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世界的地形》2课时六字教学法教案(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世界的地形》2课时六字教学法教案(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6 07:1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第二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2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 第三章第二节《世界的地形》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认识世界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培养学生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 综合思维:理解地形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培养综合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形图,掌握基本的地形判读技能。 人地协调观:认识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典型代表 世界两大山脉带的分布及成因 海底地形的组成及特点 地形图的基本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 山地与高原、平原与盆地的区分 海底地形的空间想象与理解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地形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
第一课时:陆地地形;两大山脉带;世界地形之最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1. 展示世界著名地形图片(喜马拉雅山、亚马孙平原等)
2. 提问:"这些地方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你们还知道哪些地形类型?"
3. 播放30秒地形变化短视频 1. 观察图片并思考
2. 积极回答教师提问
3. 分享自己知道的地形知识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了解学生前认知
3. 自然引出"地形"概念
预习检测
(8分钟) 1. 提问检测预习情况:
- 什么是地形?
- 你知道哪些地形类型?
- 家乡属于什么地形?
2. 对基本概念进行强调和解释 1. 回答教师提问
2. 提出预习中的疑问
3. 听讲并记录关键点 1. 检查预习效果
2. 针对农村学生基础差的特点强化基础
3. 为新课做铺垫
讲授新课
(25分钟) 知识点1:陆地五种基本地形
1. 展示对比表格(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 海拔高度
- 地表特征
- 典型代表
- 人类活动
2. 重点讲解:
- 山地与高原的区别(海拔相同但特征不同)
- 平原与盆地的区别(单一低平vs四周高中间低)
知识点2:世界两大山脉带
1. 展示世界地形图,讲解:
- 环太平洋山脉带(落基山、安第斯山等)
- 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山脉带(喜马拉雅山等)
2. 分析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知识点3:世界地形之最
1. 通过表格展示:
-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 最大高原(巴西高原)
- 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等
2. 结合地图定位 1. 观察表格并记录要点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 "山地和高原有什么区别?"
- "家乡属于什么地形?"
3. 在世界地图上指认主要地形
4. 完成课堂笔记 1. 系统掌握陆地地形知识
2. 培养比较分析能力
3. 建立空间定位意识
4. 联系生活实际(家乡地形)
分组讨论
(10分钟) 1. 分组布置任务:
组1: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组2:平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组3:高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组4:盆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巡回指导讨论
3. 组织小组汇报 1. 分组讨论指定地形的影响
2. 记录讨论要点
3. 代表发言分享成果
4. 倾听其他组汇报 1.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2. 深化地形与人地关系理解
3.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4. 促进思维碰撞
知识拓展
(5分钟) 1. 拓展中国地形特点:
"西高东低,三级阶梯"
2. 展示中国地形图
3. 指出三级阶梯分界线及主要地形区 1. 听讲并思考
2. 在中国地图上辨认地形区
3. 联系已学长江黄河知识 1. 联系国家尺度地形知识
2. 为后续中国地理学习铺垫
3. 培养爱国情怀
课堂练习
(7分钟) 1. 布置分层练习:
- 基础题:填空五种地形名称
- 提高题:比较山地与高原
- 拓展题:分析家乡地形影响
2. 当堂批改指导 1. 独立完成练习
2. 互评交流答案
3. 订正错误 1. 巩固本节重点知识
2. 检测学习效果
3. 实施分层教学
课堂小结
(5分钟) 1. 用思维导图总结:
陆地地形→山脉带→地形之最
2. 强调易混淆点
3. 布置课后作业 1. 跟随教师回顾要点
2. 补充完善笔记
3. 记录作业要求 1. 系统梳理知识结构
2. 强化记忆重点
3. 为下节课铺垫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一)
一、陆地地形
1. 五种基本地形:
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特征对比表格)
二、两大山脉带
1. 环太平洋带 2. 亚欧大陆南部带
三、世界地形之最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86m)
□最大高原:巴西高原(500万km )
教学反思 (课后填写)
1. 学生掌握情况:
2. 教学效果评价:
3. 改进措施:
第二课时: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1. 播放"蛟龙号"深潜视频片段
2. 展示地形图与普通地图对比
3. 提问:
- "海底是平坦的吗?"
