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天气和天气预报》六字教学法教案(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天气和天气预报》六字教学法教案(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6 07:2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五章第一节《天气和天气预报》教学设计(教案)
基于核心素养+六字教学法设计
本节内容需要 1课时 本学期累计课时总第 课时
主备教师 小组教师
上课教师 上课时间 20 年 月 日 星期
本节课题 第五章第一节 天气和天气预报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天气现象,理解天气的区域性特征,培养区域差异意识。 2.综合思维:能够综合分析天气符号、天气预报信息,理解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地理实践力: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解读简单的天气预报信息,应用于日常生活。 4.人地协调观:认识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顺应自然、合理利用天气条件的意识。
教学重点 天气的概念及其特点 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难点 天气与气候的区分(农村学生容易混淆) 复杂天气符号的记忆与识别 天气预报信息的解读与应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1. 展示几张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晴天、雨天、雪天、雾天等) 2. 提问: "同学们,今天早上你们来上学时外面的天气怎么样?和昨天有什么不同吗?" "你们家里种地的时候,最担心遇到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观察图片,联系实际生活回答问题,初步感知天气的变化及其影响。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农村生产实际出发,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天气主题。
预习检测
(5分钟) 1. 提问检测: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天气?" "你们平时从哪里获取天气预报信息?" "认识这些符号吗?"(展示2-3个简单天气符号) 2.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简要评价并引入新课。 回忆预习内容或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为新课讲授做准备。农村学生可能预习习惯较差,问题要简单基础,多鼓励。
讲授新课
(25分钟) 1. 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1) 天气的定义: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冷暖、风雨等大气状况。 (2) 天气的特点: 短时性:变化快,如"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 多变性: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天气可能完全不同 差异性: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天气可能差异很大 (3) 天气要素:气温、降水、风力、风向、湿度、气压等 提问:"昨天和今天的天气有什么不同?这体现了天气的什么特点?" 2. 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1) 天气预报的定义:气象部门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天气变化作出的预测。 (2) 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指导农业生产(播种、收割、防灾) 安排日常生活(出行、穿衣) 预防自然灾害(台风、暴雨) 保障交通运输安全 (3) 天气预报的内容: 气温(最高温、最低温) 降水(雨、雪、冰雹等) 风力风向 特殊天气预警 (4) 常用天气符号: 晴天 多云 雨天 雷阵雨 雪天 雾天 台风 提问:"如果明天预报有大雨,你们家会提前做什么准备?" 3. 气候的概念及与天气的区别 (1) 气候的定义: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稳定性。 (2) 气候的特点: 长期性(至少30年的平均状况) 稳定性(变化缓慢) 区域性(不同气候带特征明显) (3)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时间尺度:天气-短时间;气候-长时间 变化特点:天气-变化快;气候-相对稳定 提问:"'我们这里冬天经常下雪'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为什么?" 1. 天气部分: 记录关键知识点 举例说明自己经历过的天气变化快的例子 2. 天气预报部分: 模仿绘制常用天气符号 两人一组互相测试符号识别 3. 气候部分: 用表格对比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尝试用气候描述家乡的特征 1. 通过详细讲解和丰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 针对农村学生基础,分解知识点,循序渐进 3. 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增强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4. 通过提问和互动,及时检测理解情况
分组讨论(议课)
(8分钟) 讨论主题:天气预报对农村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分组要求:4-6人一组,选一名记录员 讨论引导问题: 你们家种地时最关注哪些天气信息?为什么? 如果天气预报不准确,会给农村带来哪些影响? 除了种地,天气预报还对农村哪些活动有影响? 教师指导:巡视各组,引导讨论方向,鼓励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参与。 1. 分组讨论,记录要点 2.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3. 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 1. 通过讨论深化对天气预报重要性的认识 2. 培养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 结合农村实际,增强知识应用能力
知识拓展
(5分钟) 1. 传统天气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等,解释科学原理。 2.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展示暴雨、台风等预警信号图标,说明不同颜色代表的严重程度。 3. 气象观测工具: 简要介绍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等简单观测工具(可展示图片)。 提问:"你们村里有没有人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天气观测?" 1. 聆听并记录拓展知识 2. 分享自己知道的天气谚语 3. 识别预警信号颜色等级 1. 拓宽知识面,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气象智慧 2.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3. 激发对气象科学的兴趣
课堂练习
(7分钟) 基础题: 填空:天气是指一个地方____时间内的阴晴、冷暖、风雨等大气状况;气候是指一个地区____的天气平均状况。 连线题:将天气符号与对应含义连线( 、 、 、 、 ) 判断:下列说法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今天最高气温32℃ 昆明四季如春 明天将有大到暴雨 应用题: 阅读一则简易天气预报(提供文字和符号),回答: 明天的天气状况如何? 这样的天气对农民收割稻子有什么影响? 应该做什么准备? 挑战题(选做): "如果连续一周都是晴天,这是描述天气还是气候?为什么?" 1. 独立完成基础题 2. 小组合作完成应用题 3. 学有余力学生尝试挑战题 4. 互相批改、订正 1. 检测课堂学习效果 2. 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3. 应用题联系农村实际,强化知识应用 4. 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课堂小结
(5分钟) 知识框架: 天气: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多变 天气预报:预测未来天气,有重要应用价值 天气符号:需要记忆和识别常用符号 气候:多年平均天气状况,相对稳定 学习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概念 通过对比区分易混知识(天气vs气候) 反复练习记忆天气符号 情感升华: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我们要学会关注天气、利用天气预报服务生活生产。 1. 跟随教师回顾重点知识 2. 补充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 3. 记录课后复习要点 1. 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系统认知 2. 强调学习方法和应用价值 3. 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板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 天气和天气预报 一、天气 1. 定义:短时间大气状况 2. 特点:短时性、多变性、差异性 3. 要素:气温、降水、风力等 二、天气预报 1. 定义:对未来天气的预测 2. 重要性:生产、生活、防灾 3. 天气符号: 三、气候 1. 定义:多年平均天气状况 2. 特点:长期性、稳定性 3. 与天气区别:时间尺度不同 设计说明:采用框架式板书,突出重点,区分不同概念,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教学反思 预期反思点: 概念理解:农村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区分是否清楚?是否需要更多实例? 符号识别:哪些天气符号学生记忆困难?如何改进记忆方法? 生活联系:是否充分结合了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否增加更多本地案例? 参与度:讨论环节是否所有学生都参与?如何调动基础较差学生的积极性? 时间分配:各环节时间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讲授与活动的时间比例? 改进方向: 针对基础薄弱学生,可增加符号记忆游戏、编口诀等趣味活动 收集本地常见天气现象作为教学案例,增强亲切感 设计分层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考虑邀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分享天气观测经验
同课章节目录