全面了解各大洋特点 建立地理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知识点4:海、海峡、海湾的概念
讲授新课(续) 1. 定义讲解: - 海:大洋边缘部分(南海、地中海) - 海峡:连接两个水域的狭窄水道(台湾海峡) - 海湾:海洋伸入陆地的部分(孟加拉湾) 2. 提问:"海峡和海湾对人类活动有什么重要性?" 1. 理解并区分三个概念 2. 在课本地图上找出实例 3. 思考航运、军事价值 掌握基本地理概念 理解地理要素的人文意义
分组讨论(议课) 1. 布置讨论主题:"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对世界航运的重要性" 2. 分组指导:每组重点讨论一条运河 3. 提供资料:运河地图及缩短的航程数据 4. 农村类比:"村里原本要绕远路去集市,后来修了条近道" 1. 分组讨论,分析资料 2. 记录讨论要点 3. 代表发言分享成果 培养资料分析能力 理解地理要素的经济价值
知识拓展 1. 介绍"南大洋"——2021年确认的第五大洋 2. 说明地理知识的更新过程 3. 强调科学认知的不断发展 1. 了解最新地理知识 2. 认识科学研究的动态性 3. 提出相关问题 拓展知识视野 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课堂练习 1. 基础题: - 填空题: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____运河 - 选择题:面积最大的大洋是(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2. 提高题: - 标出: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白令海峡的位置 - 比较两条运河连接的水域差异 1. 独立完成基础题 2. 尝试完成提高题 3. 填图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空白地图练习 巩固本课重点知识 分层培养不同学生的地理技能
课堂小结 1. 回顾要点: - 主要大洲分界线(亚欧、亚非、南北美) - 四大洋名称、位置及特征 - 海、海峡、海湾的区别 2. 全课总结:将两课时内容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海陆分布知识体系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点 2. 构建知识框架图 3. 提出未理解的问题 系统梳理两节课的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二课时) 一、大洲分界线 1.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2. 亚非:苏伊士运河(人工) 3.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人工) 4. 亚北美:白令海峡 二、四大洋 1. 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 口诀:"太大印北" 3. 特征:太平洋最大最深、北冰洋最小最北 三、相关概念 1. 海:大洋边缘 2. 海峡:水道 3. 海湾:陆地凹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运河重要性的讨论,学生理解了地理与经济的联系 2. 填图练习有效巩固了大洲大洋的位置记忆 3. 联系时事(如北极科考)增强了学习兴趣 改进方向: 1. 部分学生对分界线的具体山脉、河流名称记忆困难,需设计更形象的记忆方法 2. 对四大洋的特征讲解可更生动,如补充海洋生物、资源等内容 3. 需要设计更多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巩固练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