- "这种特殊地图怎么看?" 1. 观看视频产生兴趣
2. 观察地图差异
3. 思考并回答问题 1. 激发探索欲望
2. 引发认知冲突
3. 明确学习目标
预习检测
(8分钟) 1. 提问检测:
- 海底有哪些地形?
- 等高线是什么?
- 地形图有什么用途?
2. 用橡皮泥模型演示海底地形 1. 回答预习问题
2. 观察模型并提问
3. 记录关键概念 1. 检查预习效果
2. 具象化抽象概念
3. 培养空间思维
讲授新课
(25分钟) 知识点1:海底地形
1. 展示海底地形剖面图,讲解:
- 大陆架:深度<200m,坡度缓,资源丰富
- 大陆坡:200-3000m,坡度陡
- 洋盆:3000-6000m,主体部分
- 海沟:>6000m,板块俯冲形成
- 海岭:海底山脉,如大西洋中脊
知识点2:等高线地形图
1. 核心概念:
- 等高线定义:海拔相同点连线
- 等高距:相邻线高差(通常50/100m)
2. 判读方法:
- 密集→陡坡;稀疏→缓坡
- 闭合曲线:山顶/盆地
- 凸向低处→山脊;凸向高处→山谷
3. 现场绘制简单等高线图并演示判读
知识点3:地形剖面图绘制
1. 四步法演示:
① 定剖面线 ② 建坐标系
③ 投影交点 ④ 连线成图
2. 学生跟随练习 1. 观察海底地形模型
2. 参与判读练习:
- 指出视频中的大陆架
- 比较海沟与海岭差异
3. 等高线图实操:
- 识别山顶、山谷等
- 估算两点高差
4. 尝试绘制剖面图 1. 建立海底地形空间认知
2. 掌握实用地图技能
3.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4. 衔接中考常考题型
分组讨论
(10分钟) 1. 分组布置实际应用场景:
组1:山区公路选线
组2:水库坝址选择
组3:农业梯田规划
组4:登山路线选择
2. 提供地形图资料
3. 组织成果展示 1. 分析给定地形图
2. 讨论地形对工程的影响
3. 绘制简易规划图
4. 汇报解决方案 1. 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 深化地形图应用理解
3. 体验地理学实用价值
4. 促进团队协作
知识拓展
(5分钟) 1. 介绍现代测绘技术:
- 卫星遥感
- 无人机航测
- 激光雷达(LiDAR)
2. 展示三维地形图成果
3. 联系北斗系统应用 1. 观看技术演示视频
2. 提问交流
3. 感受科技力量 1. 拓宽科技视野
2. 激发学科兴趣
3. 培养创新意识
4. 渗透国情教育
课堂练习
(7分钟) 1. 分层练习设计:
- 基础:填空海底地形名称
- 提高: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 拓展:设计登山路线
2. 针对性指导 1. 独立完成练习
2. 小组互评
3. 疑难问题请教 1. 巩固重点知识
2. 检测技能掌握
3. 实施因材施教
课堂小结
(5分钟) 1. 知识树总结:
海底地形 → 等高线图 → 剖面图
2. 强调:
- 大陆架的重要性
- 山脊与山谷的区分
3. 布置实践作业 1. 参与总结回顾
2. 记录易错点
3. 明确作业要求 1. 构建知识体系
2. 强化关键技能
3. 联系生活实践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二)
一、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坡→洋盆
★特殊:海沟(最深11034m)|海岭(大西洋中脊)
二、地形图判读
1. 等高线图:
密集=陡|稀疏=缓
山顶 |山谷⌒|山脊
2. 剖面图绘制四步骤
①—②—③—④
教学反思 (课后填写)
1. 技能掌握情况:
2. 课堂活动效果:
3. 改进方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