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海陆变迁》六字教学法教案(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3《海陆变迁》六字教学法教案(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6 07:1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1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 第三章 第三节 海陆变迁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海陆变迁现象,认识地球表面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
2.综合思维:理解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之间的逻辑关系。
3.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
4.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活动与地质变化的关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和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与应用 用板块理论解释山脉、海沟等地形的形成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1. 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脉的海洋生物化石和南极洲煤层 2. 提出问题:"为什么高山上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为什么寒冷的南极会有煤层?" 3. 播放视频:30秒大陆漂移动画 4. 引出课题:"探索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奥秘"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观看视频,产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视觉冲击引发认知冲突 建立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预习检测
(5分钟) 1. 提问: 地球表面是固定不变的吗? 你知道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海陆变迁? 听说过"大陆漂移"这个词吗?是什么意思? 2. 根据回答调整教学 回答预习问题 提出预习中的疑问 检测预习效果,了解学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新课讲授提供切入点
讲授新课
(25分钟) 1. 地表形态变化: 变化原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 vs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 变化速度:快速(地震) vs 缓慢(山脉隆起) 提问:"家乡地形有变化吗?有什么证据?" 2. 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1912年提出 泛大陆→现今大陆的演变过程 四大证据:轮廓拼合、古生物、地质构造、古气候 提问:"未来大陆会怎样变化?" 3. 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亚欧、非洲、印度洋、太平洋、美洲、南极洲 板块运动方式:碰撞(山脉)、张裂(裂谷)、错动(断层) 提问:"中国位于哪个板块?为什么多地震?" 4. 火山和地震: 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 火山类型: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地震自救知识 提问:"地震时如何自救?" 听讲并做笔记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 观察教师展示的图片和模型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系统传授基础知识 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思考 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 培养防灾减灾意识
分组讨论
(议课,8分钟) 1. 分组:4组,每组不同任务: 组1:证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 组2:解释日本多地震的原因 组3:预测5000万年后世界地图 组4:设计地震自救海报 2. 巡视指导 3. 组织汇报 小组内分工合作 查阅教材和资料 讨论形成结论 代表汇报成果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锻炼表达交流能力 激发创造性思维
知识拓展
(5分钟) 介绍李四光的地质力学贡献 展示最新地质发现(海底热泉等) 讲解地震预警系统原理 播放"超级大陆周期"视频(2分钟) 观看视频 了解科技前沿 思考科学发现过程 拓宽知识视野 培养科学精神 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
(7分钟) 1. 基础题: 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 板块构造学说将岩石圈分为几大板块?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什么? 2. 提高题: 用板块学说解释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为什么说"大西洋在扩大,太平洋在缩小"? 3. 实践题: 在中国地图上标出主要地震带 设计家庭地震应急包清单 独立完成基础题 小组合作解决提高题 动手完成实践题 巩固基础知识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强化实践应用能力 检测教学目标达成度
课堂小结
(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大陆漂移假说及其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成因 用思维导图呈现知识结构 回忆课堂主要内容 参与构建知识框架 查漏补缺 梳理知识体系 强化重点内容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三节 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变化  1. 内力作用 vs 外力作用  2. 快速变化 vs 缓慢变化 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  1. 泛大陆 → 现今大陆  2. 证据:轮廓、化石、地质、气候 三、板块构造学说  1. 六大板块  2. 板块运动:碰撞、张裂、错动  3. 形成地形:山脉、裂谷、海沟 四、火山和地震  1. 分布:板块交界处  2. 两大火山地震带  3. 防震减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直观图片视频帮助理解抽象概念 分解复杂理论为小知识点,循序渐进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实用性 分层设计讨论题目,照顾不同水平学生 改进方向: 增加简单实验(如泡沫板模拟板块碰撞) 对"软流层"等抽象概念需要更多形象比喻 加强区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的概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